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冰 杨玉麟 郭 武
(1.陕西科技大学图书馆 陕西西安 710021)
(2.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3.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初中校区图书馆 陕西西安 710076)
近年来,中小学阅读推广在国家政策指导、基础教育变革及社会文化推动下,取得了长足进步,图书馆界及中小学投入了大量资源举办阅读推广活动。本文的主要目标即回顾国内中小学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方面的实践及经验,总结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推广运行机制,为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提供借鉴。
2015年,教育部、文化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其中确立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带动书香社会建设,提倡小学生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1小时;鼓励中小学图书馆向家长开放,提倡学生和家长共同读书、读同一本书,营造良好阅读氛围[1]。2017年《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实施[2],明确提出国家鼓励中小学加强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阅读设施建设,完善相关建设标准,鼓励教师开展阅读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开设必要的阅读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阅读活动。2018年5月,教育部颁布新版《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要求,指出学校可根据需要设立阅读指导机构,指导和协调全校阅读活动的开展[3]。2019年月23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第4条“提升智育水平”中指出“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4],对中小学阅读推广活动形式、活动内容都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和要求。
在上述相关政策指导下,公众媒体推出了《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阅读品牌节目,节目具有较高的可看性、话题性、知识性,中小学生通过参与节目自觉传承和发扬传统诗词文化,是阅读推广活动的典范。中小学生正处于培养阅读习惯和提升阅读能力的黄金期,求知欲望强烈,阅读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几乎每所中小学都建立了图书馆(室),但总体运营和服务效果并不好,突出表现为不同地区、不同办学水平的中小学图书馆(室)服务水平差异大。在中高考压力下,中小学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图书馆不够重视,有些中小学图书馆甚至无法保证每日开放,更谈不上主动提供阅读服务。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图书馆(室)积极开展服务,既包括面向师生的一般性阅读推广服务,也包括为实现中小学教育和教学目标而开展的阅读服务,条件更好些的图书馆还开展了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的阅读活动。2021年1—9月间,笔者对已发表的中小学阅读推广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未央区、高新区、经开区等部分中小学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对象包含7所小学、3所初级中学、2所高级中学。对西安市高新第二学校、西安市高新一小、西安小学、西安高新一中初中部、西安市经开第一小学、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阅读推广工作开展较好的6所学校进行了多次实地调研,分别以主讲人及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其中4所学校的阅读推广活动中,结合调研情况将现阶段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分为以下类型。
这类活动主要围绕“阅读书目推荐”“世界读书日”“校园读书节”等主题在特定时间段内开展,活动内容集中,低成本、易开展,是当前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推广最常见的形式,也是最主要方式。大多数学校在每年9月开学季以及“4.23读书日”开展全校范围阅读活动,向教师、学生、家长同步发放阅读书目,由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制定详尽的读书计划。但由于学生课业压力大、家庭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影响,活动效果个体差异大,有的学生每学年读书达30本以上,也有一本书都没有读的学生。
“共读一本书”“阅读俱乐部”“读书征文”“知识竞赛”“图书馆研学活动”“作品研讨会”“夏令营”等是这类阅读活动的主要形式,其中“共读一本书”“阅读俱乐部”“读书征文”等活动因其方便组织、服务成本低,在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推广中采用较多。“图书馆研学活动”“夏令营”在城市中小学图书馆中广泛开展,活动内容大多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中小学现行的阅读指导课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依托图书馆馆藏文献,由学科教师或图书馆员主导的辅助教学的阅读指导课。例如,西安市经开第一小学为每个班级安排阅读指导课,课程由图书馆老师负责,语文老师辅助,将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二是普及图书馆业务知识的指导课,包括入馆教育、普及图书馆知识、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能力等。西安市高新一小图书馆、西安市高新第二学校图书馆常年在校内招募图书馆志愿者,由图书馆老师全面负责志愿者的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图书馆知识的方方面面,经过培训的小馆员负责图书馆日常排架、借还等工作。小馆员在校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可以带动身边同学踊跃参与图书馆活动。三是借助馆藏文献,为帮助师生提升信息素养而开展的阅读指导课。这类阅读是一种专业化的阅读,更是一种专业化的教育。由于中小学文献资源及图书馆员水平的限制,此类指导课在中小学图书馆中开展较少,个别中小学不定期邀请图书馆学相关教师、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负责人员进入校园为师生开展讲座培训,但培训次数少,缺乏系统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四十八条指出,国家支持公共图书馆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开展联合服务[5]。《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也明确“图书馆应当积极与本地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少年儿童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开展馆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6]。
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常青藤”项目和佛山市南海区“校园读书驿站”是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开展良好合作的典型代表。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常青藤”项目由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联合深圳市各中小学图书馆共同建设,打破行政归属限制,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图书通借通还、构建少年儿童文献保障体系方面,实现了公共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的全面合作。该项目为中小学生就近借阅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培养并提升了中小学图书馆员的阅读推广技能[7]。佛山市南海区图书馆为解决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在中小学校舍旁边建立“读书驿站”,驿站同时面向学校和社会提供服务,学校老师、学生及附近的居民均从中受益[8]。“校园读书驿站”弥补了学校图书馆资源不足的同时,也为社会公众提供了阅读便利。
以中小学校长为中心的领导集体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决策者,他们对校园阅读活动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的校园阅读活动质量和效果。学校是中小学阅读推广工作的直接决策者和责任主体,中小学领导要重视图书馆建设,充分履行阅读推广主体职能,将图书馆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的规划中,做好中小学图书馆的阅读经费保障、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校园阅读活动的开展,并对活动进行管理及监督。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都有升学率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考评压力,迫于压力,中小学生能够真正用于阅读的时间并不多,阅读目的大多也是为提高考试成绩,并未着力关注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推广活动开展情况整体不乐观。中小学图书馆从业人员大多只是应付日常服务性工作,有些中小学图书馆馆员甚至不是专职工作人员。
中小学图书馆因人力、物力的欠缺,没有建立系统科学的采购体系,现阶段中小学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重点还是在传统资源方面,电子资源、数字资源建设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特别是中西部和少数民族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经费短缺导致图书采购不连续,馆藏建设缺乏系统性。笔者调研中发现,相当数量的中小学图书馆(室)没有独立的馆舍,虽购买了门禁系统,但由于馆舍空间的限制并未投入使用;大部分中小学图书馆没有完备的检索系统,有些图书馆甚至图书目录缺失,缺少有效的文献检索渠道,使得资源获取困难,图书利用率低。
大部分中小学虽然开展了书目推荐和读书节相关活动,但活动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持续性,很难吸引学生。一是绝大多数活动流于形式,只一味宣扬阅读的作用,不对活动的成效进行总结和反思,不重视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评价。例如,在阅读活动中,应该鼓励高质量阅读,还是着力强调活动参与人数这一矛盾。二是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在学校内部开展,范围和影响力都比较有限。三是阅读课程方面,没有标准化教材,更谈不上规范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课程的开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课程名称也纷杂不一。四是阅读推广活动目标模糊、模式不成体系,缺乏规范性、专业性、系统性。2019年西安市高新区教育局举办过一届阅读指导课评比活动,参赛的16位选手均为语文老师,阅读指导课的开展还是以语文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而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与学生互动不足。中小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无暇顾及课外阅读,特别是“双减”政策出台前,学生将大部分课外时间用到了各种辅导班补习培训中,能够留给自主阅读的时间很少,阅读时间的不足导致很难实现阅读量的提升,而阅读推广活动又非常重视阅读时间,这样的矛盾导致中小学阅读推广活动效率降低。
与家长合作少。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指导和示范作用,特别是低龄段小学生,家长的阅读兴趣对于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有些中小学由语文老师联合学校图书馆,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亲子阅读”“家校共读”等活动,活动规模较小,活动效果也随着老师、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同而差异较大。中小学图书馆和学生家长之间缺乏交流,所调研的学校中,除西安市高新一小、西安经开第一小学成立了家长读书会并定期开展活动外,其他学校图书馆几乎从未和家长有过联系,家庭阅读状况和学校阅读状况互相不了解。
相当数量的中小学,对于阅读推广活动的总结主要以交流分享、成果展示、总结表彰等形式开展,如设计读书卡片、征文选登、优秀读书笔记展览等,但实际上中小学师生对于阅读推广活动的内容、形式及规模的认知存在差异性,活动结束后对于活动效果不进行总结和评价,导致下次活动的认同度、响应度低,阅读推广达不到预期效果。
学校充分履行阅读推广主体职能。学校是中小学阅读推广工作的直接决策者和责任主体,中小学领导要重视图书馆建设,将图书馆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的规划中,做好中小学图书馆的阅读经费保障,鼓励校园阅读活动的开展,并对活动进行管理及监督。西安高新一中初中部自2010年起每年举办读书节活动,从学校层面推动读书节活动安排部署,新闻媒体全程参与活动报道,对阅读活动本身及学校声誉都起到了比较好的宣传作用。
强化图书馆队伍建设。由掌握图书馆专业技能和阅读推广技能的人员承担图书馆工作,或引进相关专业人才,保证中小学图书馆从业人员队伍的稳定性,鼓励图书馆员参加培训,提高图书馆员创新服务意识,改变工作作风。发动教师、学生、家长志愿者。中小学教师是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对象,同时也是最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行为的人,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教师在中小学学生中的榜样效应,鼓励教师成为阅读推广人。开展图书馆志愿活动,规范招募制度,建立长效培训机制,拓宽服务范围,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学生志愿者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图书馆及阅读的热情。此外,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还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深圳罗湖区滨河小学在低年级家校共读活动中,开展“故事妈妈”训练营活动,指导家长义工组建“社区读书会”,让家长们认识到读书会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时,明确家长们在读书会中的责任,家长既要同孩子一起参与读书会,帮助孩子收集相关的阅读资料,还要鼓励孩子在读书会中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9]。
加强与各机构的合作。2021年最新发布的《IFLA学校图书馆宣言(2021)》[10]中指出,学校图书馆应当与教师、管理者、家长、其他图书馆员、信息专家及社区等开展广泛合作。中小学图书馆应当加强与当地公共图书馆、区域内中小学图书馆、出版社以及相关社会团体的合作,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加入到中小学阅读推广当中,打造品牌阅读项目,促进校园阅读推广的发展。例如,在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和福州市教育局的主导和推动下,福州八中与福建教育出版社共建“海峡书屋”校园阅读基地。该基地以学校自身作为校园阅读品牌运营主体,立足和围绕中学校园阅读活动的创新,多渠道优化中学校园阅读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阅读动力,提高阅读效率。
加强资源建设,优化馆藏结构。规范图书采购机制,严把质量关,适时剔旧更新以保证图书质量。邀请师生参与藏书建设工作,采用标准化的图书分类法进行编目、排架,提高书目数据质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置一定比例的电子资源,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西安市大部分中小学图书馆资源建设完全依靠政府采购,但高新区部分中小学图书馆逐步有了一些采购自主权,西安高新一中初中部、西安市高新一小图书馆定期邀请师生参与图书采购活动,根据师生需求制定采购书目,受到师生欢迎。
活动内容契合学生需求。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互动性强的阅读推广活动,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选择以绘本为主的阅读交流活动;小学高年级学生,可通过表演课本剧、读书沙龙等形式分享与交流读后感,增强阅读体验感。亦可组织研学活动,知行相结合,增强阅读获得感。
围绕教学目标开设相关阅读课程。以教学形式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对于中小学生培养图书馆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有积极作用。可以由学校制订相关课程标准和评价指标、引进师资力量、配备合适的教材。上海市静安区中山北路小学在多年阅读课程道路的探索中形成了特有的阅读文化特色,从学生、教师、教学3个层面开辟出一套适合培养小学生阅读素养的课程体系,确保阅读教学在课堂中的有效实施[11]。此外,公共图书馆可以在图书采编、分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方面为中小学图书馆提供指导,实现图书馆与学校资源的共建共享,扩大公共文化资源的覆盖范围,让中小学生从公共文化服务中受益。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除了传统的纸本阅读,阅读推广方案设计还应建立在一定的数字技术环境基础上,运用现代网络媒体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展示图书馆服务、活动及价值,让更多的师生、家长参与到阅读推广活动中。鉴于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的数字阅读推广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学习正确的数字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字阅读习惯,也是中小学数字阅读推广的重要内容。
每次阅读活动完成后,对活动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打造由全员共同参与的服务质量评价系统,构建有更多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估和考察图书馆的阅读推广质量。阅读推广的评价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全面工作,内容涉及阅读推广工作的全流程,中小学图书馆可根据活动情况选择其中内容进行评价。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记录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心情等方式,与同伴进行交流,发现自身的进步或差距;学校通过评选阅读达人、阅读明星等方式,吸引带动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持续的阅读状态中;家庭层面,有能力的父母通过积极参与阅读活动,让学生阅读与家长阅读形成互动,建立持久的家庭阅读氛围。在中小学生阅读评价的过程中,学校、家庭需要形成合力,推进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中小学开展阅读推广服务,是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共同责任,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挖掘中小学生阅读的潜力,推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目前中小学阅读推广是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的薄弱环节,推进中小学阅读推广,不仅是中小学教育事业的使命,而且是全社会努力的目标和方向[12]。期望通过学校、社会、学者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具有特色的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最佳模式,实现基础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图书馆建设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