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高职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2-07 04:07:31张瀚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品牌研究 2022年25期
关键词:实训室师资队伍证书

文/张瀚(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数字经济推动着会计行业转型。会计行业面临的新挑战促使行业人才需求不断更新。随着高职新专业目录的发布,高职会计类专业正式更名。原会计专业更名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原财务管理专业更名为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等等。专业名称的变更也体现了国家和教育部对于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数字经济发展的期望。如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如何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等难题亟待解决。

一、高职会计类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相对落后

数字经济时代,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已经发生了量级的变化。高职会计类专业虽然在更名后加上大数据,但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却没有体现出大数据的特点,甚至没有体现出数据处理的特点。目前,会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仍然围绕将学生培养为传统会计人员,重点强调核算能力而忽视行业转型后所要求的能力,不能很好适应数字化经济时代新的岗位需求。

(二)课程体系结构有待调整

课程体系仍以核算类课程为主。虽然开设了部分大数据类课程,但课程内容实际上无法适应需求。高职会计类专业的课程中,仍以核算类会计课程为主,例如会计基础、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税务会计等课程和与之匹配的实践课程。在专业名称变更后,会计类专业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了部分大数据课程,如大数据基础等,课程内容更偏向于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大数据,而很少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同时,数据分析类课程的开设比较孤立,未能形成体系,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另外,管理会计相关课程开设较少,无法系统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与决策能力,而这一项能力恰恰是数字经济时代行业要求会计人员所需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能力。

(三)课证融通有待加强

会计类专业的课程中,部分课程实施了课证融通。目前,实施课证融通的课程往往没有很好做到与证书内容相融通,很多时候只是提到了证书的名字,而没有结合证书的实质。真正能做好课证融通的主要是部分传统会计类课程结合传统会计类证书,如初级会计实务课程与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融通、中级会计实务课程与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融通。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条)推动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仍然未能与课程很好融合。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很多与会计类专业相关的证书都采用了比较先进的财会技术,或者提高了对于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要求,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要求。但是,如何将证书要求融入课程中,如何在课程中结合证书的职业技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四)师资队伍结构需要改善

高职会计类专业教师主要毕业于财会专业,具有计算机或大数据专业背景的老师很少。要做好大数据知识与会计知识的结合,就要求教师既具有大数据思维和技术,又要有财会专业知识。因此,如果开设了数字化、大数据类课程,现有师资很难做好该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另外,职业院校教师不光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指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目前高职会计类专业的教师所具备的行业工作背景或实践经验往往是基于传统会计行业,具有数字经济时代会计行业实践经历的老师较少。

(五)校内实训室建设较为落后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内实训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学生的专业实训课程都要在实训室进行。校内实训室建设涉及大量投入,设备更新、软件升级的成本非常高,大多数校内实训室的设备都已使用了多年,软件也是采用几年前的版本,且很多院校还没有建设大数据类课程实训室。因此,设置数字化、大数据类课程后,需要增加大量相关软件和设备的投入。

(六)校企合作企业选择存在局限性

高职会计类专业在选择校企合作企业时,往往倾向于选择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和代理记账公司,校企合作企业类型较为单一。这些企业从事比较传统的会计行业工作,可以应对当下行业的要求,作为指导学生短期内的实践工作内容是非常好的选择。但是,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未来会计行业的工作内容肯定会发生变化,仅仅选择这一类企业是不够的。目前,高职会计类专业与大数据技术企业、财务机器人开发企业、数据分析类企业的校企合作还不多,也不够深入。

二、构建数字经济时代高职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与时俱进,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从总体上讲,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增加一些新的元素。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不仅应该培养学生面对核算会计类、税务会计类、审计类等传统职业群,还要培养学生面对大数据财务技术应用类、数据统计与分析类、数字化管理会计类等新型职业群。要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在原有培养规格的基础上,应加入新的培养规格。在知识方面,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传统会计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的方法。同时,还要掌握财务共享中心的财务业务处理、纳税申报、企业日常业务办理、云智能技术应用等相关内容。在能力方面,除了原有的能力要求,还要具备关注和了解会计与大数据理论前沿的最新发展动态,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整合、处理和分析数据并进行决策的综合能力。

增加以上元素可以从整体方向上促进高职会计类人才培养模式转型,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对于会计人才的总体要求。

(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人才培养要求,高职会计类专业课程体系应当兼具数据分析类课程和会计类课程,即真正做到大数据与会计的有机融合。因此,新的课程体系应主要从三个方面构建。

1.会计类课程

作为会计类专业,会计类课程仍然是新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板块。核算会计类课程例如会计基础、初级会计实务和与之配套的实践课程作为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仍然应当开设,基于课时安排的考虑,可以适当在初级会计实务和其实践课程中加入数字化、智能化因素,即进行课程内容调整。同时,一些专业课程如财务管理、纳税实务等也应当作为专业必修课,为学习后续课程做好准备。但是,这类课程应当进行整合,以税务类课程为例,高职会计专业税务类课程一般按照税务知识—纳税申报的一个顺序开展,由于开设在不同学期,课程与课程之间往往有明显重合部分,导致学生进行了很多重复学习。所以,应当考虑将税务相关课程整合,打通课与课之间的壁垒,形成税务课程体系。最后,在上述课程整合之后,应增加管理会计等分析类课程,提升学生管理与决策能力。

2.数据处理与分析类课程

高职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转型,最重要的就要解决数据处理与分析类课程的设置问题。这一类课程不能零散设置,不能只是因为专业名称变更设置一两门数据分析类课程而导致该专业只具其形,不具其神。数据处理与分析类课程同样要有自己的体系。例如,先设置大数据基础类课程,让学生先对大数据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设置数据采集与加工类课程,让学生知道如何获取数据,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学习数据挖掘与可视化类课程,让学生能够对已有数据进行分析,并且进行可视化展示。当然,对于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数据处理与分析课程的深度应当区别于人工智能或者大数据专业的学生,因此上述课程可以进行适当合并和调整,但是该类课程一定要按照内在逻辑关系和先后顺序开设。

3.大数据与会计融合课程

大数据与会计的融合课程可以从两方面构建。一是对现有传统会计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使其同时具备数据处理与分析类课程的内容。例如,对会计信息化课程进行内容调整,学生不再是指利用财务系统去处理一些简单的财务信息,编制基础的报表,而是应适当增加课程内容深度,利用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去分析复杂财务数据之间的关系。二是设置新的课程,实现大数据与会计融合的目的。例如,开设大数据财务分析与可视化课程,在课程中,学生利用大数据软件去处理与分析相关财务数据,挖掘财务数据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可视化处理,最后利用分析结果进行预测与决策。

(三)深入开展课证融通

随着1+X证书试点的不断开展,目前很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制定的证书标准也越来越贴近新技术、新能力要求。尤其是与高职会计类专业相关的证书,其证书考核标准越来越重视大数据和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基于此背景,将证书标准融入课程中,可以培养学生适应数字经济时代会计行业未来发展的工作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参加相关证书考试并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但是,在开展课证融通的时候,不能让课程空有其名,例如,以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名字命名课程,但其内容却是一些与证书无关的课程内容。同时,也不能随意任凭证书开设课程。高职会计类专业应充分发挥1+X证书试点的作用,先试点,再选取高质量、高匹配度的证书来开设课程。除了新设课程,还可以在原有课程中找到与证书结合的点,将证书标准融入原有课程中,实现课证有机融合。

(四)师资队伍需要转型

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转型,师资队伍的转型必须走在前面。会计类专业原有师资专业背景较为单一,大多来自财会专业。专业转型后,在会计类专业的课程中,很多都要求教师要具备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要懂大数据和数字化等技术。因此,原有的师资队伍结构已无法满足先有课程需要,师资队伍需要转型。师资队伍转型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直接引进具有大数据和财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引进具有大数据财务分析工作经验的人才。这类人才在磨练教学能力后可以直接满足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后的课程需求,带领学生学习新技术,指导学生相关实践。但是,引进新教师面临几个问题。首先,会计类专业原有师资队伍本身就比较饱和,可能无法引进更多的教师,少量引进也只能解决部分课程教学的问题。其次,具备大数据和财会专业复合背景的人才本身就比较少,同时还兼具有大数据财务分析工作经验的人才就更少,引进本身也比较困难。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培训和挂职锻炼,促进现有教师学习大数据知识,从而满足教学需要。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不会面临师资队伍超饱和与难以引进适应需求的人才的问题,但是要让本就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的教师安排时间参加培训、系统学习大数据知识、到行业中锻炼大数据分析实践能力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教师压力过大也容易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可以考虑将两种方式进行结合。先适当引进相关人才缓解现有压力,同时针对原有师资队伍开展相关培训,让新教师与原有教师共同建设大数据课程,开展全方位教学教研活动,提高大数据相关课程教学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转型,让新老结合的师资队伍具有大数据和会计类课程教学的能力。

师资队伍转型是推动高职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关键。数字经济时代不仅对会计类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新要求,也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只有满足了这些新要求,才能做好数字经济时代会计类专业教学的工作。

(五)建设新的校内实训室

数字经济时代,高职会计类专业面临的不是局部的改变,而是专业整体转型,现有的实训室很难实现新技术课程的实训工作。数据处理与分析类实训软件所具有的功能很难从现有财务实训软件升级得到,高职会计类专业势必需要获取大数据课程实训软件。然而,由于大数据课程实训软件对于硬件如服务器等的要求较高,因此还涉及需要提高实训室硬件配置。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在现有实训室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例如在现有实训设备上安装新软件,增加服务器台数等。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投入资金较整体新建实训室少,建设周期短;缺点是原有实训设备可能已落后,与大数据实训软件所要求的硬件配置有差距,升级改造后可能导致实训室设备整体运转速度变慢,甚至无法工作,进而影响所有实训课程。第二种方式是整体新建实训室,购置新设备,安装新软件。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建设效果好,新设备能够很好匹配新软件;缺点是投入资金较多,建设周期长。实际上,两种方式结合也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通过升级现有实训室解决目前即将到来的大数据类实训课程需求,同时着手建设新的实训室,以提高未来实训课程的效果。另外,出于对投入资金的考虑,高职会计类专业也可以选择与其他专业如人工智能等专业共建实训室,因为这些专业都开设有数据处理与分析类实训课程。总之,高职会计类专业必须让学生能够在校内实际应用大数据技术去解决财务分析问题,而不能只是停留在书本上。

建设新的校内实训室能够满足学生大数据实训课程的要求,提高学生新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实践也能增加学生对于大数据技术的理解,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六)拓宽校企合作领域

高职会计类专业在校企合作企业选择上,应当考虑多行业、多领域的合作,不要局限于传统财会企业。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更多新兴岗位正在逐渐取代一些过时的岗位,新技术正在取代一些过时的技术。对于学生技术和能力的教学应该走在前面,要面向行业的未来,而不仅仅是行业的现在。与大数据科技企业和数据技术企业合作能够提升会计类专业对这些行业理念和技术的理解,能够为学生增加更多大数据相关行业实习实践机会。特别是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数字化、智能化财务在未来的重要性,研究数字化、智能化财务的科技企业不断涌现,这些企业是作为校企合作对象非常好的选择。例如,很多科技公司正在研究财务机器人、大数据财务分析软件和数字化财务管理软件,这些都是已经应用于很多财会领域或未来将广泛应用于财会领域的软件。校企合作可以帮助高职会计类专业获取适合用于教学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数字化得到改进的建议和反馈,实现双赢。

拓宽校企合作领域能够帮助会计类专业看清会计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参与到更多标准制定中去,为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多依据。

猜你喜欢
实训室师资队伍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草原与草坪(2022年1期)2022-05-11 10:44:40
收录证书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收录证书
实训室安全管理规范可操作性的探索与实践
仿真型总线控制实训室设计与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期)2018-04-04 01:48:44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虚拟实训室设计与实现
师资队伍建设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