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姬骅歆
双簧管是交响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之一,随着在中国的普遍传播,双簧管越来越为人们所喜爱,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戏曲中常常作为背景音乐,推动剧情发展,渲染人物情绪。双簧管起源于17世纪,脱胎于古希腊的阿夫洛斯管和中国的唢呐等,18世纪,才被广泛使用于欧洲室内乐的合奏中。因为它音色柔美动听,被改良后音色、音高、音质都更容易控制,擅于刻画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景色,所以得到“田园女高音”的美誉。双簧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它的艺术特质清晰,在音色、音质等方面具备独特的特点,既是独奏中的翘楚,又可以合奏,它的表现力是其他乐器无法替代的。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很多音乐巨匠都钟爱于它,为它创作出传世之作。如巴赫的《谐谑曲》、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等。双簧管在戏剧中的应用也屡见不鲜,而且成为推动戏剧情节、渲染戏剧背景的重要担当,比如在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中就有其精彩片段。清朝末年,双簧管传入中国,20世纪,双簧管艺术逐步走向成熟,在中国戏剧中也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1.能够塑造戏剧音乐形象。双簧管音色独特——它柔和美丽,清新响亮,带有田园色彩和牧歌风味,在乐队中总是那么引人注意,一般是管弦乐队中的定音乐器。在戏剧中,因为它独特的音色往往通过不同的搭配组合塑造不同的音乐主题和形象。双簧管是由木管组成的,是木管类乐器中的重要乐器之一。双簧管通过气流引起两片哨片的震动而发声,哨片的材质厚薄不同,影响着双簧管的音质。簧片是由芦苇制成的形状独特的薄片,连接到乐器顶部的底座上,决定了双簧管发出的声音,没有簧片双簧管几乎就无法发音。英国管的簧片比双簧管更宽,因此音质更柔和,音调更哀怨。依靠双簧管可以演奏出大幅度的音色。双簧管高音区音质强烈明朗,高亢明亮,但是最高音并不雄厚,音色容易有紧张感,给人刺耳的感觉。双簧管中音区音质甜美柔和,在演奏时弱音、强音适应性强。低音区雄壮厚重,浑厚模糊,略带鼻音效果,表现力强。总体而言,双簧管比较擅长抒情的表达,在歌唱伴奏方面有优秀的表现能力,在戏剧舞台上作为伴奏和背景音乐都起到良好的作用。比如歌德的悲剧《爱格蒙特》以弗兰德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为题材,贝多芬为它谱写了序曲,《爱格蒙特》序曲引子里呈现了两种完全对立的音乐形象,其中用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代表受压迫的尼德兰人民的形象,与萨拉班德舞曲代表的西班牙侵略者形成对立,歌颂了弗兰德的人民英雄和领袖爱格蒙特伯爵,双簧管演奏出的乐段真挚感人,让听众赞叹不已。双簧管的音色是由气息、嘴型、管的材质和哨片的材质决定的,可以将优美的声音区发挥得淋漓尽致,擅长表现田园风光和忧郁抒情的情绪。比如莫扎特、瓦尔第、斯特劳斯、阿尔比诺尼、贝里尼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双簧管的技巧和富于直率与美妙的音色特点。巴赫《谐谑曲》、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中的片段充满了纯朴的田园风味,也是源于双簧管芦笛声音特质的充分诠释。
2.能够诠释戏剧情感。双簧管能传递不同的情绪情感,这是由它的音质特征决定的。音质三要素指响度、音调和愉快感。双簧管的响度和音调大小是由乐器的构成决定的。双簧管家族不同的种类,音质也略有差别。比如英国管比双簧管外形更长,具有更远的喇叭口,因此英国管音质比双簧管暗,音高比双簧管低,听起来更柔和更忧郁。双簧管音质往往能给人以悦耳舒适的听感,因为它声音甜美纯净,优美中带点鼻音,又非常富有表现力,令人叹服。双簧管在戏剧中勾画感情时既能表现悲怆阴郁的哀伤,也能表现欢快的愉悦。如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雪姑娘》讲述了一个民间传奇故事:雪姑娘美丽无双,她的内心原本是一片冰冷,而一旦懂得了爱情,她便会被阳光融化。其中双簧管演奏的《痛苦呻吟》将主人公的悲伤刻画得淋漓尽致。而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乐》中的双簧管则担当起轻松恬静的情感基调。因为它的音质突出,是一个特性乐器,太擅长渲染和表现情感,所以即使在乐队中只演奏几小节,也会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经典的莫过于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采用双簧管演奏的那段旋律令人难以忘怀。《天鹅湖》讲述王子齐格弗里德爱上被诅咒的公主奥杰塔,表现两人浪漫的爱情乐章。其中《天鹅湖》序曲就是由双簧管演奏的曲段引出故事,承担主题旋律,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双簧管暗闷悠扬的独奏片断演奏出忧伤动人的抒情旋律,作为主题旋律贯穿音乐始终,是舞剧中情感的升华,富于悲剧性和歌唱性。这段旋律也代表主角白天鹅即公主奥杰塔,所以旋律一奏出,观众的感情便被激发出来,产生对公主的共情,达到理想的戏剧效果。可以说这段双簧管的演奏是演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双簧管优美忧伤的音质最大化地渲染了戏剧氛围和人物情感,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经典。
3.能够渲染戏剧氛围。双簧管独特的艺术特性在西方戏剧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既可以诠释充沛的戏剧情感,又可以渲染富有田园气息的戏剧背景。双簧管演奏难度极高,发音困难,震度的发音点难以掌握,因此它是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最难演奏的乐器。与低音双簧管、英国管等相比,双簧管的声音容易散,发音和音色控制更需要演奏者的功力。演奏双簧管需要身体多方面配合,手指灵活掌握音键,嘴唇保持O型,口腔紧弛有度并含住簧片,牙齿避免触碰脆弱的簧片,用气息和舌头掌握续音和断音。双簧管的演奏方法丰富。比如颤音技巧,通过有规律的音乐起伏,营造独特的音乐境界。颤音演奏擅长表现情感,经双簧管的颤音演绎情感更直观、更细腻,直中人心打动听众。比如,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乐》表现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探索和追求,其中第二乐章中的双簧管演奏片段营造了悠缓、典雅和恬静的氛围,表现主人公似乎暂时忘却了悲剧性的冲突和斗争,与第一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双簧管在东方戏剧中也开始应用。随着改革开放,双簧管在中国舞台上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中西融合的演奏模式在中国戏曲中也不鲜见。传统戏曲在“四大件”的基础上增加了西洋乐器,使戏曲音乐更具魅力和时代感。双簧管的音色、音准和装饰音在戏曲拖腔的伴奏中经过调整,双方皆大放异彩,产生了新的特色与韵味。比如越剧《凤凰台》讲述诗人李白的爱情和生活经历,在展现李白一生各个时期的不同境遇时,人物的唱腔、念白和身段都不同,在戏曲音乐的设计创作上突出越剧雅致、柔美的特点,将双簧管融入进去之后,音乐增加了不同的特质,富有混合的多彩性,在刻画跌宕的历史氛围和人物复杂的心理表现方面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双簧管的穿透力强,与竹笛等中国传统乐器相搭配,起到主次分明的效果,相得益彰。
双簧管音色音质可塑性强,目前人们越来越认可它的表现力,无论是乐队独奏、合奏,还是戏剧、戏曲等舞台艺术的音乐伴奏,双簧管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不可替换的实力。尤其在中国戏曲中双簧管开始民族化的发展,这既弥补了传统乐器的局限性,又丰富了中国戏曲音乐的内涵,为中国戏曲同世界接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