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数学题眼睛就过敏是“心病”

2022-02-07 23:20李则宣黄任之
食品与健康 2022年1期
关键词:心病躯体数学题

李则宣 黄任之

最近,浙江一位女士在网上发帖称,自己正在读小学的9岁女儿,只要做数学题,眼睛就会出现疼痛、发痒、红肿、冒出小疙瘩等过敏现象。开学不久,小姑娘就过敏了多次,不得不就医并服用抗过敏药物。而做其他科目如语文、英语作业时,孩子则不会发病。家长搞不清楚其中的原因。不少网友纷纷回复说,自家的孩子不学习没事,一学习就状况频出,“过敏”得更为厉害。

实际上,一做数学题眼睛就过敏是一种心理应激反应,精神医学将这种现象称为躯体化。躯体化是指一个人遇到了现实困难,多次努力后发现自我效能感严重不足,完全无法应对,而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畏惧和逃避等消极情绪。这种内在的心理障碍没有向外表现为心理症状,而是转换为身体的种种不良表现。

可以肯定,那位眼睛过敏的小姑娘的心理防御机制不是特别强大,难以适应小学的数学学习任务。头一次过敏会引来家长的关注和心疼,会让她停止学习,马上去就医和休息。这种结果让孩子感到舒适——原来做数学题会眼疼,疼了就不用做作业了。孩子很快明白眼疼虽然难受,但能逃避做作业的痛苦,是有价值的。在潜意识里,孩子是不希望眼疼消失的,所以做数学题时的眼睛过敏反应就会持续发生。因为相比做作业,眼疼可以接受,还可以得到一些额外的好处,比如不用去学校、可以吃到零食等。

这种心理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心理退行,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防御模式。嬰幼儿时期,因为心理结构没有发育充分和完整,加之语言能力比较弱,外部刺激带给小宝宝的心理冲击和应激反应主要表现在躯体上。当遇到了害怕的事情,婴幼儿会形成原始的躯体反应模式。如果家长能够看懂并给予正确满足,那么婴幼儿躯体上的紧张不安和精神痛苦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释放。

但如果养育者不理解,忽视了婴幼儿的感受,那么躯体上积累的糟糕感觉就会放置在潜意识里,难以用语言和别人进行交流,并得到恰当的宣泄。所以,孩子即使不断长大,语言功能越来越完备,但他们对待挫折和压力的方式,还是一种自动化的、原始的躯体反应,使他们呈现出一种不理智的反应。他们没有学会如何与困难共处,不知道如何分解困难和寻求有效的外部支持,从而无法越过发展障碍。

对一部分人而言,心理的煎熬会转换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通过躯体症状置换来逃避无法解决的困境,减轻个人的内疚感和自责,从而释放紧张的情绪,使他们被压抑的欲望得以实现。这就是许多人经常莫名其妙生病的原因——一上学就肚子疼。他们不能公开宣布自己有处理不好的事情,只能通过身体的不争气表现来为自己开脱。因此,躯体化是一种“心病”,是一种神经系统不耐受,是精神意志脆弱下,潜意识和当事人玩的一场心理游戏,目的是“帮助”当事人从自己“不行”的状态中脱离出来。

对于一学习某些内容就发生躯体疾病的小朋友,家长要注意对其进行引导,具体做法如下:

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行为和生理特征。回忆过往生活中,孩子是否有遇到一些较大的负面生活事件,自己是否给过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家长不清楚孩子的心理阴影,可以把孩子带到一个安全的环境,通过耐心细致地询问,了解孩子是否有过心理创伤,他是怎么度过的,推测他的心理健康程度,是否需要和心理老师做进一步的交谈。

家长要理解孩子心理成熟的差异,并用符合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心理沟通方式,去引导孩子认识学习这件事儿,示范并带领孩子练习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逐步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较长,家长要反复地教导和耐心地纠正,让孩子形成深度学习的心理状态,找到学习的节奏。

很多孩子心理脆弱,过于依赖家长。而家长则不忍心让他们受苦受累,总是越俎代庖,让孩子生活在温室里。实际上,家长要通过体育锻炼、做家务、参与儿童团体活动、挑战学习任务等,训练孩子承受困难和失败的心理能力,让他们拥有坚毅、果敢的品质,敢于冒险和失败。

现代社会,压力是始终存在的,孩子要学会带着压力生活。家长要积极用心理学的理念,让儿童学会正面思维,形成更多的积极情绪,而不是陷在消极情绪里,不思进取。积极情绪会促进积极行为,让儿童能够用积极反应去取代消极的身体症状。

某些儿童的神经系统不耐受,很难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帮助,克服敏感的心理顽疾,他们需要到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门诊,接受一对一的心理治疗,获得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同时,如果他们的情绪症状特别严重,可能还需要辅以一定的抗焦虑和抑郁的药物,以保证睡眠,调节身心症状。

猜你喜欢
心病躯体数学题
“维生素”大口吃
最后的晚餐
现在干什么?
搬家
一道高考数学题的多种解法オ
人在江湖走,谁能不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