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旭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非言语传播是使用区别于语言符号的非言语符号系统(如眼神、手势、身势、时间、界域、面部表情以及服饰等)进行交流沟通的一种特殊的传播机制。宋昭勋在《非言语传播学》一书中认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语言和非言语传播合力组成了交流沟通的两大部分,语言的作用主要在于认知的拓展,而非言语则用来传递情感和态度。现如今,强调主体性和情感性的人格化传播成为重点。人格化的意义在于以“人”为原点进行传播,而带有明显个体特质的非言语呈现深化了主持人人格化传播的意涵。
非言语传播作为一种可视化的传播手段,一般来说可以将其归纳为三大类:
一是动态无声类表达系统,这一大类包括身姿学类(如体态、手势、身体方位等)、眼动学类(如面部表情、眼部行为等)及触摸行为学类(如拥抱、牵手、亲吻等)。动态性的非言语传播也是人们比较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二是静态无声类表达系统,沉默也是一种特殊的非言语传播方式,人在不说话时也会通过不同的符码进行潜意识的传播,如空间关系、时间行为、香水、体型、线条、衣服颜色等,只要是能够辅助人们进行自我身份表征和自我角色阐释的对象都可以视为非言语传播符号。
三是有声类表达系统,也就是所谓的副语言。副语言有狭义跟广义之分,狭义的副语言指的是超音段音位学中的韵律特征(如语音、语调、重音、节奏等)、突发性特征(如说话时的哭腔和笑声等)及次要发音(如鼻化音等)[1]。这些副语言特征都可以明确表示说话人的态度,阐明信息的含义。
1.2.1 符号呈现广泛性
非言语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广泛性。在一个互动交流的情境中,非言语符号总是在不停地传播和运作,蕴藏着极为深刻的内涵。主持人的非言语呈现不仅仅包括其举止、身姿、服饰、妆容等视觉层面,还涉及经由嗓子发出的音高、音强、语速、停连方式等声音形象[2]。由此可见,非言语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传播范围十分广泛,恰恰弥补了言语传播的短板。网络主持人应该积极调动全身的符码来传递信息,不能仅仅局限于言语上的说服,而是要根据信息特点来选取恰当的非言语传播手段,从而增强主持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1.2.2 行为表意隐匿性
非言语传播行为具有隐匿性,一方面,它并不会像言语传播那般需要将传递的信息明确表达出来,而是通过细微的非言语手段来进行说明和阐释。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隐匿性也可以理解为模糊性,同样的非言语符号在不同的人看来有着千差万别的含义,这导致非言语行为没有标准理解答案,传播进程中的指涉意义也相对灵活,且受众的个人认知不会受到裹挟。因此,非言语传播表意的深刻程度也就随之得到了提升,给予了受众更大的意义选择空间,能够帮助交流双方积极进行互动,进而高效率地完成传播目标。网络主持人需要懂得利用非言语传播的隐喻表意和暗示表意来激起受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认同,这也是在潜移默化地暗示受众,从而更好地实现舆论引导的目的。
1.2.3 传播凸显情境性
与言语传播相同,非言语传播也展开于特定的话语情境之中,情境左右着非言语符号的含义。特别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这种情境性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中国,人们时常通过举大拇指来表示赞赏和夸奖,但是在希腊这却含有某种侮辱之意。不难看出,非言语传播是一种自然性的流露,且非言语信息能够在无形之中解释或表征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具体情境。因此,对于网络主持人来说,应该把握好非言语传播的情境特点,努力使传播环境和传播内容形成一种紧密交织的互文关系,以优化受众在情境中的感官体验,进而获得更多受众的认可。
在前网络时代,主持人是拥有播音主持业务能力的专业人士,特指在广播电视媒体中为受众主持固定节目的人。随着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依附于媒体生存的主持人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在新的媒介生态中重新解读自己的身份与角色。在这一背景下,网络主持人开始活跃在公众视野。如前文所述,非言语符号的重要功能正在随着媒介语境的变化不断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网络主持人的角色作用同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不难发现,二者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进行了良性互动,逐渐走向交叉和融合。对于如此在意个性化传播的网络主持人来说,其更应该加大对非言语传播的使用力度,这能够帮助网络主持人打造立体化的媒体形象,从而赢得受众青睐。下面笔者将举例论证三类可以帮助网络主持人与受众之间产生共情的非言语传播方式。
手势语是构成网络主持人多元主体形象的重要因素。对于网络主持人来说,其为了加强或弥补口头语言的表达效果,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手势语。当然,网络主持人要注意手势动作和表达内容必须要相契合,二者不能产生偏差,只有在特定情境中根据需求使用恰当的手势才能起到增进交流的作用。因此,网络主持人不可以随意滥用手势动作,而是用最自然舒展、最明确简练的手势动作来渲染节目氛围,促进与受众之间的情感沟通。例如,在网络辩论节目《奇葩说》中,主持人马东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会通过敲木鱼的动作控制节目现场辩手们的发言,以此来保证节目顺利进行。随着节目《奇葩说》影响的进一步扩大,敲木鱼这个手势动作成为主持人马东的个性化标识,也象征着网络节目《奇葩说》独特的前卫气质。
空间关系作为非言语传播的一种抽象表达方式,承载了网络主持人较为连贯的个体形象,主持人可以通过对空间的设计或在空间中利用特殊道具来完成自我身份的构建,以此来延伸受众的合理想象,从而实现双方意义共通。在网络直播盛行的时代,司空见惯的生活空间或主流的消费空间都成为生产者的创作舞台,甚至很多时候空间本身成为展示的焦点[4]。网络主持人可以通过对主持空间的合理规划,明确自我风格定位,最终呈现出一个独特的主持人形象。例如,在聊天真人秀节目《圆桌派》中,主持人窦文涛的非言语表现相当惊艳,时常通过点一炷香来衬托节目清风雅静的氛围,而且节目环境的设计也比较巧妙,在一个并不算明亮的空间里有一张桌子和四把椅子,简简单单却又不失韵味,这样的空间陈设不仅符合《圆桌派》的节目风格,还能凸显出主持人窦文涛的形象定位,能够让嘉宾卸下包袱,真正地与主持人开始谈天说地。
语气是指在一定思想感情支配下而形成的具体语句的声音形式。网络主持人在传播语境中对于语气的掌控是表达自身态度的利器,主持人的一切思想、情绪及喜怒哀乐都会折射在语气中,只需要通过细微的语气变换,受众便可以窥探到主持人的内心情感世界。现如今宽松的网络文化环境给网络主持人创造了自由的展示舞台,网络主持人可以利用多样化的语气变换形式来大胆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例如在网络访谈节目《透明人》中,主持人姜思达突破了传统采访节目严肃、沉闷的惯性风格,犀利的辞藻再加上适宜的语气形式使姜思达的主持人形象变得越发立体。当采访对象表达出了一些扭曲的价值观时,姜思达会放慢自己的语速,略带笑腔地去强调关键语句,从正常交流的语气态度转向为带有戏谑意味的明显质疑,从他的语气变换中受众能够获得一些关于事件的启发。
一名优秀的网络主持人不仅能够通过自身广阔的知识储备来创新话语表达,同时还懂得利用非言语符码来丰富主持时的表现力,只有将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两种传播方式利用得当才能获得最佳的主持效果。置身新媒体语境之中,轻松自由的网络环境给予了网络主持人前所未有的展示空间,一方面主持人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非言语表现方式来为节目润色,但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许多网络主持人一味地为了追求节目娱乐效果而去做出不雅的非言语表现,比如手势动作随意错乱、面部表情极度夸张、服饰语言过分猎奇、空间陈设不合理安排等等,都极有可能给自身的主持形象带来不好的影响[5]。正是因为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我们需要对网络主持人的非言语传播手段作比较清晰的认识。无可置疑,非言语传播在新媒体视域下的优越性并不等同于它是网络主持人增强主持效果的唯一路径,更不是提高节目影响力的锦囊妙计,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非言语传播对于网络主持人的作用,根据非言语传播的深层意涵来实施现实的传播策略。因此,网络主持人需要尽量避免媚俗化的非言语表现,正确把握非言语传播的深刻内涵,利用合理化的非言语方式来展现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既不失掉个性色彩又不与社会主流审美价值判断脱节,从而真正地获得受众的认可。
如前文所言,非言语传播所包含的内涵不仅仅是主持人的个体行为,还包括了主持环境中一切能够表情达意的具体事物,这就要求网络主持人不能只在乎自身非言语信息的传达,还要顾及任何可以进行信息交流的非言语符号。作为一种诉诸情感的传播方式,非言语传播的表现形式是十分丰富的,网络主持人的非言语传播行为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情感外化,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一举一动都在暗示着某种信息的生成,因此非言语传播对于网络主持人来说尤为重要。随着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主持人的群体生态产生裂变,故非言语传播的表现形式也亟待我们去探索和更新。整体来看,网络主持人必须利用好新媒体语境之下的非言语传播手段,整合好信息和技术资源,尽量去拓宽自己的传播思维,从不同的认知角度来将非言语符号的效用发挥到最佳。例如,网络主持人可以凭借数字技术的成熟来为自己的主持影响力借势,精美的后期剪辑和巧妙的符号设置都可以帮助网络主持人和节目增添感染力,这不仅能够展现出个性化的节目风格,同时还能加深受众心目中独特的主持人形象。
在数字化的媒介语境中,计算机技术的空前进步使得主持人传播领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人工智能主持人应运而生,真实主持人的地位受到挑战。随着智能语音技术和虚拟图像技术的不断创新,人工智能主持人的运用也更加广泛。真实主持人不应该沉醉于现阶段的群体优势,再专业的口语能力和再标准的发声技巧随时都有可能会被替代,没有人会比机器人更适合播读。面对媒介竞争的疾风,我们必须厘清“人机交互”的真实意图所在,不能悲观以待,但也必须有危机意识,从人工智能的缺陷中去探知未来网络主持人前进的方向。从非言语视角来看,人工智能主持人呈现的是既定思维模式,必须经过前期的数据收集和人工设定才能够完成主持传播任务,体现为一种单向性输出的传播方式,缺乏对语音语调、眼神以及手势动作等能够表达情感态度的非言语行为的掌握。所以人工智能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空间相对狭小,情绪感染力明显不足,难以以情服人。而非言语传播对于语境要素有非常严格的需求,不同的语言环境之下非言语信息的阐释意义也会随之变化,网络主持人身处于人工智能语境之下应该把握住非言语传播这一特点,区别于冰冷僵硬的人工智能主持人,更加注重语境中的非言语呈现方式,赋予主持传播以灵魂。总而言之,网络主持人亟待深度认识和掌握非言语传播的技巧,特别是在特殊语境中即兴非言语行为的表现力需进一步加强,在这场颠覆性的人机博弈中,网络主持人一定要利用好非言语传播这一无可取代的传播优势,争取在未来的发展中持续保有长久的生命力。
媒介环境的瞬息万变,主持行业的不断发展,都在提醒着我们必须对网络主持人群体予以足够的理论重视和创新探讨,同时也在督促网络主持人作出改变来应对考验。综上所述,网络主持人应该充分运用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两种传播方式,根据不同语境来选取契合客观条件的信息传递方式,以期给受众带来完美的信息接收体验。按照目前的大趋势来看,网络主持人在非言语传播上还有进步的空间,面对与日俱增的传播压力,网络主持人应该从媒介新风口中获得更多非言语传播发展的良机,完成以言语传播为主的“先赋角色”到以非言语传播为主的“自致角色”的过渡,最终实现新媒体视域下网络主持人非言语传播的理性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