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娟
“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老舍笔下的济南,冬天是响晴的。在这样的冬日,最适合在这个宝地来一次寻“宝”之旅。从经七路宽阔的大街上拐进春元里狭窄幽长的里份中,岁月熏染出来的老街宁静、沧桑,在这里,记者与齐泉博物馆邂逅,随即开启一段旧时光的追忆。
随着轻轻的叩门声,一位精神矍铄、满面笑容的白发老者应声而出,正是齐泉博物馆的馆长——74岁的崔兆森老先生。记者跟随崔兆森,走进一处民宅。不同于外表的普通,室内别有一番洞天:近400平方米的民宅被打造成一个藏展厅,收藏之物并不是价值连城的文物珍宝,而是崔兆森一家三代人积累下来的老物件和生活档案资料。
民国时期的熨斗、老式木箱相机,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拂尘、鸡毛掸子,五十年代的座钟、花瓶,六十年代的柳条包、熊猫牌收音机……14505件生活老物件和纸质档案资料被分门别类、整齐有序地存放在各个展柜中。它们当中有很多是崔兆森的祖父母和父母使用过的物品,这些在外人看来不过是一些被淘汰的旧物,但在崔兆森眼里,却是无价之宝。“这套桌椅是我的父亲在1932年购置的,后来被我从老家搬运到济南。”崔兆森指着一套松木桌椅说道。桌上摆放着一套陶瓷茶壶与茶杯,并不精致漂亮,上面的锔钉在岁月的打磨下已和壶杯浑然一体。摸着父母当年用过的茶杯,崔兆森说:“这些物品早已不再使用,但它们都带着属于一个时代的独特印记。一个锔钉就是一个回忆,希望这种有温度的东西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在崔兆森的介绍下,我们被一个个老物件和它们背后的故事所吸引。母亲当年的嫁衣、父亲佩戴过的八路军臂章、崔兆森用过的全套小学语文课本、女儿小时候骑过的木质童车……一个普通之家的生活百态仿若老电影般一幕幕呈现在眼前。
展厅中一套古香古色的大门甚是惹人注目。这套老门木头纹理清晰可见,古朴的铆钉与门锁泛着旧时光独有的气质,门楣上的匾额历经180余年的岁月洗礼后,“黄发呈祥”四个大字依旧遒劲有力。“老门是一种记忆,一种念想。”崔兆森抚摸着曾经的宅门,感慨道。如今,他生活过的老院早已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幸运的是,镌刻记忆的家门被他一直珍藏着。在他心中,推开这扇门就如同打开了记忆之门,仿佛看到父母在厅堂间忙碌、兄妹在院落中俯身学习的身影,那段时光恬静而美好。
人们常说“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在新中国建设的漫长流金岁月里,置身其中的每一个家庭都是历史的载体。见微知著,翻开以生命个体构建的历史记忆,便是中国历史的一隅。
在齐泉博物馆,通过一个小家的变化,即可一窥新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一件件物品的“换代史”在反映这个小家生活越来越美好的同时,也折射出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从暖被窝的烫壶,到大红色的胶皮热水袋,再到插电即热的取暖工具;从固定电话到BP机、“大哥大”,再到“一机在手全都有”的智能手机;从全家凑钱买的黑白电视机,到家中标配的液晶电视机;从1.44MB的3.5英寸软盘到携带方便的大容量优盘……身处齐泉博物馆,看着眼前不断更新换代的物品,仿若自己也正跟随时代潮流大步前行。“我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这期间,我看到打火机取代了火柴,计算器取代了算盘,电脑搜索功能取代了词典……这些变化恰恰说明了时代在前进。”崔兆森说。
展柜一角,整齐地排列着127本日记本。翻开其中一本,里边的字迹遒美健秀,落笔如云烟:“早晨穿上了一身新军装,父母送我出家门……”1970年的12月22日,是崔兆森当兵的第一天,从那天起,他就坚持写日记,从未间断过。日记本里除了工作和生活的日常记录,还贴着当年的工资条。
崔兆森說,要想体会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工资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也是印证时代发展的“大数据”。“我入伍后,每个月的津贴是6块钱,到1994年我能领到近800元的工资。现在,我一个月的养老金将近一万元,即便是与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60元的工资相比,也涨了将近150倍!”今年是崔兆森坚持写日记的第52年,包含1500万字的127本日记内容已经被他录入电脑中,存储在一张8G的存储卡里。面对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他感叹道:“1500万字、3000万字节,仅占这张卡的2.5%!”
“记录美好生活,反映时代变迁”,这是崔兆森给齐泉博物馆赋予的意义。著名历史学家、《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评价崔兆森,“他以他的用心与坚持,通过个人记述、个人档案、个人收藏,对逝去的历史实施了抢救,为时代变迁留下了一份生动的记录,留下了宏大历史的私人‘切面’,这是十分难得的。”
在数以万计的藏品中,崔兆森引以自豪的是他搜集的全套《大众电影》杂志。
1950年6月1日,《大众电影》在上海创刊。因为这天正好是国际儿童节,所以创刊号的封面专门选择了苏联电影《团的儿子》中流浪儿童凡尼亚的剧照。从此,新中国有了第一本属于自己的电影杂志。当时创刊号仅发行1万册,后来印数逐年增长,上世纪80年代单期947万册的印量保持了电影杂志一期销售量最高的世界纪录。
崔兆森对《大众电影》的收藏,还得从1994年说起。当时,崔兆森一家搬到一个三居室的新房,他有了自己的书房,在整理书房的过程中,他看到曾经购买过的《大众电影》。源于对电影的热爱,他萌发了集齐这套创刊最早、见证中国电影旺盛生命力的杂志的想法,以再现那些历久弥新的影像。
然而,收藏之路并不顺利。那几年,不仅在济南本地的文化市场、旧书市场上,就连苏州的文庙、南京的朝天宫文化市场、北京的报国寺和潘家园、上海的老街和多伦路等地方,也能经常见到崔兆森一头扎进旧书堆里找书的身影。有时候,他会连夜坐火车赶到北京和上海,在清晨六点钟等候在书市大门口。崔兆森的执着感动了书市的工作人员,他们会主动牵线搭桥,帮助他寻找《大众电影》。经过十年的寻寻觅觅,2004年,他拥有除创刊号外的全部“成员”,距大团圆仅一步之遥。
2004年10月13日,那是崔兆森記忆深刻的一天。潍坊的藏友聂传声打电话告知:《大众电影》的创刊号出现在济南的成同文化城。得知消息的崔兆森放下电话后立即骑上自行车赶过去。“真的是创刊号!”不讨价、不还价,崔兆森爽快地付给摊主2800元,买到了那本印着小英雄凡尼亚的创刊号。现在,986期《大众电影》被崔兆森精心地珍藏在书盒里,整齐地摆放在博物馆中。除了《大众电影》,崔兆森还珍藏着全套《汉语大词典》22本、全套《中文大词典》37本,以及《集邮》《中国摄影》等二十余种共4436本杂志和刊物。
为何如此执着并花费大量的资金去收藏这些老物件?问及缘由时,崔兆森说:“人不能忘记过去。我想把过去讲给‘未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过去的日子,也让更多的人从这些老物件中,深深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现在,齐泉博物馆是济南市市中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暨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成为中小学生打卡研学的热门地之一,目前已接待参观人数1.5万人次。
“隋唐怀智里怀古怀今怀苍生,商埠春元里春去春来春长在。”齐泉博物馆内崔家老门上的对联鲜红夺目,亦如崔兆森追求幸福生活和践行社会责任的火热之心。走出博物馆回头望去,怀智里的春元里,时光在冬日暖阳中静静流淌,而那些带有时代印记的物件却依旧无声地记录、讲述着几代人的生活故事与社会变迁。
Old Memories in Qiquan Museum
In the Qiquan Museum, nearly 400 square meters of residential property was rebuilt into a collection & exhibition hall. The objects collected therein are not priceless cultural relics, but old objects and living archives accumulated by Cui Zhaosen’s family for three generations. 14,505 old objects and paper archives are sorted, and neatly stored in various display cases.
On December 22, 1970, Cui Zhaosen started his first day as a soldier. From that day on, he has kept diaries, and never stopped doing so. In addition to the daily records of work and life, his past pay slips are also pasted in his diaries. This year is his 51st year of keeping diaries. 127 diaries comprising 15 million characters have been entered into his computer, and stored in an 8G memory card.
Among tens of thousands of collected objects, Cui Zhaosen takes pride in a complete set of Popular Movies (magazine). Since 1994, after ten years of searching, he has obtained all“members” (issues) of the magazine except the first issue. On October 13, 2004, Cui Zhaosen spent RMB 2,800 buying the first issue. Now, 986 issues of Popular Movies have been carefully preserved in a book box by Cui Zhaosen, and neatly placed in the museum. In addition to Pop- ular Movies, he has collected a complete set of Chinese Dictionary (22 volumes), a complete set of Grand Chinese Dictionary (33 volumes), as well as more than 20 types of (4,436) magazines and publications, including Stamp Collecting and Chinese Photography.
Now, the Qiquan Museum is a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base and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base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in Shizhong District, Jinan, and becomes one of the popular sites for study tour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So far, it has received 15,000 person-times of visi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