从视听语言角度浅析影片《入殓师》关于人生的思考

2022-02-08 09:07肖书明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悟大提琴逝者

肖书明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佛家有云:“我本不欲生,忽而生在世;我本不欲死,忽而死期至。”生与死从来只是一墙之隔,外面的人悲悯惋惜,默念着路上小心、还会再见;而里面的人早已踏上了全新的旅程。泷田洋二郎导演的电影《入殓师》于2008年9月13日日本上映,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诸多奖项,成为日本的优秀电影作品之一[1]。2021年10月29日该片4K修复版在中国上映。该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小林大悟自幼立志成为大提琴师的梦想破灭之后,为了生计,携妻子从日本东京回到山形县老家,被优厚的待遇所吸引而进入了入殓行业。刚接触这个行业的小林大悟,几乎每天都承受着现实的冲击与内心的挣扎。渐渐地,小林大悟通过入殓死者,体会到入殓师的价值和意义,最终获得妻子及朋友的理解。该片因其精湛的艺术语言和富含社会文化的底蕴而获得成功。

1 叙事结构

电影《入殓师》以主人公小林大悟的职业转折历程和人生经历为起点,建构了一条主要叙事线及两条辅助叙事线。

影片的主要叙事线采用的是顺序式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主人公小林大悟成为一名优秀入殓师的曲折过程。起初,小林大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当一名大提琴手,在东京的工作既体面又是自己热爱的,但乐团由于经营不善而解散,小林大悟在现实面前低了头,带着妻子回到老家应聘了一份薪资待遇颇具吸引力的工作。而当小林大悟得知从事的是为死者入殓的工作时,他心里有些犹豫,但社长承诺的高薪让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勉强答应了。可毕竟这份工作不太体面,妻子的排斥、亲友的鄙视、世俗的眼光都让小林大悟几度想放弃,然而在一次次的入殓工作中,他慢慢体会到入殓职业的神圣及对生死的敬畏。因此,小林大悟对于“入殓师”职业心态的变化大致为:迫于生计进入入殓行业、排斥入殓并打算放弃、接受入殓工作并热爱上这份工作。

影片中的两条辅助叙事线丰富着主线的叙事情节。第一条辅助叙事线是小林大悟和妻子美香的情感变化,即美香对丈夫的新工作的态度经历了“反感抗拒—不认可—默许—赞同”的过程,导致态度发生变化的转折点是美香在澡堂女老板的入殓仪式上第一次亲眼见证了丈夫给逝者入殓,她被丈夫小林大悟专心仔细的神情和充满关怀的态度所感动,体会到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感,心里便慢慢地从强烈反对到默许了丈夫的职业。第二条辅助叙事线是小林大悟和他父亲误会解除的叙事线,影片以插叙的叙述方式交代了小林大悟对父亲模糊的回忆,并且他在得知父亲刚刚离世的消息后,仍然对父亲在童年时期抛妻弃子的行为感到无法原谅,在妻子美香的劝说下才与逝去的父亲见了“最后一面”,并为他进行了入殓仪式,最终小林大悟对父亲长久以来的心结得以解开。另外,美香坚定地对在场的其他丧葬人员说:“我丈夫是入殓师,请相信他。”这表明美香对丈夫的职业认可到达了顶峰。在这两条辅助叙事线中,人物本身的形象更加丰满,人物之间的情感也得到升华。

2 艺术风格

视听语言是电影带给观众最直接的感受,《入殓师》在色彩、剪辑、音乐等方面运用得恰到好处。干净的画面、流畅自然的镜头衔接、恰当的音乐渲染,十分符合电影的总体基调,呈现出含蓄、优美、洁净的整体风格。

2.1 画面风格

影片《入殓师》无时无刻地在表现着沉静、调和与安定,对景物的描绘也极具日式的精细和雅致。影片开头便向观众展示了一场入殓仪式,以俯拍的视角刻画了室内空间、人物,并在低角度的机位中直观地表现具有民族特色的日式房间和入殓过程。在场景设计上,注重表现新生与逝去的巨大差距。当夫妻二人正在一片灿烂花海中感受新生命的到来时,妻子美香却收到小林大悟的父亲离世的噩耗,导演将这种环境与情绪的不对应,以一种哀而不伤的方式委婉地表达出来。小林大悟在从事入殓工作后一度想要放弃时,社长佐佐木对其进行了委婉的劝说。在这个场景设计中,导演将小林大悟与佐佐木同框于一片翠绿之中,满目苍翠的绿色构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外桃源”,与冰冷肃穆的话题形成巨大的反差。

作为一部跟“入殓”职业有关的影片,一定会出现不同人物的入殓场景。片中多次的入殓场景没有重复,在表达上有所选择和侧重,而侧重的依据是小林大悟的职业成长过程,这其实也是大多数观众对于这个职业的认知过程。影片开篇较为详细地展现逝者的生平和入殓过程,一位是尸体已经腐烂的独居老人,另一位是对自己有女性认知的男孩,这两位逝者的人物设定是具有典型特征的,容易引导观者直观地了解这一行业;当小林大悟的工作越发得心应手后,影片伴随着轻松舒缓的音乐,将逝者的入殓过程粗略带过,有寿终正寝的老人,也有年幼的孩子,突出展现逝者家属的情绪以及小林大悟对这份工作的熟练程度。影片最后两位逝者——澡堂奶奶和大悟父亲,都是与男主人公小林大悟的私人生活有关联的人,通过他对这两位逝者的细致服务,将亲情、友情乃至生命的内涵进行了升华。

在影片中,导演也多处运用象征性表达。例如,澡堂老板娘的遗体被送入焚化炉之后,叠化了一段河滩上天鹅展翅飞翔的画面,象征着生死轮回、生生不息。此外,在影片中,大提琴和鹅卵石作为父子间的信物始终贯穿和连接着父子二人的情感。藏在家中的大提琴,使小林大悟的脑海中总是联想到童年时期温馨幸福的家庭,因为演奏大提琴是父亲教给大悟的技能,这是父子之间情感沟通的纽带之一;一颗鹅卵石让小林大悟总是想起儿时和父亲的温馨场景,想起了他和父亲在桥下的石滩挑选各种各样的鹅卵石。父亲离开人世后,小林大悟亲自给父亲入殓,此时此刻的他不仅是儿子,还是一位优秀的入殓师。小林大悟发现父亲的手里好像攥着东西,他打开一看,竟是那颗小时候父亲精心挑选后送给他的鹅卵石。这时他才明白父亲也是一直想念他的,父子间几十年的误解随着鹅卵石掉落的瞬间消解了。随后,小林大悟双手捡起鹅卵石,并递给了妻子,紧贴在美香微微隆起的肚子上,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对生命的敬畏亦不会停止。至此,一颗小鹅卵石将夫妻之爱与父子之情互相交融,贯穿于整部影片的情感也由此表达出来,将影片推向了高潮。

2.2 声音选取

情感表达与音乐是相互促进的。久石让是日本出色的编曲家,他为《入殓师》进行了音乐方面的创作。正如他在自传中写道:“人一听到音乐,就会感觉到震撼,可能会流泪,也可能会边打节奏边律动身体。这便是音乐的原初力量,人的内心与身体能够直接感受到音乐韵律的力量。”[2]

《入殓师》里的音乐以大提琴为主要乐器,音色浑厚,委婉绵延。这样的配乐与山形县老家的安静却富有生命力的田野十分和谐。主人公小林大悟的角色设定是一名爱好音乐的大提琴手,因此大提琴演奏的音乐贯通着整部影片,这既符合影片主人公大提琴演奏家的身份,又能在悠扬的大提琴旋律中表达出主题。

电影的主题音乐是一部电影所有音乐的核心,《入殓师》的主题音乐也明确表达了主人公小林大悟的情感。主题音乐由三个部分构成,三段音乐Memory、On Record、Ending分别契合影片故事情节的不同阶段,每一次音乐的出现都代表了人物角色当下的心境和影片的调性[3]。而且一般主要人物也有自己的主题音乐,会在人物出场时出现相应的音乐,表达人物情感、人物特质,烘托和升华影片主题。该片还选择了名曲作为配乐,分别是巴赫与古诺的《圣母颂》、贝多芬的《欢乐颂》、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其中,选择音乐《圣母颂》,既是因为该首音乐的节奏轻快温馨,可以配合同事之间觥筹交错的欢乐惬意,也能营造出影片中的圣诞欢乐气氛。同时,《圣母颂》本身描绘了圣母的神圣,在此刻也表达出生命的圣洁,体现了本片的主题:尊重死亡,死是生的一部分。配乐结束后,紧接着响起主题音乐,宛如一股磅礴大气的释然之感,升华了主人公小林大悟对入殓师这份职业的认知,正视生命,尊重死亡。

影片中,在家乡空旷的田野上,小林大悟拉着自己心爱的大提琴,仿佛整个田野都成了他的舞台,摇镜头充分展现了田野的空旷,还有小林大悟演奏大提琴时的投入,画面唯美,令人陶醉。画面中没有其他的声音,但透过大提琴的音色,观众能感受到小林大悟心中的坚定,以及那份对待死亡的敬畏。这段意识流的表达,可谓神来之笔,抒情怡人,格外浪漫[4]。

2.3 艺术表达

对于任何艺术形式来说,风格是凸显自我的标志。在较大程度上,它主导着片中的美学内核。电影《入殓师》的故事以温润舒缓的基调缓缓地铺开,建立起了唯美含蓄的审美风格。这种风格也体现在小林大悟在社长带领下为逝者入殓的仪式里。入殓,在对这个行业有误解的老百姓看来是恐怖的、肮脏的,甚至见不得光的,但通过影片观众更多地体会到温和的一面。值得一提的是,小林大悟为澡堂奶奶入殓时,他在做完一些基本操作之后,还特意为澡堂奶奶围上了她生前喜欢戴的围巾,赋予奶奶永恒的美丽。从观众的角度来看,片中或简或繁的仪式,不仅是一场简单的形式,更是入殓师精彩而神圣的艺术表演。

此外,影片中还有很多饱含深意的台词设计。例如,当初出茅庐的主人公小林大悟想辞去工作时,社长让他暂时不要作出决定,先一起喝茶、尝尝新鲜的河豚鱼白。社长品尝后说:“好吃得让人为难啊!”这句话意味深长,生食的河豚鱼白从生物角度看也是一种遗体,对于刚刚步入入殓业的小林大悟来说是难以下咽的,但鱼白的美味却让人无法抗拒。鱼白已经被做成了美食,那就该尽情享受,这才算对得起食物,就好像对于逝者,其家人能做的就只有好好生活、好好吃饭,才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社长的这句话体现了他的幽默和释然,小林大悟在社长的劝说后没有明确表示会继续干下去,而是欣然品尝起这道美味,从侧面表达了谈话结果——其放弃了辞职的念头。

主人公小林大悟的父亲孤零零地死在海边的小木屋,丧葬公司接到社区电话后把尸体运至火化场,但在搬运时没有进行任何入殓仪式,只是草草地把人卷好就抬走,这与小林大悟所在的公司的处理方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个情节设计侧面烘托出小林大悟所在的公司对死者的尊重,以及对入殓这个神圣职业的捍卫,更重要的是对情节起着推动作用。它促使了妻子美香坚定地说出“我丈夫是入殓师,请相信他”,更加表现出妻子对丈夫的认可乃至崇拜。

虽然妻子美香的角色设定一直是十分支持丈夫小林大悟的选择的乐观形象,但她也有短时间无法接受的时刻,在小林大悟提出想带妻子从繁华的东京返回老家时,妻子是不情愿的。然而当美香和小林大悟看着那条被他们放生了的奄奄一息的鱼时,她同意了小林大悟的提议。因为她觉得此时二人的处境何尝不像这条鱼,在繁华的都市拼命喘息,还不如回到生养自己的“湖泊”,乐得逍遥自在。

影片的最后有一段非常具有人生哲理的台词,作为老友的火葬师在给澡堂奶奶火化时说:“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老友的表情中没有很大悲伤,更多的是淡然与祝福。就像著名电影人佐藤睦雄所说,这部电影就是“通过对身后仪式的见证,使艺术风格达到了美学的极致”[5]。

3 关于生命的思考

作为一部以殡葬业为题材的电影,死亡是无法回避的话题,但死亡却不是影片《入殓师》真正的主题。该片用并不沉重的方式来表现死亡,起初观众感受到的是新奇和幽默,渐渐地感受到死亡的悲伤,在一喜一悲之间领悟到生命的力量。面对一些职业是需要勇气的,就像这些沾染了某种绝望气息的职业。丧葬是大多数人都避讳的,而入殓师作为一个略显神秘的职业更是不被大众认可的。正因如此,导演用镜头将入殓师的工作流程舒缓地展现出来,情感绵长,略带伤感,又泪中带笑,将沉重的死亡叙述得颇具质感,有情有义。

看待生死应如樱花,开时灿若烟霞,落时也能体面而美丽地离开。每个生命正如一朵朵盛开的鲜花,电影中各色人物的一生正是一场花开与花落,花开时是大千世界纷纷扰扰,花落时百态众生、五味杂陈。比如,有不被家人接纳的男扮女装的男孩;有孤身一人的老妇;有年轻的母亲;有寿终正寝、满脸亲人唇印的老人家;有正直善良、和蔼可亲的澡堂奶奶……经过入殓师的手,无论生前怎样,冰冷沉睡的身体都能再焕发一次生命的光彩,这是献给逝者的礼物,也是留给亲人一份自己最后且最美的样子,安静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与其说让观众看到对逝去者的尊重不如说是对人生的礼赞。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生命值得赞美,当生命终结时,一切情感与遗憾都会化为灰烬,不管此刻的周遭是多么喧闹,但生活总会归于平淡,保持人生该有的仪式感,便不枉到这凡尘走一遭。

猜你喜欢
大悟大提琴逝者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纪念
访大悟悟道茶基地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无锡水警老许16年打捞百余尸体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清晨醒来想起久远的事
为谁开灯
徐显秀墓的镇墓神兽壁画 逝者的神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