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亚兰 张琼 李宗遥
摘要:苏州是吴门美术的发源地,正社书画研究会(以下简称“正社”)是由吴湖帆、潘博山、张大千等一批知名画家、文人,于1932年末筹备、1933年创立于苏州的民间美术社团。该社融合南北画派,积极推动书画艺术事业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本文以张大千、吴湖帆等绘画大家在此期间的艺术交流和创作为切入点,探讨他们与吴门美术之间的承启关系,解析民国时期正社画馆的代表画家对后人的影响及其思想对当代的启发性。
关键词:正社;艺术家;传统;创作
一、正社概述
20世纪上半叶,受西方绘画的影响,中国画形成多种流派和艺术社团,他们各抒己见,拥護自己流派或社团的宗旨。当时的社团、流派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拥抱西方思潮,极力倡导西画;一种是绝对捍卫民族传统,维护中国画血脉。正社书画研究会就是这种艺术观念碰撞下的产物。据许志浩《中国美术社团漫录》记载,苏州社团数量居全国第五位,正社便是其中之一。
(一)正社的创立
正社是民国时期苏州民间自发组成的艺术社团,该社团以“切实研究艺术”为宗旨,以振兴吴门画派为目的,最初由三五画友约定定期举办书画交流聚会,旨在分享彼此心得。《正社书画研究会简则》中有一条是“关于本社常会每月一次”[1],可知正社每月举行一次活动,各成员以手中藏品或个人画作与其他成员讨论,正社的发起人吴湖帆就曾多次参与类似的雅集活动,在《吴湖帆年谱》《吴湖帆文稿》等诸多资料中都可见一斑。
正社始创于1932年底,至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被迫结束,存在时间并不长,但是根基纯正,氛围浓厚,硕果累累。不同于其他竞尚浮华的社团,正社人积极进取,多次组织聚会和书画展览,发展势头迅猛,力图提高正社的知名度和艺术价值,切身践行着文人雅集的交流原则。
(二)正社社员构成及“正”字考略
正社作为一个具有江南吴门特色的艺术社团,成员最初也多由苏州等地的艺术家构成,主要成员有吴湖帆、何亚农、潘博山、彭恭甫等人,多位社员为吴湖帆的亲朋和弟子,如张紫东为吴湖帆的表兄,朱梅邨为吴湖帆外甥,潘子义为吴湖帆之妻潘静淑的兄长,他们都是苏州本地人,常年居于苏州,艺术风格多受吴门画风的影响。其中,还有一位重要成员—张大千,张大千是四川人,他与吴湖帆交好,且是一位立足传统的画家,在正社成立之初,便作为主要成员时常参与雅集。
《吴湖帆文稿》中,载有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月六日正社集会的记录:“在恭甫处。博山来。作正社画会,与者博山、恭甫、子清、诗初、乐卿、梅邨及余七人。拟加入书家,如王栩缘、邓孝先、吴瞿安、张紫东、潘子义、邓百耐、叶誉虎,须分头接洽。”[2]该记录充分说明了在社团成立之初成员们的热情和辛劳。正社在后期不断举办展览,获得知名度后,又吸引了一批寓居、定居和工作在北平的名士,如溥心畲、于非闇、杨伯屏等人,呈现南北交融的趋势。他们的加入拓宽了正社的艺术格局,注入了新鲜的艺术血液,为其后期的发展奠定了更加扎实的基础。
二、正社在吴门画派的上承和下启
苏州自宋代以后,经济逐渐富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恬静优雅的城市环境,汇集了大批文人墨客,人文气息也滋养了苏州这块灵秀之地。吴门画派便孕育而生,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宫廷画的单审美,形成了符合文人闲情雅致、笔墨意趣的风格。吴门画家在画风上推崇宋元,博纳众家,在绘画题材上关注生活和写实。在苏州成立的正社,其艺术创作和思想自然也受其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吴门画派对正社的影响
画学思想、师承关系、笔墨风格是画派形成的三个条件[3]。然而,画派对社团的影响,不单单体现在这三个方向,还可以影响其艺术底蕴和人文精神。李超德[4]曾论述吴门画派的影响力:“‘吴门画派群体自明代开始不断演变和壮大,深刻影响着中国绘画600年,直到当代,苏州的美术教育、美术创作仍然盛而不衰,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从而成就了中国美术史的宏大叙事。”他认为苏州吴门画派从开宗者沈周及其后的追随者,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画风,并且代代延续传承,使文脉不断,有源可溯。明代戏曲理论家何良俊有感于苏州文脉之盛,曾言:“苏州士风,大率前辈喜汲引后进,而后辈亦皆推重先达。有一善,则褒崇赞述,无不备至。”[5]前辈引领后辈,后辈推崇前辈,使得苏州地区文化氛围浓厚,资源充足。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网罗了一大批爱好艺术的人,例如清末的“怡园画社”,以吴大澂为社长,吸引了苏州以及周边地区的许多画家。由此可见,人才云集为正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吴门画派是以文人画为正统,讲究诗、书、画、印一体,作品呈现典雅之美,这一点与正社的宗旨和审美取向不谋而合。两者之间的联系,离不开正社发起人吴湖帆。吴湖帆是吴大澂的后人,其学艺以“四王”为始,追摹董其昌、“明四家”,上溯五代、两宋。他不仅是一位画技精湛的画家,还是家藏丰富的收藏家与鉴定家。在收藏方面,施之昊说他“收藏以明代吴门画派与清初六家为最”[6],所以吴湖帆与吴门画派之间是一种传承的关系。通过对正社成员的分析,发现初创时期的成员以吴湖帆为中心,他们多是吴湖帆的亲朋好友或入门弟子。因此,他们的艺术底蕴与艺术思想基本相通,深受吴门画派的影响。
(二)吴湖帆、张大千等知名画家在正社中的主要活动及影响
正社既是一个有规章制度的社团,也是文人借艺自娱的雅集活动。社团成员的来往或是书画合作、藏画品鉴,或是艺术思想交流等,但是这种社员活动不一定是每个人每次都参加,地点也不固定。除了每个月的固定集会之外,他们私下的交流活动也很频繁。例如,张大千在社期间,送给何亚农的新春贺礼就是一幅《春酒松竹梅图》(图一),苏华在《不分南北的“正社”》中也写道:“在1934—1937年间,张大千分别写给何亚农四幅信笺,其中有一幅仿邹弥的《冷梅笔意图》。张大千在画上所题‘颂亚农社长兄甲戌开岁大吉及仿邹弥信笺的‘亚农社长博教”[7],以及吴湖帆与张大千曾谈论古画与收藏家的眼光等。在此氛围下,吴湖帆和张大千积累了很多的作品,为此后的四次画展做足了准备。
1934年的元旦,正社在苏州百拥楼举行第一次展览,吴湖帆、张大千到场,展会效果令观者称赞。吴湖帆曾写道:“这次展览影响很大,被画坛誉为‘不乏风流儒雅之士,为文人荟萃之区,上海、苏州都为其报道。”[2]这次展览的成功,不仅激励了吴、张两人,更使社团的其他人更为勤勉,相互策励,以求艺术上的进步。同年秋天,正社发展至鼎盛时期。潘博山《正社概选》记载:“今年秋日,适善孖、大千、亚农、恭甫四君,客游故都,故都為人文荟萃之区,当不乏风雅之士,爰建议携作品前往,作第二次展览会。”[8]
在张大千的建议下,正社在北平中山公园举办为期五天的第二次展览会。据记载,这次展览不仅打破画展卖画的记录,也使这个源于苏州的社团走向了北方,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此次画展结束之后,正社人数变得更多,北平的知名人士于非闇、溥心畲也加入其中,而吴湖帆和张大千也借此提升了在北方的名气。
三、正社画家及其创作对当代的启示
(一)对当代绘画思想的适用性
正社画家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更兼有教育家、活动组织者、博物馆建设者和文化部门领导者等多重社会身份,正社偏重文化、学术和思想,不仅坚守艺术传统,也从多个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百年以来,吴门文人以传统文化为根,不断扩充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加以实践,以吴地文化使传统情怀得以延续。
融合了古代士大夫阶层追求书画诗意的绘画理念,正社文人在中国绘画的学习中也尚古崇古,不受限于刻板的学术研究,而是参与彼此的创作,将艺术置入生活,或将学术交流成果加以记录,整理成文字并刊行,或以某一个题材为例进行集体创作并结集出版,作为绘画思想的结晶。
1934年,《北晨画刊》的《苏州正社书画会展览出品之一》对正社画家的绘画作品如张大千的《杨妃醉酒图》等进行选登,刊登了正社成员之间的合照。刊物的发行使正社绘画思想进一步传播。当代,“苏州正社文化研究院”依然延续传统,不局限于绘画领域,而是对各个领域兼容并包,因为文化的传承不仅是绘画的传承,还有其他诸多百花齐放的形式。例如,当代史论家陆衡,以画会友,开办史论讲座、画展等多种延续传统的形式,并在创作中强调题跋的重要性。他对国学诗词创作的提倡,是对民国时期正社书画研究会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吴门画派与海派由于地域临近,两地之间的文化流动性很强,吴昌硕就是典型。在海派和吴门画派的熏陶下,他坚持采用传统的国画形式进行创作,并在艺术上与其他画家相互影响,
(二)在当代绘画创作的应用
正社注重文人画中诗、书、画、印一体的传统审美理念,将其作为时代烙印,以国画元素的形式运用到油画创作中。这是传统文化所赋予的文人意识,也是以正社为首等文人组织坚守传统,对后世画家所产生的影响。费以复油画中出现的印章,正是这种创作形式的传承。苏州国画院前任院长吴?木,其父亲吴待秋与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并称“三吴一冯”,他们之间来往密切并相互影响。其中,吴湖帆和冯超然均是正社书画研究会的成员,有合作绘画或是相互题跋的作品,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因为一代代艺术家对传统的不断溯源,吴门绘画才没有脱离传统,进而被发扬光大,涌现一批国画大家。苏州国画院第四任院长周距敏阐述道:“中国绘画不是简单的技巧性绘画,它是一种集文学、美学、哲学、宗教之大成的诗性化图式,是意象性绘画视觉启发联想,品画赏画也因人的文化素质高低而各现异趣。”[9]
正社对当代的影响,涉及史论研究、书法、文学、园林、诗画题跋等各个方面,彰显了文人画的内涵。中国绘画的美学意义不仅在于绘画本身,还是文学、哲学、社会等多方面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当今艺术环境下,“文人画”的审美境界,依然是艺术家们追求的方向,传统文化是国画的土壤,在传统文化之上可吸收不同文化的成果,但其根源,依旧是传统土壤孕育出的文化本体。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吴湖帆、张大千等正社画家对吴门美术创作的影响”(项目编号:SJCX19-082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姚亚兰,1995年1月生,女,汉族,江苏淮安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创作与技法。
参考文献
[1]闻人.介绍正社[J].北晨画刊,1934(4):1-10.
[2]吴湖帆.吴湖帆文稿[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15,48.
[3]周积寅.中国画派的四个维度:自觉、自发、历时、共时[N].中国艺术报,2013-12-2(6).
[4]李超德.江南文化精神的积淀和穿越[N].中国艺术,2021-4-16(6).
[5](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十六:史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施之昊.吴湖帆的鉴赏之道[N].中国文物报,2020-3-17(7).
[7]苏华.不分南北的“正社”[N].文汇报,2015-2-9(T02).
[8]潘博山.正论特刊[M].南京:紫金坊,1935.
[9]周距敏.苏州国画院历任院长作品展序[N].美术报,201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