仨丹颜
她是广东省确诊的第一例庞贝病患者,这种病极其罕见,人群患病率为1/40000至1/300000,严重者气管切开,靠呼吸机续命。从20岁到31岁,她最美好的时光全部在ICU里度过。他们夫妻是太阳爸爸和月亮妈妈,十几年来,朝夕轮流守护在女儿的病床前,勘破生死,笑对人生。他们一家像杨绛先生笔下的《我们仨》,相亲相爱、相濡以沫,这份爱化腐朽为神奇,令生命熠熠生辉。
老豆阳光,是最好的特效药
岭南的春日,才过三月,已有夏日炎炎的意味。这季节雨水多,一场新雨过后,难得放晴。蓝天为幕,衬着随处可见的三角梅,水洗过的透亮。路旁高大的木棉花正值花期,红云般坠在枝头,烂漫似火。
日头渐高,郑洋的心情特别好,他提着保温饭盒,迈进清远市中医院的ICU病房。“老豆仔,早!”女儿郑宇宁一眼看到他,笑着招呼,声音带着粤语咬字特有软糯清甜。这是他们父女间特有的称呼,老豆是广东人喊老爸的意思,女儿调皮,硬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仔”。
病床上的郑宇宁看起来很瘦弱,颈下被一根比拇指还要粗的管子连接着横在胸前,因为长期不见阳光,面色显得苍白,不过精神看起来不错。
郑洋熟络地打开ICU病室门,来到走廊对面,拉出一个2米多高的PVC支架,架子顶上是一个可活动的大方框,上面嵌着一面硕大的镜子。开窗,调整角度,反射,片刻工夫,一道明晃晃的阳光准确投入对面暗沉沉的ICU病室内,追光一般,直直照射在郑宇宁脸上。“老豆阳光,今日出品。”郑洋扶着镜子,时刻观察着阳光变化,每隔5分钟,就随着光照调整一下角度。
郑宇宁扶着床头站立,因为生病,她的肌肉生长几乎停滞,脊柱侧弯成明显的S型。11年ICU生活,岁月在她脸上几乎未留下痕迹,马上就满31岁了,仍像20岁的小姑娘,这是病魔对她唯一的关照。
正午的阳光打在脸上,郑宇宁反射性地闭上眼睛,片刻工夫,仿佛有什么在脸上慢慢融化绽开了,温暖妥帖。她像孩子一样,贪婪地感受着阳光带来的热度,“老豆阳光,是最好的特效药。”
郑洋的眼眶有些湿润,医生建议郑宇宁多晒一点阳光,可女儿的身体已经不允许走出户外了。为此,他煞费苦心。ICU光线不好,这面360°旋转的反光镜是他琢磨了一个礼拜研制出来的。这道“二手阳光”是他对女儿的承诺,哪怕只有一丝阳光,他都会竭尽全力让光明洒满她的全身。
郑宇宁是广东省第一例确诊的庞贝病患者。据庞贝氏罕见病关爱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全国目前约100例患者存活在世,像郑宇宁这样靠着呼吸机生活11年的,是个奇迹。
联手创造这个奇迹的,还有她的爸爸和妈妈。这个三口之家,曾让人无比羡慕。郑宇宁乖巧可爱,圆圆的脸蛋上总是挂着甜甜的笑容。妈妈温美光温柔体贴,爸爸郑洋豁达上进,一家人开开心心,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从2007年起,郑宇宁身体明显变差,浑身无力,容易生病。郑洋带她去广东省人民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间歇性肌营养不良症”,据说这病不好治,且致残率很高。从广州回清远的大巴上,郑洋不敢看女儿的眼睛,他怕自己会失控流泪。郑宇宁笑着安慰他,“老豆仔,别板着脸,笑一笑嘛,我这不是好好的嘛。”
怕给女儿造成心理负担,那段时间,郑洋和妻子都尽量装作开开心心地,日子又回到从前的平淡安宁。2008年的高考,郑宇宁带病坚持考试,顺利被广东某高校录取。郑洋给女儿办理了一年的休学手续,让她在家休养。不能和同龄人一样去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郑宇宁有些遗憾,偶尔会默默发呆,第一次感觉到害怕与茫然。
劫后重生,爸爸妈妈和你在一起
2009年2月17日,郑宇宁突发呼吸衰竭病危,被送进清远市附属中医院紧急抢救。一切来得那样突然,温美光以泪洗面,几近崩溃。郑洋不敢在妻女面前表露,深夜里一个人默默流泪……
几天后,郑宇宁从鬼门关闯了过来。但因为不能自主呼吸,她的气管被切开,要长期依靠大型呼吸机生活,这意味着,她不能出ICU了。
劫后余生的感觉是什么?20岁的郑宇宁没有多想,进ICU以前,因为肺部肌肉力量不够,她的呼吸能力不足常人的30%,身体供氧不足,整天都提不起精神。她像被丢到岸上的鱼,气息奄奄,每时每刻都在极力挣扎。直到气管被切开,大量新鲜空气涌进肺里,先前的不适大大缓解,她才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乐观开朗的她,突然开了窍:不能改变,就过好每一天。她笑着对父母说,“每天能吸饱空气、吃饱饭的感觉太好了!”
见女儿这样,郑洋安慰妻子,“女儿这么坚强,咱们可不能拖后腿。放心,从今以后,家里万事有我。”那时,郑洋在深圳的事业刚刚起步,身为副总,公司一刻也离不开他,一家人聚少离多。他决定,今后的日子里,一心一意陪伴她们娘俩。和妻子商量后,他辞去工作,专职照顾女儿。
郑宇宁是个闲不住的姑娘,她在病床上写博客、微博,听小说,追剧,每天过得不亦乐乎,在她的影响下,妈妈也开了博客。一家三口围在病床前看《海贼王》《吸血鬼日记》……郑宇宁还给爸妈普及国标舞知识,一起看国标舞大赛。天气好的时候,一家三口带上便携呼吸机,推着轮椅,去公园转一圈,晒晒太阳,或者逛逛街,看看各式各样漂亮的裙子,出去一趟能开心好几天。
郑宇宁还有很多新奇的想法,让爸爸妈妈应接不暇。有段时间,郑宇宁迷上了中医,她跟医生借来一本教科书,每天捧着一寸厚的大部頭,读得津津有味。她还花将近一年的时间在病床上飞针走线,完成了一幅十字绣,硕大火红的花朵,小溪清流,蓝天如洗,绿草如茵,像极了一家人常去的那个郊外。作品完成,郑洋特地定制了一个画框裱起来,挂在客厅,每天出门前,看到女儿绣的那些生机勃勃的景致,一天都有了精神。
郑宇宁最大的愿望是开一家甜品店,制作美食甜点,打听到哪里有新甜品,夫妻两个就跑出去给她买一份,久而久之,甜点配料手法,她一尝就能说出个大概。一次,征得医生同意,她特意邀请爸爸妈妈出去喝下午茶。郑宇宁熟门熟路地点了店里的招牌甜点,给爸爸点了一杯咖啡,妈妈点的果汁。一家人围着一张小方桌畅聊,耳畔轻轻回荡着舒缓的美国乡村音乐,隔着玻璃落地大窗,看着街上人来人往,午后的时光慵懒而宁静。
郑宁宇指着店里最显眼处陈列着的硕大的摩托车模型,骄傲地宣布:“爸爸妈妈,我以后也要开一家这样的店面,也要这种装修风格,太酷了。”郑洋和温美光面面相觑,不过他们很快笑着说:“好呀,你做一个企划书,爸爸妈妈帮你实现。”
为了给女儿增加营养,郑洋每天跑菜市场琢磨好吃的菜品,皮蛋瘦肉粥,煮得软软的排骨面,还时不时煲各种靓汤,很快练就一身好厨艺。他把好吃的通通留给女儿,惹得温美光醋意大发,不时向女儿抱怨,“你爸爸又虐待我。”郑宇宁听了咯咯笑个不停。未免妈妈继续“吃醋”,她在母亲节特意给妈妈送上一束鲜花,“妈妈,我好爱你。”“我也爱你啊。”看到女儿这样,温美光心里的阴霾渐渐驱散:一家人开开心心在一起,比什么都好。
2011年,郑宇宁的病最终被确诊为“糖原累积病II型”,又叫做庞贝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溶酶体贮积症罕见病,因为身体缺少葡萄糖转运酶,为身体的肌肉、器官提供能量,心脏会逐渐无力跳动,呼吸越来越衰竭。患者需要长期注射一种进口特效药“美而赞”,只要连续使用,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只是药价高昂,每年需要一二百万元,这让郑宇宁一家望而却步。11年来,郑宇宁一家仅靠母亲温美光每月4000多元的收入维持生活,医保和大病补助仅够支付ICU部分费用,他们一家已经欠了医院上百万元,唯一的希望,是特效药纳入医保。
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郑宇宁曾在2012年底和2019年6月断断续续用了两次药。用药后,郑宇宁身体状况明显好转,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等待。
希望的门,在她面前开开合合。
做一道曙光,笑着活下去
从20岁到31岁,一个女孩最美好的时光,全部被禁锢在ICU里,可郑宇宁觉得,她的人生也有别样的收获。没有人比她对生死体会得更深,医院常常有很多重症患者被急匆匆送进来,每隔几天,又会被推出去。很多时候,她和那些被抢救者只隔了一道窗帘。一个只有八九岁的小男孩,因为母亲说了几句,喝农药自杀了,那位母亲在病房外哭了一整夜,哭得撕心裂肺。郑宇宁觉得,生命这么宝贵,怎么能轻易舍弃?有的老人,从进ICU那天起,没有一位亲人探视,孤零零的全身插满管子,伴随着仪器冰冷的滴滴声,直到生命慢慢消逝。她见过太多眼泪,所以很少哭;看过太多生离死别,所以更加珍惜生命与亲情。
爱美食、爱笑、爱漂亮衣服,郑宇宁普通而又不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个ICU里的姑娘,郑宇宁成了全国罕见病群体里的“病例明星”。很多罕见病患者联系郑家人求医问药,他们总是热情回复。简单的问题,由郑宇宁和妈妈温美光回答,复杂的问题则统一交给爸爸郑洋。也有很多其他病的重病患者听说郑宇宁的事迹,给她发信息:“谢谢你,让我挨过最艰难的时刻。姑娘,加油!”
温美光退休后,夫妻两个轮流照顾女儿。上午9点钟到下午四点半是温美光,下午四点半到晚上10点是郑洋,帮女儿吃饭、咳痰、擦洗、按摩……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因为劳累,郑洋曾经晕倒过一次,为了女儿,他们更加珍惜自己。郑洋在天台上安了一个单杠,只要有时间就去锻炼,有时去体育馆,连续一套单杠动作下来,把年轻小伙子们都吓一跳。温美光也积极起来,一有时间就打太极,练瑜伽。俩人身体比同龄人都好,他们说,“这都是女儿的功劳。我们总想着安慰她,事实上,很多时候,女儿教会了我们,无论怎样,都应该好好活着。”
好好活着,这份信念,在漫漫的时光长河里不断磨练、荡涤,在一家人心中,越发坚固。2016年,郑宇宁的表妹要结婚了。那段时间,温美光发现,女儿总在淘宝上看婚纱。知子莫若母,本该是期待爱情、偶遇爱情、享受爱情的年纪,却被困在孤单“牢笼”里望着窗外发呆,她理解女儿的心情。温美光偷偷地把她藏在购物车里的婚纱买了回来。收到婚纱那一刻,郑宇宁特别惊喜,没想到自己还能够穿上漂亮的婚纱。夫妻俩联系了专业摄影师,9月9日那天,为女儿拍摄了一组特殊的婚纱照。他们用行动告诉女儿,即便没有白马王子牵你的手,爸爸妈妈也会永远陪着你,长长久久。
庞贝病对患者的肌肉产生的伤害不可逆转,郑宇宁的生命之光渐渐暗淡,近两年,郑宇宁的身体状况像抛物线一样明显下降,不仅无法行走,手臂也无力抬起,要摸到自己的头,必须用另一只手托举着,甚至连痰,都没力气咳出来。郑洋和妻子都会帮助她按压腹部,在护士的帮助下,用吸痰器吸出来。这样的动作每隔十几分钟甚至是几分钟,就要重复一次,因为挤压用力,郑宇宁腹部长期有大块淤青。肩背的痛感,无时无刻不在身体里叫嚣,仅是活着,已让她拼尽全力。即便将来用上药,能恢复多少,也是未知數。即便如此,郑宇宁总是微笑着。
据悉,湖南等省市已经将“美而赞”等罕见病特效药纳入医保,郑宇宁一家期待着这一政策也能尽快在广东省施行。“如果等不到,也没有关系,既然不能作为一道光去照亮温暖别人,那么不妨做一道曙光,让身处不幸的人,看到希望。”
未来的每一天都会越来越艰难,但只要命还在,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这一家人,就像杨绛先生笔下的“我们仨”,相亲相爱、相濡以沫。
如果人生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目送,那么他们彼此相携,走向最远。我们祝福这坚强的一家人,也愿这份坚强不被辜负。编辑/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