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碧玲 宋 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在2021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着重强调全体教师要提升专业化能力,将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坚持实干兴邦”的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专业化”不等同于“专门化”,两者区别在“专门化”可以通过考证完成,而“专业化”是经过长期的过程,形成一定的从业标准。在教育学中,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而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辅导员的专业化不能等同于教学、心理咨询等专门技能的专业化,而是体现在学风建设、日常事务管理、危机事件应对、成长发展规划等多方面。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顺应社会化、信息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高校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从外部环境来看,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传播给学校、教师和辅导员们的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微思政”模式对辅导员的工作和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探讨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新模式,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领域的一个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全新课题。教育部颁布《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将学位提升作为建设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并明确辅导员专业化的两个目标:职业化、专家化。从内部环境来看,高校辅导员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必须努力实现专业化,实现党中央树立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及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成长空间呈现出了多元性、差异性、复杂性等新特征,这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仍然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积极主动地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实现辅导员这一职业由经验型阶段到专业型阶段的战略提升,使辅导员成长为一门专门的职业。
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实践中以实事求是为理论底色,以服务学生为工作要求,着眼于崇高理想的价值理念。因此,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内涵,是新时代实践观的再阐述及深化,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是理解具有时代特征的辅导员专业化的关键。同时,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还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在辅导员的工作定位中,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是努力的目标。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传播以及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影响表明,是辅导员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远程的教育给学校、教师和辅导员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辅导员专业化能力的提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管理办法的改进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二)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迫切需求。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我国进入后疫情时代,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传播以及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影响表明,辅导员工作专业化仍然是高校学生工作领域的一个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长远课题,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导向下加强党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改革创新是动力,全员参与是关键。通过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下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路径的探索,可以更加有效且精准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
(三)高校辅导员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资格准入到职后教育再到职业发展,辅导员自身需要发展就必须依靠专业化发展,专业化不仅仅是选择一部分基础工作去做精,而是努力找到基础工作的规律性和共通性,把握九项职责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辅导员制度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辅导员存在专业身份不明、专业资历较低等问题。与此同时,面对繁杂日常事务的辅导员如何保有工作的激情和价值观,这是每一个高校辅导员在工作生涯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寻求专业化的成长对于自身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辅导员在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理论的不断实践,破除“教育万能论”,坚信教育者的知识都是从实践中来的,在工作中不断反思、学习,再付诸实践,从而获得提升。
(一)优化知识结构,变“必须做”为“值得做”。辅导员的多重身份和学生群体在思想、行为方面的变迁给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是应届毕业生,在入职以后会接收一系列的技能培训,但在育人方面缺少相关经验和理论储备,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职称和知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也正因此,高校辅导员虽然满怀激情,想要真正做好立德树人工作,但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和理论基础缺失,使得在日常的学生教育工作中无法准确把握学校的工作要求,从“入口”方面来说,可以选聘年龄和专业结构更加合理的队伍;从“出口”方面来说,通过多元化发展路径,培养“专家型”辅导员。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最重要的是辅导员自身的努力,变“必须做”不如“值得做”,即让每个辅导员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或者挑战性所在,让他们觉得这份工作“值得做”而非“必须做”,这会鼓舞他们有更出色的表现,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而全力以赴,努力学习多学科知识。
(二)去除“内卷化”,变“失落感”为“获得感”。“内卷化”最先由美国的戈登威泽提出,当一种文化模式达到某种程度时,在外部环境约束下难以继续前进,从而不断在内部精细化和复杂化的状态,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教育投入不断增多,育人质量难以提升”、“育人模式不断复制,辅导员发展动力不足”等现象就表明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内卷化”问题更加突出,原因可能在于长时间日复一日的事务性工作使得辅导员的内心发展动机不足,加上高校对辅导员专业发展和能力提高的忽视,软性工作条件不高,高校专业教师无法在工作中获得温暖和归属感,也就形成了常说的“雷尼尔效应”。因此,要变“失落感”为“获得感”,就需要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在专业化发展的问题上不仅仅是个人的发展,更多的是团队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建设辅导员工作室,实行科学化管理,在交流和学习中增强职业归属感。
(三)完善多元评价,变“单枪匹马”为“并肩作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部门要确保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社会要大力营造支持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氛围,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国家层面可以出台相应的专门文件,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基础制度建设,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辅导员人才。社会层面通过建立辅导员发展机构,服务对象包括专职辅导员、思政教师、班主任等,通过学术沙龙、案例研讨、小组交流等方式,对高校辅导员的教书育人能力、实践教学能力、职业素养等开展提升计划。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穿插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考核评价。另外,辅导员的年龄、所在学院以及基本途径的多样性也增加了育人效果考核的难度。一方面,学校要有一个规范的育人业绩评价方案,另一方面,统一标准化的考核评价也限制了高校辅导员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进而无法获得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充分发挥。
总的来说,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看,辅导员要获得长远的专业化发展,最重要的是辅导员群体将自身角色与育人目标结合起来,只有本着“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的取向,才能将自身专业能力的完善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获得自我认同感,从而帮助辅导员找到“角色”、干出“特色”。同时,高校辅导员需要学会“角色认定”,在特定环境下寻求身份,随着时代和环境的不断变化,角色的内涵会发生嬗变,角色期待也会越来越高,专业化发展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辅导员本身要拥有终身学习的心态和能力,更要有敢于运用新技术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