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历程》与《西游记》的对比研究

2022-02-07 02:11□郑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基督徒吴承恩天国

□郑 懋

《天路历程》是17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班扬的不朽之作,被西方国家认为是仅次于圣经的基督教重要经典,被誉为“完美的寓言小说”[1]。该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它讲述的是主人公“基督徒”历经了九死一生,最终抵达天国之城,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西游记》则是16世纪中国作家吴承恩创作的四大名著之一,规模宏大结构完整,描写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一路屡遭挫折、降妖除魔,最终达到灵山取得真经,共享极乐的故事。两部作品尽管诞生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度,却在故事情节、思想主题和叙事结构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然,在宗教精神、创作意图和语言描写方面又有所不同。对比研究这两部作品,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同时,能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一、两部作品的相似点

(一)故事情节。许多学者把《天路历程》称为英国版的《西游记》,或是把《西游记》称为中国版的《天路历程》。它们的故事情节大致相同:两部作品都在讲述主人公如何抵制诱惑,战胜困难,最终达到了天国,完成使命的故事。像《西游记》中的唐僧一样,《天路历程》中的基督徒也是一个虔诚善良的教徒,为了抵达天堂能不惜一切,抵挡种种诱惑,但他也和唐僧一样,常常显得软若无力。书的开篇作者“我”在梦中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基督徒)伤心地大哭:“我该怎么办啊?”[2]在漫长的路途中,他也只会念诵《圣经》,一遇到险境便束手无策。因为有了天神的指引和好心人的护佑,他才能够最终抵达天国。在旅途之中的妖魔鬼怪也仿佛在唐僧取经的路上见过。比如,基督徒在屈辱谷遇见了亚玻伦。“只见亚玻伦浑身披着鳞甲,两侧长有天龙的翅膀,长着一双熊脚,一张狮嘴,肚子上喷着股股浓烟烈火”。[2]此外,两部小说作者都不约而同地插入了一些甜蜜的诱惑。如同《西游记》中唐僧受到女妖精的勾引一样,与基督徒同行的忠诚也受到了诱惑,他说:“她万般挑逗地要我跟她走,说她会满足我的任何要求。……我闭上了眼睛,为的是不被她的美貌所迷住。”[2]后来,忠诚在路过“艰难山”时,遇到了一位老人,叫首先的亚当。他极力地挽留忠诚,忠诚要做的事就是寻欢作乐,工资就是让忠诚成为他的继承人。首先亚当还将自己的三个女儿许配给忠诚。最终,忠诚凭借顽强的意志力抵抗住了重重诱惑。由此可见,两部作品都展现了主人公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决心,这体现了班扬和吴承恩在情节设计上的不谋而合。

(二)思想主题。《西游记》和《天路历程》两部作品取材于宗教,实则都不同程度地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西游记》深刻地揭露了明朝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旅途中的妖怪多与天上的神仙有着关系,书中,孙悟空欲将金角银角大王、老鼠精等置之死地时,他们的主子太上老君、李天王等便会现身让孙悟空手下留情。作者描绘的神仙与妖怪的关系无不反映着明末时期统治阶级上下勾结、欺压百姓的社会状况。天上神仙如此,地上的君王也是如此。他们或是贤愚不分,或是荒淫无度,或是暴虐无道。在《西游记》第四十五回中孙悟空的对雷公邓天君说的话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世事的态度:“老邓仔细替我看那贪赃坏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3]在《天路历程》中,班扬也深刻地揭露了复辟之后英国的社会状况。在去往天国的必经之路上,有一个地方叫“浮华集市”,不仅职位、荣誉、国家可以买卖,连鸨母、妻儿、肉体、灵魂都可以买卖。在这里,欺诈、通奸、谋杀等都是司空见惯的。可见,作者影射的是追名逐利、浮躁虚伪、腐败不堪的英国社会。当基督徒和忠诚什么都不买,只买真理的时候,便遭到众人的愚弄、辱骂和殴打,之后他们被带到法庭接受憎善法官的审判。证人与陪审团做假,忠诚被定罪,最后被残忍地处死。书中这一部分无疑体现了班扬对英国司法制度的痛恨和批判,揭露了邪恶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面对世间的罪恶,班扬和吴承恩都向往着能像孙悟空和基督徒那样不畏邪恶,冲破阻碍,摆脱世间苦恼。

(三)叙事结构。班扬和吴承恩在构思时都使用了典型的宗教模式进行叙事,即主人公经历了犯罪-受难-救赎这一过程。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有过过错并且为了寻求救赎开始自己的旅程。

1.犯罪。基督徒住在“毁灭城”,这里的所有人都是有罪的,面对城池将被焚毁,他无比悲伤,发出如何做才能获得救赎的感叹。在《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也是在天庭犯了罪被惩罚下界的。原为金蝉子的唐僧,因听禅时打瞌睡而被罚投胎为人;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天蓬元帅猪八戒,因好女色调戏嫦娥,才被贬成猪的模样;沙僧原是卷帘大将,因打碎王母琉璃盏被贬下界为妖;白龙马原为西海龙王三太子,因火烧夜明珠而获罪被囚。因此,不论是基督徒还是唐僧师徒,每个人都是有罪的。

2.受难。为了改过自新获得救赎,基督徒和唐僧师徒都被安排去往天国。在朝圣路途中,基督徒历经磨难,九死一生,曾一度失去信心和信念。面对无数次的困难和诱惑,基督徒不是每一次都顺利过关,有一次他险些对撒旦的阴谋妥协,离经叛道。好在上帝原谅并指引他,使他最终到达了天国。同样,唐僧师徒四人在旅途中迎接了一个又一个魔怪,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没有观音菩萨和其他众神的指引和帮助,师徒难以最终抵达天国取到真经。

3.救赎。为了赎罪,所有朝圣者历尽种种艰辛和苦难。因为对上帝和佛祖的忠贞不渝,对天国的不断追求,他们排除了种种困难,经受住了层层考验最终完成了修行,于是他们成长了,也更成熟了,历经磨难之后的他们洗脱了一切尘垢,达到了灵魂的升华:基督徒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迈进了天堂之门;而唐僧师徒也取得真经,功成名就,功德圆满。

二、两部作品的差异性

(一)宗教精神。《天路历程》和《西游记》体现的宗教精神不同。《天路历程》宣扬的是基督教精神,主旨是让人们信奉三位一体的唯一的神——上帝,基督教的观点认为人是有罪的,或是原罪,或是今世犯的罪,人需要按照基督教教义,不断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和外在的邪恶来获得上帝的拯救。人是否能够得救,全由上帝来裁决。《天路历程》中的基督徒在面对一次次的困难、恐惧、诱惑时,对上帝都怀有一颗虔诚的心,对天国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经过了苦行最终才获得了救赎,得到了极乐。基督教信奉的“一神论”是一种“天人二分”的精神,他们认为上帝是无所不能的存在,是无法超越的,人必须对上帝怀有敬仰之心,祈盼获得救赎。而中国的佛家思想认为佛与众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人可以通过千百年的修炼成神,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宗教思想。《西游记》是以佛教观点为主,穿插有道教的丹术,由儒教思想指导师徒言行的三教合一的统一体。它反映的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佛教观点认为,人的痛苦是由欲念而致,人必须通过自身的修行克服人性中的欲念,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例如悟空、八戒、悟净的名字就体现了这一点,人要意识到一切外在的物质欲念是痛苦的根源,必须通过自身的修行,才能达到“空”“戒”“净”的境界,最终修炼成佛,达到极乐。

(二)创作意图。《西游记》与《天路历程》相比,《西游记》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作者通过故事一点一点地、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品读《西游记》,人们会发现故事特别有趣,其中的幽默讽刺使读者发出一次次会心的笑声。在人物塑造方面,它也是出类拔萃的。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形象刻画极为生动,个个都很鲜活。孙悟空活力无限、机智勇敢、神通广大,惩恶扬善;猪八戒贪吃懒做、迷恋美色、但知错能改,憨厚纯朴。唐僧一心向善、严守清规、但有时善恶不分、是非不明。沙僧吃苦耐劳、忠厚老实、但常常缺乏主见。在这些人物身上读者都可以看到众生的影子。《天路历程》本身的故事并不精彩,精彩的部分是主人公基督徒和其他人的对话。读者通过研究基督徒和其他人的对话便会对班扬的心思有所领悟。基督徒是班扬笔下虔诚的清教徒,他所说的每句话都代表班扬对于信仰和人世的认识。因此,作为传教士的班扬,他的创作意图是布道,是去讲圣经中一个又一个的道理。故事不过是他宣扬基督教教义所采取的一种手段罢了。《天路历程》采取了寓言体裁,人物的名字具有寓意,如“柔顺”、“老世故”、“慈悲”、“无知”等,作者运用这种方法告诉读者人性中的优点和弱点,以达到教化人的目的。

(三)语言描写。两部作品就语言特点而言,《西游记》诙谐风趣,《天路历程》沉闷抑郁。在《西游记》中,吴承恩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绚丽多姿、光彩奇异、姿态万千、雄奇壮丽的神魔世界,孙悟空上天入海,一个跟头便可以翻过十万八千里,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上抵天庭,下入地狱,收了法象还可以做一个绣花针,看到这些描绘不禁感叹吴承恩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相反,《天路历程》中的场景描绘更接近于现实,书中描写的乡村、田野与复辟时期的英国并无二致,书中提到的绝望潭、富丽宫、或浮华集市都能在班扬的家乡贝德福德找到与之对应的地点。因此,班扬的作品更贴近现实生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天路历程》与《西游记》是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下诞生的作品,定会存在差异性。但两部作品无不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生就像一次去往天国的修行,要想达到理想境界,就要心怀虔诚,认定方向,坚持不懈,才能实现心之所向。

猜你喜欢
基督徒吴承恩天国
吴承恩:人生不过是一场“西游记”
吴承恩剿匪
时光的水滴
一粒沙子
圣诞的中国往事
海南
《西游记》作者不是吴承恩?
我们的老板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