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战杰
发挥思想政治引领作用是辅导员工作职责和思政课教师工作的本质要求,新形势下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各自如何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围绕“您对辅导员思想政治引领工作职责和角色的认识?”问题的调研发现,大部分辅导员对自己思想政治工作引领角色认同度比较高,有的辅导员表示:“辅导员的主要职责体现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关注;对学生在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及时关注,及时解决;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要严格,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作风习惯;在党团建设方面要乐观向上,使学生积极参与。辅导员角色不仅是日常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引导,保证学生紧跟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有的辅导员表示:“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辅导员首先要做到真正的‘和学生在一起’,思想上引领学生保持一致高度,其次是生活中和学生玩在一起、想在一起。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第一为学习和人生路上的导师、第二为生活中关心他们的长姐,其次是他们贴心的知心朋友。”但围绕“是否与思政课教师共同育人”话题,大部分辅导员表示忙于事务性的工作成了当下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常态,所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条针”,越来越多事务性的工作使辅导员在从事思政教育工作中付出的精力与时间越来越少,也根本没有时间去向思政课教师学习和交流,进而导致辅导员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航道。所谓思想不牢,地动山摇,学生工作就会蕴藏着危机,成为学生不良事件多发的诱因之一。
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围绕“如何更好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问题的访谈发现大部分思政课教师依然是从个人如何提高教学能力、语言吸引力、教学技巧等方面寻找突破口,而没有考虑深入辅导员队伍,与辅导员沟通交流,全面了解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对于“平时会主动找班级辅导员沟通”问题的采访中,大部分思政课教师的回答是很少或几乎没有。由于平时工作属性的差异,思政课教师备课、上课都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方进行,各个学院的办公楼分属不同的区域,他们都认为辅导员的工作太忙了,也不愿意去打扰。事实上无论是辅导员还是思政课教师,他们都忽略了彼此都是作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者的共同点,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辅导员忙于事务性工作,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引领意识欠缺。对于辅导员而言,越来越多的辅导员自感本领恐慌,思想引领能力受限。一方面,年龄小,工龄短,工作经验欠缺。调研过程中,有的新聘辅导员表示:“辅导员工作热情强、执行力高,但新入职辅导员业务能力需要培养,建议增加辅导员实习时间,并要求实习辅导员接触具体事务工作,了解各项日常工作。工作中由于事务性工作较多,占据大量时间精力,理论学习上有所欠缺。”调研中,团总支书记反映到:“辅导员队伍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缺乏学习提升的良好平台和途径,从功利的角度说,有些辅导员认为,我的事务性工作没干好,理论思想水平再高,也是要挨板子的。”另一方面,学历与职称层次偏低,理论知识储备不够。关于“您平时阅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理论书籍或相关论文撰写情况?”绝大部分辅导员表示“几乎没有时间去读书,论文的撰写相对来说更是没有”。也有的辅导员表示:“没有认真学习过类似《辅导员工作要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专业理论知识,希望今后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尤其是关于辅导员职责的要求要熟知,只有这样才能让辅导员认同职业,只有对于本职业认同度高,才能积极工作,深入学生中间,并获得幸福感。”有的辅导员表示:“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深刻理解国家政策,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素养,注重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提升,注重个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才不会仅仅将辅导员工作局限于查宿舍、管卫生上。”
对于大部分民办高校辅导员而言,事务性工作太多,冲淡了思政引领责任。辅导员的工作常常被简化为学生事务管理,只要学生不出事就好,处理学生工作缺少主观能动性,许多辅导员自嘲为“高级保姆”。在调研时发现绝大部分辅导员每天从早到晚都被零零碎碎的事务性工作所缠绕,工作的繁重与复杂导致辅导员身心疲惫,分身乏术,思政引领的主要职责无暇顾及。有的辅导员表示:“自己存在问题主要是长期陷于事务性圈子中,事情繁琐,规划不足,占据了大多精力与时间,导致思想理论提升、综合知识能力上有所欠缺,不利于长远发展。”
(二)队伍结构不合理与不稳定,思政引领效果不可持续。经过调查发现,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和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女性偏多,男性较少的现象。这种性别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极容易造成工作效果的事倍功半。从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女性教师比例大于男性教师,虽然女性在教师职业中优势比较明显,比如具备耐心、细心、责任心,善于捕捉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并及时通过疏导走进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的知音,更有利于大学生学生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社会性别文化和社会性别意识的存在,大多数女性在民办大学的职业发展道路上找不到展示才华和能力的舞台。尤其是刚走出校园的年轻女性工作三五年之后都面临结婚生子的现实,这时候手头的工作需要他人替代,而大学生对辅导员信任感的建立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达成的,新辅导员对班级情况的熟悉也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学生也是如此,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可持续效果。
(三)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乏力,育人效果不理想。基于调研发现在民办高校现有的教师管理体制下,辅导员队伍和思政课教师之间,没有设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沟通渠道,实现二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互谅互解,从而导致民办高校育人队伍关系的不和谐。从横向角度来看,辅导员队伍和思政课教师虽然从事的主体工作依然是教书育人,但这种工作似乎没有真正地融入到整个教育主旋律的氛围中来,更多的被当成了一种工作而已,一种单打独斗的工作,思政课教师每天自己备课、上课,按课时数拿自己的工资。多数高校教师的课时基本被排满,即便是坐班制,同事之间交流的时间都很少。因此,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的角度来看,辅导员队伍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在“企业化+行政化”管理体制中缺少人文关怀,团队的凝集力低下,流失率很高,育人效果难以达成1+1>2的目的。
(一)统一协同育人思想观念。一是统一角色认同感。一个学生一生遇到好老师是学生的幸运,一个学校遇见一批好老师是学校发展的希望。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老师责任重大,必须“充分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树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的方式对广大辅导员老师展开相关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培训,树立育人理念和职业认同感。二是积极开展协同性研究。学生的思想引领困惑其实是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共同的困惑,这就要求建立辅导员老师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之间的沟通机制,采取一帮一传帮带或者团建的方式,使两支育人队伍思想保持高度一致。三是加强成长路径协同性。加强两支团队的凝聚力,双方要充分厘清对于彼此的认知误区,避免“道同却不相为谋”的尴尬境地。辅导员要在积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过程中不断夯实自身的专业力和思想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要在深度参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用鲜活的实践素材使理论学习更具时代感,从而提升自身的青春力与亲和力。
(二)增强两支队伍育人合力。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也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与领路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指导师,心理健康培育者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宣讲者,通过知识传递、解疑答惑、魅力风骨、师德师风为大学生开展显性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两支育人队伍的功能和分工能够看出,如果两支队伍能够有机统一、加强合作,一定能够发挥“1+1>2”的育人效果。由此可见,增强两支队伍的育人合力迫在眉睫。
(三)改进育人队伍工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课堂的显性教育,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还是辅导员老师的课程教育或者为学生召开班会、党日活动、团日活动等,都需要两支队伍之间加强沟通,互相取长补短。比如有的老师一心一意为学生,能为学生考虑到除学习以外的生活方面,以及学校里的各些事情,使同学们感受到温暖,在这种关怀与帮助的环境下全面发展;有的老师认真负责,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考虑,经常深入宿舍关心学生生活,督促同学们努力学习,使学生们努力学习,使学生们感受到温暖;还有的老师善于融入同学们之间,平易近人,像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可以给她诉说自己的苦恼和烦心事,也会像大姐姐、大哥哥一样安慰学生,有的时候又像家长,会要求学生整理好自己的书架柜子,以自身实际行动影响着每一位同学;有的老师考虑问题全面,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上,都非常负责地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生活中强调学生的安全问题;还有的老师个人规范强,对人的态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有原则性,做事认真负责,责任心很强,对班级负责,用实际行动教育同学,了解学生所学专业,能指导学业规划,教会学生为人处事,和怎样去感悟大学生活。学会发现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就事论事,深入一对一与学生探讨。因此辅导员老师需要多向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理论讲解的技巧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多向辅导员老师了解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惑,使教学生活化,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总而言之,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都要立足本职、勤勉敬业,发挥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拼搏奉献的敬业精神、团结奋斗的合作精神,共同推进学校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