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智勇
舆情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破坏力,而在现代大思政格局背景下,网络环境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我国的信息传播形式,在媒体融合的新媒体时代,舆情所产生的影响力更加需要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高等院校中大多数都是思维活跃的青年大学生,这也是大学生集中出现以及思想文化高度碰撞的重要场所,高校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能够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文化的建设,从而建立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在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发展背景下发现舆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的效果,并且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下能够形成有效的道德认同,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所选择的交流形式以网络媒介为主,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并且对时事进行关注,能够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整体思维发展,大学生一般情况下关注的内容都较为复杂,但大学生的整体身心都处于不成熟的状态,并且网络环境中万象丛生,十分容易对大学生引起一定的情感共鸣,并且在集体环境中很有可能失去理性,导致大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出现负面的网络舆情,轻则影响学校声誉,重则还有可能导致大学生的发展受到影响,所以在自由多元的网络环境下,做好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对于现代化的网络环境建设和高校建设来说,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网络舆情产生的主要原因。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自媒体平台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媒体环境,还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处理信息的方式。比如说,在自媒体平台上,人们可以主动发布带有个人观点的信息内容,成为网络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除此之外,由于自媒体在进行信息的传播是具有广泛化和极速化的特点,再加上自媒体的传播主体以普通人为主,具有极强的情绪化和主观性的特征,很多普通人在进行相关事件或者内容的传播时,会带入自己的强烈的主观意识。而且,在自媒体行业中,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工作人员不够严谨、细心,让一部分不实言论,在自媒体平台上肆意传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综合以上几点,新时期的网络舆情发生率、破坏率,远远大于传统媒体时代。
(二)网络舆情背景下产生的影响。就目前来说,网络舆情的出现也是社会舆情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主要表现形式,网络舆情的发展就是以网络为载体,并且以事件为核心,网民通过网络途径展现自身的情感和渠道的一种方式,具有极强的传播性和互动性,并且网民还可以对后续事件进行进一步的关注,也具有一定的后续影响力。但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双面性,所以网络舆情的出现也具有双面性的特征。正面的舆情能够有助于起到良好的社会监督作用,能够通过民情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有助于促进各种信息的公开,并且还能强化消费者和普通人的维权,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有效的保障。但负面的舆情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混淆视听,并且在社会上出现错误的导向,更值得注意的是负面舆情还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对社会秩序造成紊乱,甚至还会对国家的稳定性造成影响,所以一般情况下来说,在舆情发展时,对正面舆情和负面舆情都需要进行有效的控制。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整个社会都处于一个较为混乱的状态,尤其是在现代微博和微信等社交网络发展快速的背景下,各种突发事件在发生时,一瞬间就会在网络上传遍,而谣言相较于真相来说往往传播得更加迅速,主要是由于现在很多网络上的不法分子以及网络自媒体为了博取关注度,在进行事件的报道时,会加入很多的主观因素和主观语句,甚至还有可能为了点击度直接歪曲事实,这就导致舆情的动向变得更加复杂,工作人员在进行管理时,如果强行进行舆情控制,反而还会导致舆情出现反弹性的爆发,这就导致舆情的控制难度增大。故而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工作人员需要了解舆情产生的具体影响,并且做出相应的优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舆情对社会大众起到合理的导向,避免出现舆情炒作和谣言传播的恶劣情况。
在进入了新时代的发展后,在校大学生的主体由“90后”转变为了“00后”,“90后”的发展为现实和网络交融的一代发展,但“00后”完全属于互联网原住民。“00后”在成长过程中从小就直接受到了网络环境的熏陶。这种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00后”人群的认知。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创新型认知。由于从小接触开放、共享的网络环境,“00后”在看待事情的角度上,追求创新、差异,不习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习惯在大众化的观点中,努力挖掘新意,表达与众不同的个人观点。基于“00后”群体的认知特点,可以透过一个普通的网络事件,发掘内在深刻意义,进一步扩大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外国文化认知。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00后”人群不仅可以接收大量国内资讯,还可以获取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不同国家的外来信息。在这些外来信息中,“00后”群体会感受到外国文化。在不同文化的融合中,有些“00后”大学生会带有“崇洋媚外”心理,认为外国文化的一切现象都值得学习,忽视本民族文化精髓。这也会导致一些消极的网络舆情产生。基于此,对“00后”在校大学生开展网络舆情方面的引导工作,非常有必要,应该合理渗透到教学、管理之中。
在具体的网络舆情事件中,学生、学生家长、学校教职工等,都有可能成为当事人。例如兰州交大博文学院女教师患癌被开除事件、北大学姐事件以及中山大学学生会干部任命事件等这些事件都是高校在面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应对策略失效的一个主要案例。这些学校在进行舆情的管理时,都直接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并没有注重方式方法,没有充分考虑过当事人的内心感受,没有合理预估事件后续的影响力。其实,这些事件在初始阶段,并不是十分罕见的社会问题。正是因为处理不当,才导致问题扩大化,诱发一系列不和谐的社会因素,将高校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面对这样的网络舆情大环境,高校教职工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网络舆情管控的复杂性,通过一系列预见性措施,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控力度,避免网络舆情肆意发酵,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影响学生正常的思维判断。这对学生个人发展,以及学校整体发展来说,都非常重要。
(一)大思政格局下产生的背景。当前,高校思政课程侧重于对意识形态的积极引导。在我国高等院校内部,开展有质量的思政课堂,可以从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帮助高校学生全面了解党情、国情,让高校学生树立自己的个人信仰,对集体、对国家倾注应有的责任感。除此之外,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来分析,思政教育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随着我国大学教育不断发展,迫切需要提高教育深度,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的视角,重构大学教育体系,可以彰显大学教育的价值,明确大学教育的职能,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新时期的大学教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的关系直接决定了高校应当怎样培养大学生,应该怎样向社会输送优质的大学生,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并且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助于促进思政教学的整体质量,这样才有助于建立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使大思政格局真正能够对学校的思政教育起到引导作用。
(二)依托大思政格局健全高校的网络舆情应对体制。高校的领导干部以及教师是在大思政格局下不断推进的重要人群,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思想理念,另一方面还能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三观。在实际情况中,高校领导与高校教师都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他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自媒体舆论方向,提炼出正确观点。只不过,有些高校领导、教师忽略了这方面工作,对自媒体舆论不够关注。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和相关的领导干部在面对问题时比学生能够更快进行反映,并且获得更高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在发表关于舆论的言论时,需要客观并且准确地进行判断,尤其是需要谨言慎行,绝不发表或者评论未经证实的消息,并且还需要尽可能将全校师生纳入到整个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师风师德,从思想上进行预防,从制度上对舆情事件的发生进行约束,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是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校领导干部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网络舆情的极端性和重要性,系统地学习舆情发展的特点,以及处理舆情的原则以及方式,通过统筹全局来建立相应的高校舆论应对机制,尤其是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将舆情应对以及突发舆情管理作为工作常态以预防为主,在发生问题时一定要第一时间介入,并且全面了解可能引发舆情或者导致舆情爆发的事件和行为。在面对当事人是应当积极与当事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尽可能了解舆情的特点,这样才能使舆情消失在萌芽阶段,尤其需要避免担心承担责任而含糊其辞的回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往往与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能否产生思想契合点有密切的关联,教师需要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意见,这样才能使整个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方向得到控制。对于现代化的高校建设来说高校的自媒体是汇集高校意见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可以在微信平台或者微博平台上对高校发表相应的意见,提出这样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和自由性,也十分符合新生代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交习惯,也能够更真实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所以高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将网络舆情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这样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得到提升,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了解网络舆情的影响,并且在大思政背景下,将舆情引导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对舆情的形成进行分析可以大致判断舆情的走向,这样能够初步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也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使大思政效益得到有效的应用,这样能够促进高校的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