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
2015年底,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了我国教育领域一个长期发展战略,即“双一流”建设。在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方案中,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列为首要任务,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图书馆馆员的队伍建设也需要不断加强。例如图书馆馆员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管理理念不够端正、职业道德难以达到要求等,所以说,科学完善的图书馆馆员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一个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一)图书馆多元化服务发展的需要。图书馆是衡量一所学校文化及学术氛围的重要标准之一,服务是图书馆建设质量的外在表现。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对图书馆的建设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资金投入大幅提高,硬件设施日趋完善,读者对图书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图书馆提高的服务模式和方式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对图书馆馆员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图书馆员的业务和能力素质。
(二)图书馆读者满意度的要求。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对象,读者的满意度是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怎样吸引读者到馆学习、怎样宣传好图书馆的资源、怎样使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都来源于馆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馆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读者的满意度的要求。
地方行业高校的根在于行业,依托于行业进行办学和开展学术研究。在计划经济时代,其办学规模较小,学科结构单一。脱离中央部委管理后,地方行业高校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方行业院校开始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进行办学,增设大量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专业,学科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也导致地方行业院校办学出现同质化趋势,进而出现管理体制的同质化,精细化程度不够高。图书馆馆员评价制度的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公开与公正,直接影响到馆员服务和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影响馆员的生活水平和对读者的关怀与爱护,进而影响到对学生的服务水平。
(一)馆员绩效评价机制过于简单。现在高校图书馆对馆员的评价考核机制非常简单。只是简单的以职称论处。职称的高低决定了馆员的工资和福利的高低。而职称的评定仅仅只是评价考核个人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通俗地说,就是发表文章的数量和主持参与项目的多少。科研能力的大小与工作能力、工作态度是难以划等号的。馆员为了提高自己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把很多精力放在了科研数量上,在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上敷衍了事,这极大地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制约了图书馆的发展。所以说,图书馆要持续发展,人员素质的提高是重中之重,人员素质的提高有效的途径就是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考核管理机制。不仅是建立好一套机制,更重要的是能在工作中大胆施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图书馆馆员能力的综合提升。
(二)图书馆人才引进很难如愿。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教辅单位,在学校的地位可想而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图书馆队伍难以保证足够的新鲜血液输入,这样就使得图书馆馆员整体年龄偏大,青黄不接。再加上学校双一流建设发展的需求,学校大量引进博士充实学校的教师队伍,由此带来的就是博士家属很大部分被安排到了图书馆。这样就造成了图书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图书专业技术人才非常缺乏,新的专业知识不足,工作技能不强,工作精力难到位等问题。
(三)薪酬体系难以达到公平公正。传统的薪酬体系难以做到公平公正。现在馆员的薪酬体系还是以工资为主,工资发放是根据本人的职务和职级评定。职级是馆员通过科研成果评定的,与工作能力大小、工作态度关系不大,一旦职级上去了,工资就会提高,这就造成了拿一样的钱,干多干少一个样,干活性质不一样钱拿的一个样的现象,即使不干活也是一样拿钱的局面。这样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馆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了图书馆的发展。
(一)馆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评价机制对馆员建设的重要性。馆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图书馆馆员工作的重要性及专业价值。如果没有岗位评价机制的约束,那么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下,图书馆馆员的队伍就会缺乏公平竞争力、服务没有动力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读者的服务态度不好,不思进取,业务能力不提高,怠工心态较多,这就造成馆员缺乏危机感和上进心,对从事的事业前途迷茫,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也没有接纳新技术的主动性,所以馆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评价机制对馆员建设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吃大锅饭的局面,更能提高。
(二)馆员自身要提高认识。图书馆馆员自身也要提高认识。评价机制是否公正客观不仅牵涉到自己的利益,关系到读者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更是关系到图书馆的发展。所以要加强馆员评价机制的力度,要使馆员积极地参与到考核评价工作中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给出客观、公平的建议和意见,使考核评价的标准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更能激发馆员的工作动力和工作积极性,更好发挥图书馆服务育人的作用。
(一)图书馆员人才评价应该以德为先,实行一票否决制。
1.加强馆员职业道德的考核力度。职业道德的考核首先要严把思想政治素质关,在馆里的管理和职业发展的全过程中,要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素质的双向考核,同时要着力推行思想政治考核的负面清单,建立馆员思想政治档案,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思想政治考核时推行一票否决制。
2.关注人才培养环节。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将馆员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作为考核和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不很关注馆员工作的态度和服务能力,这样就造成了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自我创新能力欠缺,更不用说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了,反正干多干少在考核和职称评审方面一个样的消极态度。所以说在馆员考核和职称评审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馆员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引导,强调馆员的整体实力不只是包含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工作态度、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建立完善人才引进前、中、后对应的系列制度。引进人才应该建立在按需引进、全面考核;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亟需和紧缺人才优先原则。在此基础上,考核个人的政治素养、个人能力、工作水平及工作态度。重点应该放在到馆后的系列考核程序,建立一套完善的不同级别的层次化的考核机制。
(三)馆员评价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首先确立适应高校发展的理念,高校馆员的考核评价制度要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相适应。要建立科学的、适应本校发展的馆员考核评价制度。注重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与科研水平的全面考核;强调定性与定量、内部与外部、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创新,达到馆员整体素质与工作能力、工作技能的全面提高。
(四)关注馆员成长的软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是馆员专业成长的有力条件。环境可以影响人的心理,改变人的状态,制约人的发展。在整个馆员评价体系中,要充分考虑是否给馆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和谐的人文环境,让环境促进馆员健康快速地成长。
(五)馆员薪酬体系合理化构建。在分析高校馆员薪酬体系设计的基本目标以及考虑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一个以基本薪酬为主,以业绩薪酬为辅,金钱报酬和非金钱报酬并行,具有激励性、可操作性的薪酬体系,并通过岗位评价、薪酬调查、绩效考核等配套支持。合理化的薪酬体系,更能激励馆员的发展,也使得馆员有更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工作上更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提升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图书馆的硬件设施、环境水平无论如何先进如何美化,都是由图书馆员来完成。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服务的主体。图书馆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图书馆服务的水平。所以说,图书馆应加强对馆员的评价机制,通过评价机制,确保馆员素质的整体提高,也能使图书馆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更上一层楼。
综上了解和分析当前图书馆馆员考核评价机制现状有利于加强对馆员的评价机制的建设。通过评价机制的建设一方面将评定的结果反馈给馆员本人以挖掘馆员的工作潜力、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另一方面根据评定结果,可以把综合能力强的,业务素质高的,工作态度好的放在更好的岗位上,促进他们更快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