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元淄博窑瓷器特征

2022-02-07 13:23温倩
收藏与投资 2022年1期

摘要:淄博窑历史悠久,從新石器时代便开始烧造陶器,而后历经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直到现代从未中断。在宋元时期,淄博窑更是北方较大的窑厂之一,淄博窑瓷器的艺术风格带有较强的地域性,在山东地区一枝独秀。但由于其产品多为民间流通,一直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常与磁州窑器物相混淆。本文尝试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整理、总结,明确淄博窑产品的特征。

关键词:淄博窑;宋元时期;产品特征

一、淄博窑概述

淄博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南10公里处,窑址面积较大,属磁州窑系,且是磁州窑系中一个较大的地方性窑口。经过五代的奠基,淄博窑在宋金时期进入了全盛期,这一时期烧造瓷器的地点增多,规模扩大,以磁村窑为中心向周围扩展、辐射并出现数十个烧造工艺和特点与磁村窑相同的窑口。1976年,山东省博物馆和淄博市博物馆对磁村窑址重点地区进行了试掘,而后在1982年,淄博市博物馆对博山大街窑又进行了一次发掘,两次发掘使研究者对其生产的产品和工艺有了一定的认识。

淄博窑生产的产品大多数系磁州窑风格,与磁州窑的产品高度相似,有的甚至能以假乱真,给文物鉴定工作带来许多困扰。至今仍有许多博物馆将淄博窑的产品认定为磁州窑产品。但从历次调查采集和发掘整理的材料以及博物馆留存的淄博窑产品来看,其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产品以黑釉为主,兼烧白釉、褐釉、黑釉酱彩、红绿彩、孔雀蓝釉、黄釉等,另外有绞胎瓷、三彩瓷。同时,其烧制油滴釉、茶叶末釉等结晶釉的工艺也相当成熟,在装饰技法上有模印、划花、剔花、堆塑、白底黑花等。

淄博生产陶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后李文化,其文化遗址中有窑址被发现。瓷器生产最早可以追溯到北朝时期的寨里窑,经过唐五代的技术积累,到了宋金进入鼎盛时期,其品类之丰富,不亚于北方其他磁州窑系窑口。后经历元明清三朝,虽逐渐衰落,但仍一直烧造瓷器,并自成一派。本文在现有馆藏器物和标本的基础上,结合历次考古调查与发掘的资料,从宋金淄博窑的胎质、釉色、工艺器型三个方面出发,尝试站在鉴定的角度明确宋元淄博窑的特征。

二、淄博窑的特点

(一)淄博窑的胎质

从历次窑址调查和发掘报告来看,宋金时期烧造瓷器的窑区主要是磁村窑和博山城区大街窑,其他淄博周边的窑口暂不讨论。

磁村窑生产的瓷器质量较好,五代至北宋早期,磁村窑生产的瓷器以红胎为主,灰胎和黄胎次之,白胎较少。到了北宋中晚期,磁村窑生产的瓷器均为白胎,其他胎色数量较少。到了金元时期,胎色以白胎为主,其他胎色数量较少,胎质坚硬、均匀。北宋晚期,在磁村窑发现烧煤的馒头窑,其胎质提高可能与这一时期开始用煤作燃料有关,煤炭燃烧温度高,能提高胎质的烧结度,更有利于形成还原气氛,增强釉面的色泽。

博山大街窑生产较磁村窑晚,其早期器物以白瓷为主,碗盘类器物内底普遍存在支钉痕,其烧造年代上限为北宋晚期持续到金元时期。根据窑址发掘来看,胎色有白胎、灰白胎、灰胎、褐色胎、红褐胎、黄褐胎,白胎器物胎质致密坚硬,其他大多胎质较疏松。

(二)淄博窑的釉色

五代至北宋早期磁村窑生产的瓷器釉色品类丰富,根据窑址发掘可知,其釉色主要为白釉,少量为青釉。白釉颜色多泛黄、泛青或乳黄色,有的白釉会加绿釉点彩。红胎制作较粗糙的器物,仅施有一层护胎釉。北宋中晚期的器物仍以白釉为主,也烧造一定的黑釉器物,白釉颜色纯正,白度提高,很少出现白釉泛青泛黄现象,黑釉数量虽然不多但漆黑如镜。到了金元时期,釉色有了极大的丰富,磁村窑烧造工艺达到巅峰,白釉洁白,黑釉漆黑发亮,还出现了黄釉、酱色釉、孔雀蓝釉、红绿彩等颜色釉。

博山大街窑北宋晚期的器物同样以白瓷居多,而后以青釉瓷器为主,还有白釉、黑釉、黑釉油滴、酱釉、低温三彩釉(图一)等。

(三)淄博窑的工艺

五代至北宋早期磁村窑生产工艺较为粗糙,无法很好地掌握烧成气氛,因此出现了白釉泛黄、泛青等现象,多在碗内壁施以白釉点绿彩作为装饰,此时的器形也不如五代之前规整,器物种类单调,多为碗,还有一些钵、罐、瓶、灯、杯托、灯等,圈足多为壁形底(图二),多用泥做支钉,少量使用圆形垫饼,支钉支烧的均有三个较大支点。到了北宋中晚期,工艺成熟,白釉白度高、颜色纯正,黑釉也达到了黑如漆的感觉,有些黑釉碗的碗口会有一道白边。

此时的主要器型仍以碗为主,敛口斜腹,内底平坦,有圈足,还有罐、瓶、杯托等,出现了刻花剔花工艺和一些与器物造型类似的支具。此时的器物支点由三枚变成了四枚,大碗有五枚,同时支痕较小,三枚支点变得少见。到了金元时期,烧造工艺成熟,白釉除了白度高、釉面光洁外,胎质也致密坚硬。器物制作规整,除了划花、剔花,还出现了篦花、白底黑花、绞胎、红绿彩、沥粉等工艺,器物类型多样,除了金代之前的器型,还出现了人物俑和玩具等,虽仍以碗的数量为多,但斜腹变浅。碗、盘、罐一类的器物内底多刮釉,方便叠烧。一些精致的(如有刻花、剔花工艺的)沥粉工艺制器仍使用支钉支烧,但支钉痕较小,一般为四枚或五枚。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其他磁州窑系,淄博窑的黑釉线条罐多用压印修棱或者二次施化妆土来表现凸线条(图三),淄博窑的线条罐多用沥粉法,具体做法是在晾坯后将白色的化妆土或者泥料装进尖端有空管的漏子或漏筛里,漏于器物表面,因此线条多单组呈现。其凸线一般装饰于器物肩部或者下腹部,其中满线条装饰的会在两边的系下,会用沥粉的线条做出“X”形,这是辨别淄博窑线条罐的一个特点。

博山大街窯属民窑性质,产品供周边地区民间使用。其早期烧造的器物以白瓷为主,不用匣钵,多用窑具支烧,器物特征与磁村窑北宋晚期生产的器物特征相同,此时的博山大街窑,器物装饰较为单调,种类简单,均为日用器型,造型上也少有创新,制作较为粗糙,器物外部多施半釉。到了金代,制作工艺成熟(图四),但烧造工艺并无明显变化,多数器物仍不使用匣钵,釉色繁多,也出现了绞胎工艺。此时,器型仍以日用瓷器为主,但精致器物数量增加,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也采用花卉或动物纹饰进行装饰。有些器物的外壁还会刻竖线条作为装饰,其纹饰工艺特征兼具耀州窑和磁州窑的特点,印花有缠枝牡丹、缠枝菊花,工艺上也有白釉剔花、白釉刻划花等。到了元代,生产规模缩小,根据《淄博元末明初玻璃作坊遗址》报告,元末博山大街窑已经停止陶瓷生产。

元末明初,淄博窑区因为各种原因一度停烧,但在明中期前后恢复,到了清代,淄博窑的青花装饰在北方地区别树一帜。

三、结语

淄博窑窑址相对集中,几千年来延绵不绝,前后传承有序,脉络清晰,这在制瓷史上是少见的。淄博窑宋元时期生产的瓷器因为产品流传于民间,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学界关注,本文通过整理历次考古调查发掘报告,从已有器物上尝试对宋元淄博窑瓷器的资料进行总结,以明确其时代特征。

作者简介

温倩,1998年5月生,女,景德镇陶瓷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山东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山东淄博市淄川区磁村古窑址试掘简报[J].文物,1978(6):46-58.

[2]贾振国.淄博市博山大街窑[J].文物,1987(9):11-20,40.

[3]高岩.淄博窑金代鼎盛原因初探[J].陶瓷科学与技术,2020(10):50-53.

[4]丘小君.淄博古陶瓷集锦[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

[5]马明.淄博窑简述[J].山东陶瓷,2014(3):16-19.

[6]杨浩淼.浅谈黑釉凸线纹装饰艺术—以鹤壁集窑、淄博窑出土凸线纹瓷器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3):72-75.

[7]于加方.淄博元末明初玻璃作坊遗址[J].考古,1985(6):530-539,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