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资助+”模式 深化资助品牌推进资助育人

2022-09-13 13:00:40徐佳琦刘旭衢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品牌研究 2022年25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心理健康

文/徐佳琦 刘旭(衢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民生工程,关系到高校学生切身利益,做好高校资助工作是坚持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具体体现。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需要加强资助育人实践路径的探索与革新,因此,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需要加强完善多元化资助体系[1],将扶困、扶智、扶志相结合,构建“扶困助学—育人成才—感恩回馈”“他助—助他—自助”的一体化资助育人体系;探索发展型资助育人新模式,着力开拓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

一、“资助+心理辅导”精准资助从“心”开始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辅导面临的问题

1.贫困生心理帮扶和经济资助相脱节

高校在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过于重视对贫困生的经济帮扶,容易忽视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干预,未能很好地做到心理帮扶和经济资助双向交融,同时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能力培养、感恩回馈等环节也容易与资助工作脱轨,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发挥[1]。

2.心理健康档案和贫困生档案分离

研究显示,高校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等诸多原因,往往会存在自卑、人际关系敏感、自我认同感不强等“心理贫困”问题,这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会造成一定影响[2],因此对于贫困生的帮扶工作需进一步聚焦于心理辅导和救助工作上,构建并完善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对贫困生经济档案的必要补充,但高校资助工作中往往没有很好地将心理档案和贫困生档案有机结合。

(二)“资助+心理辅导”有效

路径探索

1.利用微时代的轻应用,构建“资助+心理援助”工作体系

持续拓展和搭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阵地,通过借助“三微一端”、易班、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平台,借助新生始业教育、专题团课、团体辅导、主题党团日活动、资助文化节、心理健康月等活动,将个体心理咨询与团队心理辅导、线上辅导与线下咨询相结合,把一些具有“隐形”特征的心理帮扶和心理健康干预技巧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从而助力贫困生充当个人心理教育和咨询的“主体”;同时依托“智慧校园”大数据技术构建“互联网+”心理援助平台,线上线下齐发力,共性与个性相兼顾,两大网络空间合力互助,以为贫困生提供更全面、更贴心的心理辅导服务为目标,共同做好“资助+心理育人”工作,有效保障贫困生实现心理脱贫[3]。

图1 创新高效“资助+”工作模式图

2.创建贫困生档案管理系统,使贫困生档案和贫困生心理档案有机结合

依托高校“智慧校园”的大数据技术为基础条件,以“常态化”“普遍化”心理普查体系为基本手段,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静态心理档案内容与动态心理档案信息有效整合,根据贫困生心理档案信息,掌握好时机,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有效的心理帮扶,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增强贫困生的心理保健意识,激发培育贫困生脱贫自助的内生动力,帮助贫困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合理规划大学生活,避免心理危机的产生[4]。

3.构建多层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高校需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寝室四级心理预警防控体系,牢牢抓住寝室这一最小网格;根据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程度将危机干预分级,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完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引入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并启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网络教学课程,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建设体系,对学生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通过专业化、系统化培训,以提升高校学生工作者心理危机干预技能[5];通过让学生党员与贫困生结帮对,党员对接联系贫困生,一对一开展帮扶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业帮扶、心理辅导、思想政治教育等,加强预防干预,根据具体问题进行精准指导,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做全、做细、做深、做实[6]。

二、“资助+党建引领”砥砺奋进谱新篇

高校基层党组织位于学生工作的最前沿,资助工作是在校大学生最关心、最相关、最现实的问题,资助工作和党建工作都是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因此在党建引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资助精度、育人温度和发展广度这个三个维度的建设,要凸显“党建+资助育人”创建实效,注重“党建+资助育人”融合衔接,积极探索党建引领资助工作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不断提高资助育人质量和水平[7]。

(一)“资助+党建+价值引领”构筑贫困生思想防线

高校党建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路径,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强化合力育人、全方位育人,积极推进高校党组织育人和资助育人协同联动[8]。

1.“建”好阵地,构建党建引领资助育人新机制

新时代的资助育人工作要求高校积极探索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新模式,积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将党建引领网络育人作为实现资助育人的重要途径。通过借助AI党建云、“三微一端”等平台,搭建有特色的“资助+党建育人”网络构架、传输优质的资助育人内容,线上线下联动开展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学校实际,构建“大宣传”资助育人工作格局,利用“资助文化节”“寒暑期社会实践”“感恩回馈教育”“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诚信还贷”主题教育、“资助对象自我提升团队辅导”“贫困生资助宣讲”等教育活动、源源不断地创作高质量、学生喜闻乐见的资助育人教育内容,针对学生“碎片化”时间和网络实时传播、无缝衔接的特点,为党建引领资助育人工作建好有时代高度、有育人温度、有创新广度、有思想深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2.“导”好方向,提高党建引领资助育人实效

高校更应该要加强党对资助工作的全面领导,筑牢贫困生思想防线,提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质量。党建引领资助工作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并将对贫困生从单纯的物质帮扶扩展延伸到对贫困生情感抚慰、心理辅导,依托党建引领,助力贫困生育德、育智、育心,进而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9]。

(二)“资助+党建+学风建设”架起贫困生学习高线

党建引领下的高校资助工作,不仅要做到生活上扶困、心理上扶贫、思想上扶志,同时也要做到学业上扶智,新时代的资助工作不仅关注贫困生对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有效掌握,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职业素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升,学生的学业不仅仅是课堂学习,还有学科竞赛、科技文化活动、实习实训、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学研究等,需要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爱国爱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诚信感恩、奉献社会的优良品质,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动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落地见效[9,10]。

(三)“资助+党建+就业创业帮扶”,完善贫困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1000万,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数量逐年扩大,工作岗位供不应求,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就业市场的用人需求不确定性加大,以及高校校园招聘受限等因素,受经济问题制约其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高校贫困生就业压力将日益增大,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工作,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资助工作须将就业创业工作引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域,加强对贫困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11],以创业带动就业,为贫困生就业开拓思路和路径。

三、“资助+社会实践”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一)构建志愿服务长效运行机制,将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

在劳动育人视域下,新时代的高校资助工作亟需在传统资助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劳动育人力度,探索多元化思政教育资助育人实践路径,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资助育人和志愿服务有效融合,构建“资助+实践育人”体系[12]。

积极创新志愿活动形式,不断丰富志愿活动内涵,鼓励贫困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通过自身力所能及的小事回馈社会,从而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感恩回馈社会的意识,实现受助群体的“自我帮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13]。

以志愿服务、劳动教育为抓手,以志愿服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载体为契机,充分发挥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价值,不断锤炼学生实践本领,进而促进贫困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提升贫困生社会责任感

校内外实践育人阵地是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阵地,通过扎根校内实践阵地,把劳务型、服务型志愿服务,与知识型、技能型、专业型、创新型实践活动相结合;利用校友、校政企合作等资源,拓展校外实践阵地,深入挖掘校外实践平台资源优势,整合各类实践资源,不断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动员引导贫困生深入母校、农村、城镇、社区、工地及企业,开展社会实践认知国情和社情,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筑牢理想信念,强化价值认同,进而开阔眼界,实现自我发展[14,15]。

四、总结

新时代给资助育人工作赋予了新目标、新要求、新任务、同时也指明了新的方向,本文探索搭建多元化资助体系,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新模式,以物质保障为切入点,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为目标,以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为抓手,关注贫困生内在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将“经济扶困”“心理扶贫”和“能力扶智”“精神扶志”相结合;通过党建引领资助工作,将党建引领与资助育人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建育人、资助育人的理念;通过打造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加强贫困生思想引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升“资助+劳动育人”成效;多措并举、“靶向治疗”,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落地见效;同时关注贫困生心理需求、以实现资助人文情怀、激发贫困生主体意识及可持续发展价值特征为目标,不断创新新时代资助育人途径和方式,努力开创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见图2)。

图2 “他助-自助-助他”育人模式图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