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02-07 02:11王春月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党组织思政党员

□王春月

在互联网与流媒体高度发达的现今社会,在信息资源飞速传播的大数据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新问题,如何创造性开展和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值得深入探讨。

一、新时代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高校发展的根本任务,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健全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等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高校育人格局。

(二)探索和践行思想政治育人的新思路。课程思政是德育教育思想的实践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应全面加强探讨和实践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不断与理论课教学相结合,在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及时解决课程思政改革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构建一批课程思政标杆课程,着力培养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

(三)维护和保证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基层党组织是联系广大师生党员和群众关系的桥梁与纽带,是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战略部署和工作任务的中间环节,不断规范和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政治生态,是维护和保证高校稳定和谐校园环境的重要防护网。因此,不断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机制和各项党建规章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二、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新时代舆情监控和管理难度加大。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高速发展,高校舆情管理环境日益复杂,如今智能手机在高校师生中基本达到全员普及,有些师生甚至拥有两部或者以上。手机、PAD、笔记本电脑成为大学生们的常备“三件套”。通过看电视、读报刊、听广播、甚至浏览网站来获取信息都已经成为“过去时”,手机移动端以其传播更为快速、生动立体、互动简单的特点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主流方式,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通过移动客户终端上网的网民数量占全体网民90%以上,人人参与、人人表达、全民围观的时代已悄然到来,信息传播的中心已经发生了变化,网络舆论的生成、发酵与传播更加迅速。网络舆情监管已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师生具有思想活跃、网络参与性较强等特点,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强化舆情监督、管理和回应的能力,在基层党组织工作中做好舆情引导和监控。

(二)高校党员教师主观能动性有待加强。高校党员教师身兼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在各自擅长的专业领域讲授专业课程,指导社会实践,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技术开发等多项工作,存在一些思想政治学习不够深入的情况;此外,基层党组织干部在年龄上存在一定的“断层”现象,“60后”、“70后”基层党支部书记比较多,对“80后”、“90后”的基层党组织储备干部培养存在不足。因此,对于高校党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需不断加强,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加大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储备干部的培养。

(三)高校基层党支部工作方式有待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开展有别于其他性质的企事业单位,高校党员教师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主要任务,学生党员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党员师生相对比较分散,加之时间上往往不能匹配,所以,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师生统一集中学习和活动的时间有限,客观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式。

三、新时代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舆情监管。在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主要方式的今天,切实加强舆情监管工作,巩固广大高校师生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高校应组建一支由意识形态领导小组、辅导员、各基层党支部书记、普通党员等构成的舆情监控队伍,按照层层上报的程序,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明确工作重点监控的方向是网络媒体等新舆情传播形式。对教师课堂、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及师生自媒体、出版读物、新闻稿件、各类社团,各种讲座与论坛、各类演艺及展览活动等进行过程管理,重点加强对微信客户端、高校网站、微博客户端、新媒体等网络舆论信息的管理,强化舆情监测,合理运用网络,发挥网络空间的正能量。对节日、假期等重要时间节点,落实值班制度,严加管控。时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强化监督长效机制,确保工作落细落实。建立健全舆情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发挥好监督工作的实效作用。

(二)继续加强高校党员教师的政治理论教育和培养。

1.继续加强高校党员教师的政治理论教育。教师之责,居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优秀教师,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其言行和思想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教师就是一份需要严于律己,淡泊名利,教书育人的事业。身为党员,理应不忘党员初心;身为教师,更应不忘教师初心,坚守育人之责,认真投入本职工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公方斌教授曾说“坚定的信仰应该照入我们的灵魂”。高校党员教师应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增强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和持续性,系统深入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重要文件精神;领会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学习优秀共产党员楷模事迹。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科技强国”的号召,扛起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为促进学术繁荣发展、提高公众科普素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2.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队伍建设。高等院校应依托于学校的专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加之辅导员教师、专业课党员教师、实验室党员教师、管理岗位党员教师、专业组织员等广大教师共同组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学校一方面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学习,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师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丰富思想政治教师的实践视野,坚定思想政治教师的理想信念。

基层党组织也应充分注重基层党支部储备干部的培养与选拔工作。积极引导和培养中青年党员教师参与到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中去,时刻提醒他们加强理论修养,注重实践检验,牢记党员意识,为人民服好务、谋好利。

(三)创造性开展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高等院校的基层党组织应深刻认识到加强党建的重大意义,应该创造性地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

1.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规章制度。在党建工作规章制度完善方面,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致力于完善师生思想政治建设制度、师德建设制度、意识形态工作管理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基层党支部“双带头人”制度、党员谈话制度、党员教师联系群众师生工作制度等,不断加强学院党建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在党建工作内容系统化管理方面,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设有专门的党建资料室,建立共产党员资料电子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对党员的相关信息,以及党员关系的转出、转入等方面如实记录;整理好基层党委和各基层党支部的会议记录、党课记录、主题党日活动等,使基层党组织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档案管理工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坚持课程思政与党建工作相结合。高校应依托于思想政治教师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好思想政治课程,做好课程思政,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

(1)不断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常态化举行课程思政系列专题培训、研讨等方式,学习政治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升德育意识。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总结课程思政的经验和不足,为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完善提供经验总结。

(2)加强社会实践基地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一批社会实践思政课程,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实现课程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3)结合各高校专业教学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发展和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立教学评价专项指标体系,在优秀教师评选、课程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设置课程思政育人考核指标;建立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开展课程思政学生评教、学生满意度调查等;建立课程思政改革和党建考核融合机制,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教研室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的考核内容,使其成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力工具。

3.创新性发展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调动基层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必须多思考、多创新,以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形式吸引广大教工党员积极参与。

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的开展可以采取集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固定集中政治学习时间,做好组织生活记录。集中学习时,以读物、报刊为主要学习材料,鼓励大家做好学习笔记,记录心得体会。现阶段的集中学习,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并组织开展“十四五”规划中高校党建工作具体问题的研讨。也可以组织党员观看爱国影片和纪录片等影像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另一方面,鼓励党员教师平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手机网络平台进行政治理论自学。高校教工党员工作时间相对比较弹性,所以,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既高效又便捷。党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习强国”软件开展理论自学,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高校基层党组织也应积极鼓励党员教师参与居住社区的党建活动,为社区党建献策献力。

猜你喜欢
党组织思政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清华党组织公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