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海英
武汉市光谷第十七小学(以下简称“光谷十七小”)打造“常识教育”办学特色,秉持“有常识、慧成长、伴终身”办学理念,着眼基本素养,促进立德树人,突出知行合一,使学生会学、会玩、有趣味,将司空见惯但符合儿童发展特点和行为体系的常识应用于教育教学和学校发展,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服务。“双减”背景下,让學生有更多自由的空间去发展爱好、张扬个性。自2021年9月起,学校进行闭环管理、立体课程、温暖服务等一系列课后服务实践探索,着力为学生减负、为教师减压、为家长排忧。
闭环管理:精细护航“双减”
作为新建学校,光谷十七小立足“常识教育”办学特色,基于儿童发展特点,推动“双减”工作落地,确保课后服务质量双全,形成了课后服务的闭环管理,严控每一环节、每一流程,以学校领导统筹、行政管理队伍保障、科任教师服务管理,环环相扣形成闭环,保证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学校领导统筹管理课后服务课程的安排与检查,明确“双减”政策之下,因校制宜,“一校一策”的课后服务指导思想,制订实施原则与实施方案。行政管理队伍保障课后服务的人员配备,对课程进行设计指导与多元管理,与当天课后服务教师配合,保障学生在校安全,并对服务进行追踪,指导提高每一次课后服务质量。任课教师服务管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丰富课堂内容,有序组织教学,并保证整个服务过程中学生的安全。
实际操作上,光谷十七小成立了学校“双减”领导小组,全面推行放学后托管服务。早部署,重调研,“双减”伊始,学校相继召开课后服务工作校级领导会、教师会、家委会,向家长发放课后服务调查问卷,按照“自愿申请—班级初审—学校审核—统筹安排”流程确定参加课后服务的对象。回收数据表明,学校课后服务实施达到学生全覆盖,实现“应托尽托”。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学校还提供了延时托管服务,放学服务实现分层化。类别上,二、五年级一个梯队,一、三、四年级一个梯队,以高带低,快乐成长;时间上,根据家长需求,设置分段放学时间,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为家长不能按时接送而无处可去。保证所有有需求的孩子都能在学校享受到高水准的延时服务,切实解决有特殊困难家庭孩子的放学问题,探索出“分时分层实施,多时段弹性离校”的课后服务模式。
为了保障学生课后服务的安全,学校在“细”字上下足了功夫。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师全员参与,制订明晰的课后服务制度,人员分工精细,托管地点明确,托管时间具体,行政干部与教师互相配合,建立学校课后服务台账,登记造册,明晰职责,真正做到时间精细化、地点准确化、连接紧密化、服务温情化。
“5+2”与“1+N”相结合:“塔式”课程立体多彩
“5+2”,即学校每周5个工作日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2小时;“1+N”,“1”是常规看护服务,即作业完成、自主阅读拓展及个别辅导,“N”是开展体育、美育、科技等多种类型的学生活动,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学生乐享课后“优学”时光。
“1+N”模式下学校开展“常识”工程,制订“塔式”结构课程,层次分明推进课后服务,包括基础课程、阳光体育课程、特色扬长课程,谨遵教育常识,更加切合学生发展特点。基础课程,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学科课业辅导,由授课教师进行教学答疑、阅读指导等课堂活动,保障教学质量,减轻课后作业负担。阳光体育课程,以班级为单位、以项目活动为依托,在上午大课间半小时、下午课后服务阳光半小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操场上,足球、篮球、花样跳绳等运动活力四射,“教体融合”缓解学生学习心理压力。特色扬长课程,以校队为单位,开展训练课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特长技能等。
学校在原有社团活动的基础上,打造更加注重学生参与度与体验感的课后社团服务课程体系,实现一周“4次常规课后服务+1次特色社团服务”。围绕“有常识、慧成长、伴终身”的办学理念开发活动课程,实现“自愿选择、学生混龄走班、老师教学走班”的社团课程模式,为学生提供“菜单式”课后社团服务。
学校在本校教师充分参与的基础上引进了奥体分校、书法机构专业人士等进校服务,开设了20余个校级社团。各社团确定参与人数后,由学生家长进入学校“慧成长”APP“在线抢课”,根据课程安排,学生获得“专属课表”,“走班”上课。每周五的社团活动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事,巧手匠心,走进科学,智慧发展,常识相伴。
特色社团,一方面让艺体教师“走”起来,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专业优势,确保教师组织服务活动得心应手,让学生切切实实受益;另一方面,社团课里,数学教师教“下棋”,科学教师做“心理辅导”……课后社团服务通过上课、“研课”“创课”,学校教师也在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我发展。
粗放处送暖,雅致中融情
基于“双减”后教师工作量增加的实际,学校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度。弹性下班的管理是粗放的,需要提前下班的教师只需要在办公室室长处报备即可,不需要学校领导审批。此外,每位教师每月还有一天不记缺勤的机动假,解决工作日内需要办理的私事,以智慧人文管理提升教师的幸福感,促使教师以更高热情投入工作。
借助市教科院办学优势,学校每周五请专家进校指导学校教师学习创新型民族乐器——鸣鸠琴,德艺馨香,雅源有致,将古诗词融入鸣鸠琴弹唱,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并切实减压,温暖浸润教师身心,从而更加热爱本职工作。
开展课后服务“留人留心”。学校始终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即“面向每一个、满足每一个、关心每一个”,切实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延时服务环境。校门左侧有一处透明、结构精巧的玻璃房,孩子们开心地称它为“阳光房”。白天阳光透过玻璃散发着光和希望,放学后一个个可爱认真的孩子伏案于此,等待着家人的到来。老师们精心准备、认真布置,整齐的课桌椅上大大的姓名贴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归属感,一侧整齐的书柜让课外读物触手可及,玻璃墙上明晰的教师值日表更让孩子们的安全多了一份保障。放学“不打烊”,供有需要的孩子休憩。同学的陪伴是快乐,老师的陪伴是安心,不同地点的值守到阳光房的坚守,减的是学生的负担、家长的焦虑,增的是学校的温情、教师的爱、家长的放心。更多的时候,“阳光房”变成“月光房”,不变的是教师的值守,用心承载教育,用爱履行责任,舍小家、顾大家,即使月朗星稀、寒意渐深,总有阳光房里的一盏灯照亮孩子们回家的路,一双手挥动着关心和爱护之情,也让迟来家长的脸上多了一抹笑意。
为了更好地协同育人,让家长了解“双减”后的学生生活,学校还将班主任日工作小结纳入学校课后服务的延伸范围,采用班主任日工作小结分享的形式落实“双减”要求,展示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减轻家长的心理焦虑,让家长放心、安心、暖心。
随着课后服务的持续推进,光谷十七小立体多彩的课后服务课程和融情寓爱的暖心服务,不仅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亲子关系也更加亲密。家长暖,教师暖,学生暖,校园真正变成了“笑园”。民生无小事,从家长最需要的地方开始;爱心无极限,从有温度的教育做起。学校将引入更多优秀的公共教育资源,进一步开展“鸣鸠琴进课堂”活动,选择优秀的非学术类校外培训机构提供相关课程和教学服务,让孩子们的课后生活更加精彩。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