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县域产学研活力与成效的对策思考

2022-02-07 02:11□何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院所产学研县域

□何 庆

一、引言

近年来,顶层设计层面越来越重视畅通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出“实现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环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为给高校和科研院所“减负松绑”提供了政策支持,并迅速在全社会掀起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新热潮。第十三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指出: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水平,尤其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将极大地提升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水平和速度,有效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可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发展已成为从上到下的共识,破题的关键在于将产学研成果用于企业、产业发展上。因此,产学研用各方必须遵从知识创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相关的规律和市场调节,建立和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深度融合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等重要机制,才能有效推动产学研的一体化发展。

笔者以长三角某县级行政区域科技创新中的产学研工作为实例,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索解决途径为目标,经研读相关文章并结合工作所见所闻,浅显思考了提升县域产学研活力与成效的可能路径,以期能为促进县域产学研工作提供初步的参考。

二、县域产学研工作的薄弱环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县域拥有我国超过六成的总人口、超过九成的国土面积、贡献了过半的GDP,居于“上通天线、下接地线”的重要位置。近年来,各地的实践也表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好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能够为解决县域发展中的难点和堵点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县域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进步,对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科技动力,尤其是身处“大上海”都市圈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雄厚,财政科技投入强度持续维持高位,科技创新实力在全国始终走在前列。即便如此,但仍然面临人才短缺、竞争加剧、成效边际效应递减等问题,这些问题同样是产学研工作中亟待破解的薄弱环节。

(一)产学研融合动力不足。一方面,现行高校院所的评价制度基本都是基于学术价值取向构建,“重理论、轻应用”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的“待遇”尚不能完全做到“同工同酬”;另一方面,考核“指挥棒”过于注重短期统计数据,对产学研融合的长期效应缺乏相应体现,导致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偏重“短平快”。

(二)整体产业链缺乏协同创新。县域经济囿于规模体量,不少地方以生产制造为主、对研发设计重视不足,较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企业之间的配套协同创新也较为薄弱。再加上高校院所较少在县域聚集,导致其产学研源头基础能力不足,企业与高校院所人员的交流对接成本较高,一定程度阻碍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

(三)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产学研融合工作得到中央和地方的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各尽所能,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开展。但是,经济部门与科技部门的统筹协调还不够,导致资源重复投入,但真正用于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资金不足;推进产学研融合的工作内容趋同,缺乏前瞻设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

(四)创新主体发展视野有待拓宽。县域范围,量大面广的创新主体都是中小微企业,天然以生存为首要目的,自身技术力量不足、研发创新需求小、技术创新投入不够、产学研合作积极性不高,即便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也多着眼于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对产学研项目“谨小慎微”、承担风险的能力和意愿都相对薄弱。

三、长三角县域推进产学研融合的现实路径

“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是新形势下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其中,“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就是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符合区域发展的特色创新体系,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路径。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内各县级行政区域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以“科技创新”等为抓手推进当地企业融入中心城市,日益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县域集群。这其中,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是一个重要途径。

以笔者所选县级区域为例,该地区因为享有靠近长三角龙头城市的天然位置,在推动当地企业与临近高校院所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而言,该地区主要从四方面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一)加大政策扶持。近年来,该地区不断加大支持产学研活动力度,出台多项关于产学研融合的政策,对新认定的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产学研合作平台予以资金奖励;出台大院大所创新专项,支持大院大所与本地企业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

(二)推进校企合作。该地区职能部门立足工作职责,积极推动本地区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项目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通过产学研项目支持校企合作。同时,引导和鼓励校企间开展横向合作,对有实质性合作的横向项目开展备案并予以相应支持。

(三)搭建对接平台。该地区通过持续举办各类产学研融合活动,组织企业参加省级产学研合作大会,主办或联办并参加“技联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大会等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积极为本地企业与高校院所搭建对接平台,并通过线上线下相关平台等持续跟进了解、及时解决对接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

(四)借用外力外智。借助“科技镇长团”成员及其身后的高校院所优势,把科技创新工作送到一线基层和企业、把技术人才需求送到高校院所;利用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工作站,与周边高校建立牢固合作,引导高校教师带着项目直接来该地区落户,使产学研合作的渠道更为畅通。

四、新形势下提升县域产学研活力与成效的思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既需要企业自身的“埋头苦干”,更少不了政府的有效扶持。县域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扶持本地区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融合发展的自主创新体系。同时,努力将高校院所的人才、科研、智力资源与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相结合,打出加速科技创新的“组合拳”,释放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一)发展规划“定好题”。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组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经实践验证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于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同样重要。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县域政府要加大调研力度,及时制定区域内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政策意见,积极引导并努力促成企业与高校院所紧紧围绕“四个面向”的要求和区域发展目标融合创新,并选择重点领域加大财政经费支持力度。

(二)地方政府“搭好台”。地方政府要不断强化产学研融合的协调领导,加强相关规划和引导,继续施行积极地促进产学研融合的推动政策。要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等举措持续发挥好正向激励作用,用好大学科技园等承载空间,吸引更多的高校院所来设立实体机构、转化科技成果、孵育高新企业。

(三)高校院所“起好调”。产学研融合创新需要企业和高校院所等各个创新要素共同参与、协调匹配。新形势下,高校院所已经从传统产学研合作中的人才库、知识库演变为技术支持方、人才培养方、智力提供方和项目合作方乃至创新策源地、产品中试方。角色的演变对高校院所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象牙塔”内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应用研究方面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需求。在新形势下,高校院所相应的研究应该要主动应对挑战、紧扣企业需要,有的放矢的开展。

(四)市场主体“唱好戏”。企业发展的目的首先在于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产学研融合也要紧紧围绕着市场需求来开展,要在供需两端“双向”发力、共做文章,发挥企业市场“嗅觉”灵敏和高校院所技术沉淀的优势,扎实打造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产品和服务从满足市场需求到引领市场需求的跨越而不断努力。

(五)职能部门“看好场”。科技等职能部门加强实施产学研项目的研究设计和监督管理,用项目促成企业与高校院所紧密合作,用监管引导企业和高校院所规范实施产学研项目、及时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利用产学研项目的组织、管理、协调等职能进行适当干预,减少产学研融合过程中的机会主义和不道德行为,保障项目实施的方向和社会引导示范作用。

(六)社会各界“喝好彩”。完善产学研融合的法律环境,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配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增强产学研融合各方的合作诚信。完善产学研中介服务功能,提升网络化、社会化、产业化功能水平。构建以政府财政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拓宽产学研融合中的融资渠道。

猜你喜欢
院所产学研县域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国内外科技巨头人才保留政策对航天院所的启示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军工院所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智慧院所类咨询报告如何编制
对县域卫生管理要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