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也注重精神需求,博物馆作为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机构,逐渐走入大众视野。随着多年来的发展,博物馆的展陈空间设计也在不断更新、进步,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公众需求,更好地承担社会、文化功能,博物馆文物类展品的展陈空间也需研究与创新。因此,本文从目前博物馆文物类展陈空间设计的不足出发,简要阐述展陈空间特色设计的出发点和必要性,进而提出文物类展陈空间实现个性化、多元化的设计路径。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展品;展陈特色;空间设计
博物馆的原型可以追溯到罗马时期,罗马图书馆与神庙结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展览空间,体现了古罗马人的收藏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作为公共机构,更多地承载了向公众传播文化知识、满足公众精神需求等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有些博物馆还承担研究文物的科研功能。要实现博物馆的文化、社会功能,就要在文物展陈空间设计上多下功夫,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公众吸引到文物展览中,以轻松愉悦的心态,积极主动地阐发文物承载的历史内涵,实现博物馆传播历史文化、提高公众文化素养的社会文化功能。
一、目前博物馆文物类展品展陈空间的不足
虽然目前博物馆对文物类展品的陈列设计越来越重视,但还是存在一些展陈空间设计上的不足:首先是文物展示失序,仅为简单堆砌,文物展示静止、孤立,文物之间的历史联系被切断,让参观者感觉混乱;其次是文物展示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文物类展品多放在玻璃柜中,仅贴文字说明,缺乏音视频内容的介绍和互动环节,容易使参观者感到枯燥;并且文字说明往往专业性较强,对大众来说比较晦涩难懂。最后,展陈空间只保障了基本功能,没有特色设计。比如展板上的装饰布,许多博物馆只注重其材料的阻燃性、吸音程度和耐用程度,忽略了对其的个性化设计。
二、博物馆文物类展品展陈空间设计的出发点
为了打造具有特色的文物类展陈空间,必须从文物本身的特点、公众对参观的需求、博物馆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等方面出发,突破传统的博物馆陈列局限,改进原有展陈空间设计上的不足。
(1)以文物特点为出发点,打造博物馆特色。文物之所以有展览价值,就是因为它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特征,展示了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观念,为现在的人们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直观的途径。文物自身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外形反映当时的制造工艺和设计理念;二是承载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当时的审美偏好、社会价值观、经济发展水平等。因此,在设计文物类展陈空间时,要确定文物的主体,以文物特点为出发点,进行陈列设计。
(2)以公众的参观需求为出发点。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渐增长,当下人们在学习工作之余热衷于追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生活。博物馆作为向大众提供公共产品的机构,在展陈空间设计与表达上更要注重满足参观者的需求,实现人性化、多元化、特色化的展陈设计。许多博物馆都通过特定主题的展览来吸引参观者,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现代博物馆来说,其文物展览具有商业价值,将文物研究、展陈、广告营销等内容融为一体,为大众输出文化产品,公众其实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具有自主选择权,因此,博物馆在输出文化产品时,要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使公众被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吸引,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为出发点。作为公益性的机构,博物馆具有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科研功能等,其中,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向公众展览文物,使公众获得历史文化知识,满足精神需求。因此,在进行文物类展陈空间设计时,要注重文物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
三、进行文物类展品展陈空间特色研究的必要性
(一)陈旧单一的展陈空间设计不能满足公众文化需求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文化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大众对以往陈旧单一的展陈空间设计已失去兴趣,因此,博物馆需要进行展陈空间特色研究,创新展陈设计。针对这种情况,许多博物馆都积极采取措施,对原有的文物展陈空间进行优化和创新,将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文物陈列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陈列方式,在吸引参观者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为其他博物馆的展陈空间创新提供了成功经验,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陈旧单一的展陈空間设计不能满足公众文化需求,需要博物馆积极创新,运用多元化的陈列方式,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对文物进行多角度的展示。
(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要求创新文物展陈空间设计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已步入信息化、现代化社会,“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要跟紧互联网的发展步伐,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趋势。博物馆也应积极创新文物展陈空间设计,运用多元化的先进手段传播文化。通过信息技术(如投影技术,声光技术等)丰富文物展陈空间的视觉、听觉效果,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带给参观者强烈的感官刺激,加深其对文物展品的认识和理解,获得对历史文化的多角度认知。只有转型为具有特色的文化传播机构,博物馆才能避免被淘汰。
四、文物类展品展陈空间特色设计路径
为了解决当前文物类展品在展陈空间设计上的不足,满足公众需求,承载社会功能,打造文博特色,博物馆在文物展陈空间特色创新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文物陈列的历史动态发展过程
以往的文物陈列太过单一,文字介绍也比较简单,难以使公众形成对文物的深刻印象,也不能获取历史文化知识,因此,需要在展陈设计中注重文物历史的动态发展过程。要增加文物背景知识的介绍,比如文物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价值、文物发掘过程及故事传说等,让公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取更多文物历史文化信息,充分发挥博物馆普及历史知识的社会功能。同时,在展陈设计时,要遵循历史发展轨迹,让文物体现历史发展的动态过程,避免使公众在参观时感到混乱。在文物的展陈设计中,要把文物的历史地位作为陈列设计的重要依据,用文物揭示历史文化,让参观者更直观、清晰地了解历史内容。另外,还需注意文物之间的联系,避免单一、孤立地展示文物。
(二)设计动态互动区域,提高参观者的参与感
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除了要满足对历史文化知识的需求,还希望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工作、生活的压力。因此,博物馆要改变以往过于严肃的展陈设计,让公众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到轻松愉悦的氛围。以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为例(图一),该馆在进行文物展示时,编排了文物故事,展示了“人民楷模”王继才坚守开山岛时升起的国旗、煤油灯(图二)、收音机(图三)、背包绳等,以情景剧的方式,增强了与公众的互动性,提高了公众的参与感,让参观者更直观地体会到守岛人的艰辛。除此之外,馆方还通过投影技术,为观众动态展示文物信息,观众通过语音、手势控制,与文物投影互动,充满趣味;这种陈列方式还能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让他们在与文物的互动中获取历史文化知识。
(三)把握好展陈空间的大小比例和光影设计
在视觉效果上,空间大小和光影明暗的不同,会造成参观者在体验上的巨大差异。一般来说,空旷的空间加上较暗的灯光,会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狭小的空间加上明亮的灯光,会给人一种舒适、亲切的感觉,因此,文物类展陈空间的设计需要结合文物特点和观众体验,把握好空间的大小比例和光影设计。比如博物馆的入口,如果设计长度不合适,就会拉长整个展馆的纵向空间,使参观者感到压抑,产生距离感。以国家博物馆为例,该馆在书画展示区设置了大小比例为4∶3的小房间,用较暗的灯光保护纸质书画上的油墨,同时利用灯光投影技术在地面上投影出一条带有古诗文的灯光之路,明暗的对比增强了参观的趣味性,增加了参观者与文物之间的互动,值得其他博物馆借鉴。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社会功能,博物馆的文物类展陈空间设计需要根据参观者的需求,利用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参观者的互动体验,注重空间比例和光影设计,从而形成文物类展陈空间的特色创新,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房阳,1990年生,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本科,研究方向为文博。
参考文献
[1]彭璟.博物館文物类展品展陈空间特色研究[J].艺术评鉴,2016(24):180-182.
[2]刘溪尧.博物馆展品陈列与文物保管再思考[J].魅力中国,2021(2):448.
[3]郑建行.试论博物馆文物展品的陈列[J].卷宗,2019(12):98.
[4]王天军.浅谈历史类博物馆文物陈列展览的内容设计[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3):132-134.
[5]刘亚彬.博物馆展品陈列展览方式的改进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21):139-140.
[6]张琼芬.文物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方法探思[J].速读,2020(3):244.
[7]李瑞民.文物博物馆陈列的设计方法创新思考[J].魅力中国,2018(48):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