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2022-02-08 08:11李文娟
出版与印刷 2022年2期
关键词:出版单位人才队伍数字

李文娟

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版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出版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大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逐步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开拓并巩固壮大数字时代网上出版主阵地。[1]十年来,数字出版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家园”[2]。但在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仍然比较薄弱,成为制约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主流媒体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要“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把更多熟悉新媒体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充分释放人才活力”[3]。2021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则明确要“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可见,促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十四五”期间的工作重点。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强的解决方案,为新阶段新征程上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作出贡献。

一、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2014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支持、鼓励高校设立专业课程,联合研究机构,培养面向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专业人才,定向输送出版与科技专业知识相融合的基础性人才。支持相关技术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开展数字出版业务高级人才培养。支持、鼓励技术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参与高校、研究机构的高级人才培养计划,开展面向出版企业在岗高级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4]。这成为新时代出版主管部门指导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方针。在前述指导意见和各种配套措施的引导下,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规模效应初步显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数字文化产业就业研究报告(2020)》显示,数字文化产业中游戏、电竞、直播和网络文学这4个典型领域总就业人数约3000万人,其中,全职就业约为1145万人,与数字出版密切相关的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5]。另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李弘测算,数字编辑类从业人员数量应该在80万到150万之间[6]。从业人员数量的急剧攀升造就了一支年轻的从业人员队伍。出版融合发展从业人员年龄大多集中在25岁至35岁之间,多数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高学历、年轻化、知识结构新等趋势明显。

现阶段,出版融合发展从业人员大多在体制外。从职称结构来看,无职称的较多,其次是拥有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拥有高级职称的从业人员最少;从专业背景来看,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出版融合从业人员并不多,大多有其他学科的专业背景,来自传统编辑转岗的出版融合从业人员也不多。虽然自2015年起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简称“全国出版职业资格考试”)中增加了数字出版考核的内容比重,并设置了供从事出版融合工作的考生作答的选答题,但实际报名并参加考试的出版融合从业人员并不多,这与全国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开展的考生数据分析结果吻合。此外,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出版单位引进出版融合发展人才主要通过社会招聘、自有员工培训、引进相关专业毕业生、引进留学人才等途径。培养出版融合人才的方式主要有内部定期培训、员工自觉学习、外派学习、出国学习等。各单位对人才的激励方式主要有精神激励、薪酬激励、股权激励等。综上所述,目前出版单位引进、培养、激励出版融合从业人员的途径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国家推动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

1. 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不平衡问题显著

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不平衡现象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从事出版融合发展工作的人员数量较少。数字出版从业人员绝大多数集中在数字教育、数字阅读、网络游戏、动漫、音乐等数字出版产值增长较快的领域,从事出版融合发展业务的人才数量相对较少。这是因为传统出版单位中的数字出版业务规模尚小,能成为支柱型经济来源的不多,转型升级的压力依然巨大,一定程度上对资源投入和人力投入形成掣肘[7]32。二是出版单位间融合发展复合型人才的分布和流向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随着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一些出版单位转型决心坚定、方向明确、新业务初具规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成为业内出版融合发展“典范型”单位;也有一些“观望待发型”出版单位,观念陈旧、动作迟缓、成效甚微。前者和后者差距越来越大,出版融合发展正呈现“强者恒强”趋势[7]32,人才由此多向“强者”流动。三是区域的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人才单向流动的趋势愈来愈明显。积聚丰富传统出版资源的地区,数字化转型升级业绩也相对突出,随着信息、技术、资金等关键要素资源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区域间人才发展不均衡态势进一步加剧[7]32。四是部分出版单位的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存在结构性不足的问题。例如,在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出版社、期刊社,部分出版融合发展从业人员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但基本的编辑能力有所欠缺,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出版融合产品的质量。

2. 大多数出版融合发展人才没有被纳入职业资格管理

2014年10月发布的《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完善包括新闻网站和网络出版单位相关人员在内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8],将包括出版融合发展人才在内的全媒体人才纳入职业资格管理是国家的预期目标。但前面提到过,实际报名并参加全国出版职业资格考试的出版融合从业人员并不多。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现有全国出版职业资格考试主要是面向国有出版单位从业人员的,大量实际从业的非国有出版单位人员不能报考,这是造成出版融合从业人员大多没有被纳入职业资格管理的主要原因;二是包括出版融合从业人员在内的广大数字出版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熟练掌握的业务内容与传统出版编辑差异较大,虽然现行的全国出版职业资格考试有配套的《数字出版基础》教材,并设有供数字出版从业人员作答的选答题,但目前仍是一份试卷,适合数字出版从业人员的题量和题型有限,因此这部分人员参加目前统一考试的效果不太理想。

3. 高校出版融合发展人才培养与业界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近十年来出版融合发展人才培养与业界需求的错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现阶段高校培养出来的出版融合发展人才体量较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业界用人需求。据统计,“我国共有55所高校开设了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19所高校开设了数字出版本科专业,28所高校开设了出版硕士专业,27所高校开设了与出版相关的硕士研究生方向或专业”[9]。出版专业高等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与蓬勃发展的业界需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复合型的出版融合发展人才更是稀缺。其次,出版融合发展人才培养脱离实际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高校培养的出版融合发展人才主要有两类:人文社科类专业比较强的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侧重信息内容而轻技术手段;理工类专业比较强的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侧重技术手段而轻信息内容。且不论是哪一种方向,学生学到的多为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毕业工作后难以快速适应和匹配岗位的需求。这有两个原因:一是部分教师理论知识功底很深,但缺乏一线从业经验,知识结构得不到及时更新,难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与时俱进地普及出版融合发展信息;二是课程结构设置不太合理,部分高校数字出版专业虽然已经开设了与实际工作场景切合度、匹配度较高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在学生必修的学分中所占比例较小,绝大多数仍以传统课程为主,达不到培养复合型出版融合发展人才的要求。

4. 出版融合发展人才流动性较大

出版单位普遍反映,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流动性大,更迭率较高。具体来讲,编辑岗位人员流动相对较小,运营岗位流动相对较大,人员更替较为频繁,且组织结构相对不稳定。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流动大是很多单位面临的一个困境,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其出版融合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出版融合人才流动存在以下两个现象。一是转制为企业的出版单位的部分融合发展人才向事业单位流动。经过多年的深化改革,虽然绝大多数国有出版单位已经转制为企业,但相应的人才管理制度仍然与市场化程度较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差距较大。事业、企业的退休保障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部分年纪稍大的骨干融合发展人才从企业向事业回流,这一点在部分高校出版社、期刊社(如高校学报)尤为突出。二是稀缺的高层次出版融合发展人才向行业外流动。造成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是待遇问题。大部分已经转制的出版单位,其经济效益、人才待遇等诸方面与其他行业的企业相比差距较大,一些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出版融合发展人才因此向“待遇高地”转移。

三、对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强调“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念好了人才经,才能事半功倍”[10]208-209。党的十九大将“人才战略”作为新时代必须坚持的七大战略之一,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2022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全党全国人民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出版行业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为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锻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超强的人才队伍。

1. 坚持党的领导,守好出版阵地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两个巩固”的重要论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0]14-15。“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10]14-15,要求“各级各类传播渠道都要坚持党的领导。牢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确保所属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坚持正确导向”[10]14-18。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近几年来,西方针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攻击比比皆是,疫情期间尤为如此,我们面临来自国际国内的巨大压力挑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宣传思想战线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落实谁主管谁主办谁管理和属地管理,防止给错误思想观点传播提供渠道”[11]。出版融合发展需要大量的新媒体新技术,需要大量使用互联网,这恰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确保出版融合产品内容舆论导向正确,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选拔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10]15的出版融合发展人才充实队伍。在日常工作中,出版融合发展人才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出版工作的政治导向和使命任务,熟练掌握规范出版活动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把关能力和鉴别能力,从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高出版物的宣传引导水平,守好出版阵地。

2. 坚持人才为先,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

2016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文公布。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11]。2021年1月,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积极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和评审机制,鼓励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深耕专业,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12]。2021年底印发《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要“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出版人才评价体系,对紧缺的特殊人才实施特殊政策,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激励机制,鼓励在人才引进、绩效考核等方面加大对出版融合发展业务的支持力度”[13]。具体而言,在政府层面,2022年将启动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遴选培养计划,重点遴选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创新创造能力突出、引领发展表现出色的出版融合发展复合型人才[1]。在行业层面,可考虑借鉴职业经理人制度,通过市场化选聘人才的办法,逐步实施出版融合发展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制度。此外,建议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协商,在出版融合发展重点人才的引进和晋升方面,以及人才退休后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打通制度关隘,将其纳入中央或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承认的人才评定序列及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

3. 坚持统一管理,加快职业资格管理全覆盖进程

《关于深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健全评审制度方面,鼓励“积极吸收从事融合出版、版权运营等业务的优秀资深人员和专家学者参加”[12];在畅通评价渠道方面,要求“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制约,畅通各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12]。明确“从事与出版物策划、数字出版相关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可按属地原则参加考试或评审”[12]。《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进一步要求“畅通数字出版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渠道,健全完善继续教育培训和职称评定的长效机制”[13]。可见,将出版融合发展人才纳入职业资格管理是新时代加强出版工作的重要举措,相关的职称制度改革也已经提上日程,接下来就是细化和完善具体的路线图。在准入制度方面,建议面向出版融合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考试仍然在全国出版资格考试的框架之内进行,但可改变现有的在一份试卷内设选答题的模式,单独出一份面向包括出版融合从业人员在内的广大数字出版从业人员的试卷。这样既保证了公平公正,也能解决各自实际业务操作方面差异较大的问题。此种方式不涉及现有的考试制度层面的变化,可以较快推进。在登记注册管理方面,建议逐步探索实施全行业性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登记注册管理制度,做到包括出版融合发展人才在内的所有从业人员,尤其是非国有出版单位的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全覆盖,推进和完善出版全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

4. 坚持服务行业,培养业界急需人才

2022年4月,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发挥高校人才培养重要作用,在出版学科建设中加强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人才培养,支持重点高校与出版单位、数字出版企业等合作培养急需紧缺人才”[14]。《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13]。业界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具有鲜明的层次性,高校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应结合人才定位分不同层次培养[15]。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客观条件,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明确职业岗位定位和培养目标,创新出版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此对应细分的岗位需求。除了培养专门岗位人才,高校也要为业界培养一批知识广博、学养深厚,既了解多种专业领域知识,又掌握各种媒介技术,同时还熟悉各类出版产品业务流程的数字出版通才。建议高校紧跟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步伐,在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与时俱进、有所突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实现教学相长。具体而言,对于专科阶段的人才培养,建议要结合生源结构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在技术加工层面,在培养过程中着重加强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各种数字出版软件实现文字录入、图像处理、排版制作及对信息内容进行数字化和结构化处理等工作的能力[16]。在出版融合发展工作中,这类擅长实务操作的技术型人才非常稀缺,需求量很大。对于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建议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标,大幅度增加全媒体出版内容管理、营销等方面内容,适度增开出版融合发展领域前沿课程。对于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建议在确保学生系统学习数字出版相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探索定制型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行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5. 坚持守正创新,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引进人才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要求“抓紧调研,制定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办法”,“营造宽松环境,提供广阔平台”,“在人才流动上要打破体制界限,让人才能够在政府、企业、智库间实现有序顺畅流动。国外那种‘旋转门’制度的优点,我们也可以借鉴”。[10]209-210《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强调要“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充分释放人才活力”。[3]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上述《意见》为出版融合发展人才的合理流动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前述《关于深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到对主要从事融合出版工作的人员,“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制约”,“支持鼓励其参加考试或评审”。有鉴于此,首先建议今后在初级中级职称统一考试、高级职称统一评审的前提下,出版主管部门通过全国职业资格统一管理等措施解决国有出版单位与民营出版公司之间、传统出版单位与各类新兴媒体之间出版融合发展人才相对封闭等问题,推动全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实现杰出人才双向流动。可尝试采取类似“挂职”交流等方式,创造机会鼓励出版融合发展人才互相学习,达到“双赢”。其次,建议进一步通过创新奖励政策、完善薪酬体系等方式留住出版融合发展人才并吸引有志于从事出版融合发展工作的业外优秀人才,完善体制内外、行业内外人才的市场交流机制。最后,在国家倡导智库建设的大背景下,政府、研究机构和各用人单位可联合探索建设出版融合发展的行业智库,培养造就一批致力于推动出版深入融合发展的高精尖人才。

猜你喜欢
出版单位人才队伍数字
山西医学期刊社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刘慈欣科幻作品年表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关于印发《出版单位变更资本结构审批办法(试行)》的通知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