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艳华
垂体瘤属于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十分常见的肿瘤,在患病早期,会出现手脚逐渐变大、体重慢慢增加的情况。这时,很多中年患者误认为自己因年龄而出现“发福”,以至于耽误治疗。本文主要针对垂体瘤展开以下相应阐述。
垂体瘤一般为良性
垂体瘤位于人体的颅骨深处,也就是丘脑位置,是一个卵圆形的小体。成年人垂体的重量大概在0.5~0.6 g,体积约为0.75 cm3,女性在妊娠期间会稍微增大一些。垂体是人体十分重要的组织结构,属于最为关键和复杂的内分泌腺,承担着身体多种激素分泌的功能,比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激素以及催产素等。这些激素对人体的代谢、发育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假如垂体出现病变,会导致患者出现很多奇怪的症状,比如多尿、肥胖以及体格高大等。在外界因素刺激和遗传因素等影响下,还可以引发垂体瘤。多数情况下,垂体瘤为良性肿瘤,但会导致垂体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出现功能紊乱现象,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生育等多个方面产生显著影响。患垂体瘤后,患者还会出现头痛、视力降低以及视野缺损等症状。
垂体瘤会导致身体“发福”
在垂体瘤中,功能性垂体腺瘤的患病概率更大,主要是因为患者体内分泌激素较多,出现明显的症状以及体征,常见的如肢端肥大、库兴氏综合征和泌乳素腺瘤。其中,肢端肥大属于发病十分隐匿、进展较为缓慢的一种内分泌疾病,往往患者就醫确诊时,病程有可能达到数年甚至更久,其十分显著的症状就是身材“发福”走样,呈现出大下巴以及高颧骨等。主要患病因素是垂体瘤长期以及过度分泌出生长激素,患者全身软组织、骨头和软骨等呈现出过度增生,进而导致面容出现变化、手足肥大;还会出现内脏增大、骨关节病变等,在睡眠时出现呼吸暂停现象,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如果垂体瘤引发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分泌过量,会出现一组症候群,如库兴氏综合征,整体死亡概率会比正常人群多出数倍,还会并发高血压、糖尿病等临床常见病,对于患者生活、生命质量都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垂体瘤实际症状有所不同
依照垂体瘤的实际大小,可以将直径<1 cm的称为微腺瘤;直径≥1 cm,但<3 cm的称为大腺瘤;直径≥3 cm的称为巨大腺瘤。依照是否分泌出激素的功能,可以将其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还可以因分泌激素的不同,分为泌乳素型垂体瘤、生长激素型垂体瘤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垂体瘤等。在临床中,垂体瘤的类型多样,所以患者的临床症状也会出现不同。
泌乳素型垂体瘤
泌乳素分泌较多,会导致身体正常性激素水平降低,男性表现为性欲下降、勃起功能出现障碍等,女性表现为月经不调,甚至可能出现闭经等情况。
生长激素型垂体瘤
针对骨骼尚未闭合的儿童或者青少年,主要表现为生长较快或者出现巨人症等。待骨骼闭合后,患者会出现面容改变,比如鼻子变大、嘴唇变厚、手脚粗大等。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垂体瘤
导致患者出现库欣综合征,出现肥胖、满月脸以及多毛等情况。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超重成为普遍现象,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垂体瘤患者,由于脂肪代谢以及分布出现异常,脂肪会堆积在胸部、腹部以及臀部,呈现出“向心性肥胖”,体重增加显著。因此,需要科学鉴别自己到底是因为饮食变得肥胖,还是因为垂体瘤疾病所致的肥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垂体瘤患者通过相应治疗,激素水平可以逐渐恢复正常,人会慢慢变瘦。
无功能型垂体瘤
这种垂体瘤患者很难分泌激素,最终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以及头晕头痛等症状。
垂体瘤的治疗因人而异
垂体瘤的治疗方案有很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均有利有弊,患者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最为适合的治疗方案。医学专家认为,针对偶发性,没有十分明显症状以及表现的激素水平产生变化的垂体瘤,比如微腺瘤、无功能腺瘤,可以实施随访观察;泌乳素腺瘤患者首选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其他分泌型腺瘤和站位效应的大腺瘤,首选治疗方式为内镜下经蝶窦手术治疗。内镜下经蝶窦手术治疗就是通过鼻碟入路神经内镜和显微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危险性小以及恢复快的优势,治愈率较高,且不会影响患者容貌。其实,大部分垂体瘤均为良性,只要给予正确途径进行治疗干预,就可以将病情控制住,对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基本不会带来较大影响。但是,垂体瘤有一定的复发率,这与肿瘤自身的基本特性相关。经过手术切除后,一般复发概率较小;但如果有侵袭性的垂体瘤,复发率就很高。因此,患者术后3 d、30 d、90 d、半年以及1年都要到医院进行复查,通过核磁共振检查患者体内的内分泌激素,观察手术区域的动态性变化,进而评估手术的疗效。针对手术困难或术后复发的患者,可以实施放射以及药物治疗。随着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基因治疗或许可以成为传统治疗垂体瘤途径的有效补充。
总而言之,垂体瘤以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治疗、放射治疗以及基因治疗等多种方式的联合性治疗,之后长期随访,可以有效避免疾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