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旅融合的绿色公路建设要素研究

2022-02-07 15:56:31陈队永CHENDuiyong韩秀HANXiu
价值工程 2022年3期
关键词:人文公路景观

陈队永CHEN Dui-yong;韩秀HAN Xiu

(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石家庄050041)

0 引言

2019年9月19日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旅游风景道、自驾车房车营地等发展,完善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加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强化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建设绿色交通廊道。交通运输正在转型培育发展新动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正在呼唤高质量的交通运输基础支撑,交通旅游融合应运而生。

国家、行业的有关政策和规范,为中国交旅融合的平稳发展带来了好的政策导向,中国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也将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会;同时,交旅融合的不断深入也对公路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公路品质的提高需要明确的建设要素指引。

1 公路要素在“交通+文游”中的作用分析

当前,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众日常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自驾游、营地游等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全域旅游系统的开发,需要公路基础设施作为旅游客流出行的载体。优美的公路景观、完善的配套设施和独特的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体验,通过口碑效应,会吸引更多的路过客流转换为旅游流。当前,很多地方把公路交通当做“出行通道”看待,该视角也极大限制了旅游交通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对公路建设对旅游、文化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作用进行融合分析。从产业思维审视文旅产业,其实现流程在本质上就是文旅产业能量生成、转移、维持与扩张的过程。开发和营造区域的旅游产生势能,通过公路景观、公路文化等营销方式与渠道可以把势能转变为动能以触达到顾客,好的顾客体验可以维持动能,从而产生口碑效果以形成新的势能,实现正向正向循环,产生乘数效应,放大旅游能量。从而吸引客流的集聚,带动旅游消费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2 系统工程方法提炼交旅融合绿色公路建设要素的必要性

公路建设一条线,文旅融合促发展。以公路建设,文旅融合做为研究主线,提炼文旅融合的绿色公路建设要素,为交旅融合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在交旅融合的新产业理念中,交通和旅游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优化供给结构、相互协调促进、合作共赢,实现行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一个复杂的多学科掺杂的工程系统。系统工程方法论是建立在系统工程观点的基础上,从更高的层面上引导人类合理地运用工程的思维、方式以及各种准则去解决问题,是处理系统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重要方法框架。所以,很有必要用系统工程学的方式来考虑这个问题,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来提炼绿色公路的建设要素。通过对工程中的霍尔德三维空间架构(时间维、逻辑维和认知维)、切克兰德的调查学习模型以及系统分析方法等各种方法论的比较,从公路建设的工程项目和旅游系统的要素入手,找出构建交旅融合系统的组成内容,确定影响绿色公路建设和品质体验优化的因素,提炼绿色公路建设要素。

3 公路主体要素

交旅融合的绿色公路系统的目的在于改善道路的交通条件,美化游廊环境,提升公路的旅游品质,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在这个目的或功能下,结合公路建设的一般程序和内容,需要首先抓住公路主体这一设计要点,提炼线路、路基、路面、桥梁、隧道、交通工程等各个部分,并结合相关专业的理念和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

3.1 线路线形

①主要以沿途游览价值较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要控制点,并根据沿途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以及既有路面状况,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加以合理修改,并尽可能结合周边自然环境以保证路驾乘人的良好视野景观效果。还应当充分利用公路既有工程,避线路大改,再次对生态环境形成负面影响。局部线位还可根据旅游风景资源情况进行合理调节。②纵线形指标,在符合技术标准的前提下更应该结合自然地形,顺势而为,以反映“交通+文旅”大背景下,旅游路线对舒适性的需求。

3.2 路基路面

交旅融合发展条件下的绿色公路基础应当严格按照公路的功能定位,并结合沿途游览资源环境条件和风景资源等自然环境加以设计,确保道路的安全承载能力。

交旅融合背景下的绿色公路路基应根据公路的服务能力,结合沿线旅游资源环境和景观资源等自然条件进行设计,保证路基的安全承载能力。

3.3 交通设施

①在设置道路安全设施时,应该根据周围环境条件加以充分考虑。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特点选用相对应的基础设施样式,以让道路设施和大自然相互呼应。同时也根据自然景观与人文艺术理论对路面交安基础设施加以美化改善,让公路的使用者倍感轻松和舒适。②景区标识中代表景区特色的图案,应当遵循有关规范规定,并根据交通标志的统一设计,在进行特色个性化设计时应征询景区管理人员的意见。③交通路标的设计与设置从路景和谐的视角考虑,通过对道路标识形状、颜色的总体把控,并根据美观特征和旅游标志特征加以统一设计。在交通标志的布设中则应当注意不能对沿途的景物产生遮盖或损害。④在选用护栏形式时应充分考虑旅游公路沿线的自然特点,以及护栏本身对驾乘人视觉上的影响等各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自身的美观因素。护栏色彩应选择与环境相容的色彩,与当地的自然、风土和建筑物相调和,体现出对人的亲和性。

4 服务设施要素

服务设施好坏的评判主要依靠的是人们的判断和直觉,具有主观性的特点,因此要充分考虑认得因素,适合用软系统的方法论来优化和改善。软系统方法论的核心内容是“比较”和“优化”,公路服务设施是承载旅游服务功用的主要媒介载体,作为独特的旅行商品与旅行目的地。交旅融合背景下的绿色高速公路,和传统旅游高速公路最重要的差异就是其服务性和休闲功能性,更注重于对旅游高速公路服务设施进行重新规划合理的布局,以提高高速公路整体旅游价值。

4.1 停车区

为更好地适应“交通+文旅”的运营需要,为建立人性化旅行基础设施与服务环境,要适度增加汽车停放区内的园林绿化设计,设置车位与绿化区以及人行绿道,并且要包含无阻碍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以适应各种群体的不同的停车服务需要,并彰显公路的服务美。

4.2 休憩区

为了维护当地景观环境,创造高品质的精神旅游感受,休闲区建设必须融入当地人文元素,根据人文美学加以设计,实现休闲、观光的功效,体量不能过大。

4.3 驿站

驿站一般包括普通驿站和骑行驿站二种,普通驿站主要在实现了停靠、观光、如厕、休闲等基础公共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并相应地增加了用餐、食宿等人性化服务设施。驿站的设置要根据自然景观、人文艺术和游憩学加以综合考量,在实现观景的功能同时要融合地方人文特点,并采用人性化设施以增加驿站的游憩价值。

4.4 观景台

为结合交旅融合主题,突出旅行沿途的自然风光,并合理运用旅游风景资源,在服务点位中适度设置观景台。根据景点资源的状况与客流预期,合理设定观景台容量及类型。①观景台单独建设时,须配合停放区和厕所等功能;观景台在与其他设施合设时,应当根据风景美学理论注意对观景台周围视线区域内风景的控制。②观光台内可选择设有座位、遮阳设备、远眺镜及绿化种植景观建筑,以方便游客较长时间逗留,并继续彰显“快进慢进”的核心宗旨。观景台的建筑设计要满足交旅融合发展的特点,并综合人文科学、风景美学综合因素加以考量,在符合自身风景特点与旅游服务特点的基础上,对绿色公路沿线优良风景资源的借景也要注重兼顾,以取得最优秀的风景视觉效果。

5 构筑物要素

与服务设施同理,构筑物建设要素,也可由软系统的方法论来分析。与普通的公路相比,交旅融合的绿色公路增添了两个特色,一是公路的构筑物本身可以是旅游资源,亦可包含或者宣传旅游的元素,要具有观赏的美观;二是“绿色”的部分,构筑物要具有节能环保的品质。运用软系统的方法,从这两个特色入手,提炼出构建的要素。

5.1 边坡挡墙

公路边坡在符合公路安全要求与施工可行性的前提下应大多偏向于自然形式,与环境的协调性较好。强调景观效应,优先选择自然石笼型、自然砌石型、木粧式。景观型公路边坡挡墙主要体现“就地取材”的设计原则,即通过利用本地特色的矿石堆砌成挡墙或通过仿生塑石的手法,来营造自然生态环境的生态景观,以实现人与周边大自然的和谐相融。

5.2 排水设施

旅游公路应参考国内外先进案例对给排水基础设施明确提出的“隐”的建筑景观标准,并对截水沟、边沟、集井中、集流槽等均采用铺碎石材料、浅碟型设备、绿化遮挡物等不同的处理方法,来弱化对人工痕迹的处理。

5.3 桥梁

公路桥大多位于野外,应选择融合自然环境的景观形态,包括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点,将大桥结构与所在自然环境相互融合。材质、颜色和质地协调统一,但类型也不要过多,或以相同的方法予以运用。而对于局部区域路段,可采用较地方化、艺术性强的手段予以解决,突出区域窗口形象。①依据公路使用者的视点位置并根据风景美学的设计理论判断大桥设计的精致程度,对于远景或中景的大桥,应当强调大桥总体形状的优美,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位于近景的桥梁则要重视桥面的细部设计和色彩控制,并充分考虑公路使用者的视觉体验。②应实行规范建设,全线或分线路在构造形式、外形造型等方面作出统筹考虑。结合交旅融合项目的旅游主题、区域和民风特色等各种因素,对结构形态、外部造型等加以因地制宜的量身打造,并彰显人文美学的设计思路。

6 慢行系统要素

慢行系统的设计介入充分体现了“快进慢游”的休闲旅游发展理念,是绿色公路规划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区别于传统城市游览道路的主要特征。绿色路线按照要求可局部或全面地设置慢行系统,设计宜尽量串联景观价值较大的重要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节点和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尚未开放景区。依托城市开敞空间边缘和已有绿道等作为慢行系统选线的重要基础,并综合考量交通难易程度、城市规划要求等因素,制定合适线路。同时慢行系统总体规划设计要结合沿线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观景台的使用。另外根据城市风景美学对其加以景观化设计,增加游憩价值。

7 旅游标识信息系统要素

与交通运输、游览相适应的旅游标志设计与信息系统,应涵盖形象标志体系(LOGO)和视觉标识系统(VI)的设计内容,以反映旅游公路作为旅行商品与目的地的主要特性。从材质选用、色彩配合、字体组合、体积尺寸大小等方面,充分发掘地方自然、人文、历史的特色,做到整体性和多样化的有机融合,使LOGO设计与旅游公路形象的主体特征不谋而合。线条设计时,要形成鲜明的形象标志。并且LOGO设计则代表着整条旅游路线的总体面貌,其设计应该是对游览路线上所有特征元素的抽象组合,如山、水、亭、路等。识别系统设置规划也要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各元素的设计和运用,宜用当地的材料进行创作。人文美学理论是“交通+文旅”大背景下绿色公路交通景观规划设计的关键基础理论,力求把地域人文因素渗透到公路与交通园林绿化设计之中。路面的主要基础设施(标识招牌、栏杆等),建筑物(隧洞、桥梁等),服务设施(驿站、服务站、休憩点等)和独特个性的绿化公路形象标志等都能够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把公路文化内容反映在整个绿化路线的景观规划设计之中。

8 环保绿化要素

根据系统分析方法论,为实现公路的环保绿化方面,确立明确的公路定位和效果目标后,在环境保护和环境绿化方面,绿色公路的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①生态优先原则:充分重视区域内现有资源,充分发挥绿色公路生态景观廊道的功能,保存并形成生态迁徙的廊道,逐步建立完善的生态景观系统与生态路网格局。②自然性原则:强调自然环境营造、优良植被选择等,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大自然在其完整的生态体系与良好环境中最好的发挥。③绿色可继续健康发展和低碳出行的基本准则:注意对废弃物的循环使用,做到就地取材;使用透水材质以提高地板的通风性;在低碳生活领域方面,倡导徒步与骑车等绿色旅行方案;使用与风光互补的生态节能灯,并利用太阳光源等;在绿道的设计建造上尽可能使用低碳环保技术,向人们传递低碳、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8.1 环境保护

8.1.1 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工程设计应当坚持“保护优先、功能达标”的原则,同时融入地方人文、自然景观等特点,把环保工程纳入景观设计之中,以达到环境协调的良好效果,并提高绿化公路整体旅游价值。公路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应本着“不破坏就是最大程度的保护”原则,尽量减少植物损伤。同时对开挖、裸露地面、取弃的土场,利用当地植物资源和自然景观元素进行生态恢复。

8.1.2 水环境保护

驿站、停车区域等房建工程所产生的污水须经经处理合格后排出,并进行回用。污水处理工程一般应设置为地下式或半地下式,并同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绿化覆盖、景观打造)对其加以遮蔽或弱化管理,以减弱人工的建造痕迹,使之与周边景观更加和谐。

8.1.3 噪声污染防治

对涉及声境敏感点的噪音污染物严重超标路段应做好噪音环境污染预防,对噪声污染防治工程(绿化生态林降噪、声屏蔽)等,应充分考虑与地方人文特点和自然景观的配合:如少数民族区域等,在保证环境安全达标的前提下,可根据地方人文特点和地方自然景观特点设置文化墙等有特殊景观效应的隔音设施。

8.2 环境绿化

8.2.1 绿化设计

①由于大部分高速公路都位于自然环境之间,故园林绿化工程设计宜本着自然性、乡土性、生态化性、人文性的设计原则,公路绿化力求资源与环境的协调性,将园林绿化重心应置于对已开挖边坡和未复绿化工程点位的植被生态化修复上。②栽植方法以群体或组团方式为宜,适度隔离路边的不良景观。③路面植被选择应随着季节变换营造四季不同的植被景观,既能够配合绿化公路产品系统的形成,也能够增加绿化路面景观的游憩价值。

8.2.2 绿植选择

交旅融合的绿色公路更注重于旅游观光与地方人文的融合,所以在道路植被种类选取时应充分发掘乡土植被和富有地方人文代表性的城市植被,如市树、市花等,并融合社会人文美学因素,把富有地方人文特点的城市植被运用到公路沿线进行种植,既符合绿色景观的基本要求,也符合游客心中对地方人文内涵的强烈需求感受,自然景观美与地方人文美感并存,更能让绿色公路周边的地方市民产生情感共鸣与归属感,对绿色公路的环境品质建设与城市形象宣传都能发挥积极的影响。增强了道路亲和力和文化传播能力,对旅游商品系统的设计和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很好的作用。

9 小结

交旅融合作为重要的新业态,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有必要用系统工程方法来分析和优化。通过充分的运用了软、硬件系统方法论和系统分析方法论,提出了公路主体、服务设施、道路构筑物、慢行体系、旅游信息标识体系、环保绿化等部分的建设要素。在公路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多关注这些建设要素,对于全面提升交旅融合的绿色公路品质有很大的指引作用。

猜你喜欢
人文公路景观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我国建成第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
中国记者(2022年8期)2022-09-15 12:59:38
景观别墅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0
火山塑造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公路断想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4:10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公路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
中国公路(2017年12期)2017-02-06 03:07:33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