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平
(山东科技大学 图书馆,山东 青岛 266590)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是指“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人,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掌握如何有效地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指导如何发现、组织和利用信息完成相关研究,这是终身学习需要必备的一项技能”[1]。信息素养“是人们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即一个人有能够从各种不同信息源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的一种综合能力”[2]。信息素养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它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3个层面。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普遍应用的时代,信息素养成为人们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素质。2021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3,4]。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校就肩负着这个重大的任务。大学教育中,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在今后的自我发展中获得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且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系统工程中占有优势地位。
现在大学生信息意识普遍较弱。进入5G时代,多媒体技术与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强大的计算能力使得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更加方便快捷。但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们如何筛选海量信息的困扰,并且大数据会根据大学生的浏览信息主动计算出读者的浏览偏好,向其提供一些与自身意愿和关注度较高的信息,屏蔽与自己意愿不相干或不推荐与自己意识向左的信息。这使得大学生无形之中被限制了对信息选择的范围,不能接触与自己信息异质、多样化甚至批评化的信息。久而久之,自己接触的信息领域便形成固化,丧失与多元化思想,批判性思想相互碰撞的机会。
大部分高校的信息检索课课程太少,而且教学方法单一,没有一个系统的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使得信息素养教育不能持续有效地进行。调研发现,大多数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本科同学只有一次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主要内容就是如何注册、如何检索文献,如何使用电子文献等基本的信息检索能力,但却对信息素养中包含的人文、法律、技术等内容没有系统地培养,使之不能与自己的专业课程有效融合创新。
本科阶段的大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对专业学科信息的需求愿望不是很强烈,学生不愿花费精力进行实践。一旦需要时,面对海量的文献、复杂的数据库以及各种搜索引擎、检索工具等检索出来的海量的数字信息,不能理性地分析、判断信息的真伪,使用也毫无规则。通常做法就是拿来主义,能复制就复制,能抄袭就抄袭,往往错误百出。并且法律意识淡薄,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优势及地位,它在大学生与信息资源之间起着纽带与桥梁的作用。其丰富的资源、专业的服务、优美的环境、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等条件,在大学教师和学生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一般分为两部分,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纸质文献由于受环境条件约束较小,比较符合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在电子阅读普及的当下,占有一定地位。高校图书馆的纸质文献经过历史的积累,经过系统的收集、完善和保存,馆藏丰富、全面,为教师和大学生的学习、科研提供了可借鉴、参考的文献资源,成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不可或缺的条件。电子资源一般是指各种数据库。电子资源由于其内容丰富、数量众多(仅在山东科技大学,各种数据库就有87个),特色鲜明,查找、阅读方便快捷,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专业性体现在图书馆管理人员上,作为一支专业管理团队,他们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设备和技术,在信息挖掘、整理,数据重组、整合,信息深加工以及信息发布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并且图书馆发挥在信息素养培育等方面的人才优势,在图书馆网站上开设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利用功能多元、齐全的多媒体视听室和电子阅览室,来拓宽大学生视野,让他们有效地学习、培养信息素养能力。开展的各项业务,如文献传递、代查代检、论文查重、科技查信、专利申报、知识产权等,以及各种创新服务,比如管理人员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将优秀的案例做成形式多样的PPT和将音乐、情景、肢体语言、文字融合在一起做成影视短片,将包括阅读推广、素质教育、信息素养、情报分析等内容展现给全体读者。
一般来说,每个高校的图书馆都是校园里最美的建筑,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不仅仅是指图书馆的外部环境,也是指内部环境。图书馆漂亮的建筑,内部空间宽大明亮,功能齐全的设备,温馨的装饰,适宜的温度以及处处弥漫着的书香,无形中就会把人带入学习的状态。图书馆内部舒适的氛围,馆藏的丰富,齐全的设施,都能提高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意识的培养。
高校图书馆应该建立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来培养、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获得自我发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目标,以图书馆为主,各个二级学院为辅,信息检索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平台、移动终端为手段,全面提升大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及文化素养。
高校图书馆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要根据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引导大学生积极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主动地、批判地筛选获取的信息。利用移动终端(手机图书馆、超星图书馆、腾讯课堂等)开展云教学,向学生教授正确使用各种搜索引擎、检索工具和中外文重要数据库,并提供在线讨论交流平台。利用专业课教师的丰富经验,向大学生推荐适合其发展的学习资源和建议,同时还可以通过案例向学生传授网络化信息发布渠道的商业性以及信息“物质化”所产生的优点和弊端。从而让大学生能够通过对比、思考,辨别出自己选择获取信息的真伪及价值,能否为自己所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及能力。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其学术性服务和文化教育的属性决定了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宽敞明亮的空间、温馨舒适的氛围、功能齐全的设备,以及高效优质的服务,都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功能。如山东科技大学新建的图书馆就有着7万m2的馆舍,设有报告厅、会议室、文献馆藏室、自习室、阅读区、电子阅览室、多媒体视听室、阅读朗诵区,还包括咖啡室、自动售卖机,中央空调、开放性网络、24 h自习室等。这些都为大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不同层次大学生,对信息素养意识及能力要求是不同的。高校图书馆采用与学院共同协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阶梯式的培养方式,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过程。
道德是底线,法律是基础。尊重信息的发布者,尊重信息的知识产权,这是每一个大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必须遵守的准则。高校图书馆应当提供平台,邀请法学教师对全校大学生进行最基本的普法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规范意识,使之能够有效地甄别、获取信息,能够为自己所用,并形成正确的信息获取、使用道德观。
学校应根据大学生特点把信息素养教育分为引导、提升、综合3种信息素养教育类型。
4.2.1 引导型信息素养教育在大学生刚入校时开展,应以图书馆为主,学院为辅。先由学院公布课程设置,介绍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后由图书馆现场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了解图书馆的历史,熟悉图书馆的空间结构、馆藏布局、服务项目及模式,使学生对信息的创建、获取、使用有比较感性的认识,并结合学院的专业课程特点,让大学生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获取对自己有用的文献信息。引导型主要是对初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进行在专业学习中对文献信息如何获得,以及获得的途径,使用的规则及方法等,使大学生从高中阶段的被动学习向大学阶段的主动学习转变。如山东科技大学在这一阶段进行入馆培训、开设信息检索课程,并引导大学生加入“读书推广协会”,整合经典图书、影像、音频资源进行赏析导读,为大学生的学习与鉴赏指引正确方向。
4.2.2 提升型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是在大学二、三年级展开。这个阶段的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有了基本的信息意识及信息技能。在这个阶段应该适时提升大学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利用本专业权威的信息资源进行参考、学习和应用。本阶段应以学院为主,图书馆为辅。先由学院根据教学计划,公布专业课教学和专业竞赛目标,布置具体任务。后由图书馆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及需求,对学生如何使用各种中外文专业数据库进行培训及实践操作,对科技查新、文献传递、专利申请、代查代检等进行理论培训,为大学生以后的科研知识获取权威信息、重要信息的方法、途径做好思想准备,然后由学院对学生的信息获取使用进行评估。通过这些实践,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
4.2.3 综合型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针对大学四年级(部分专业四、五年级)及研究生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已经开始进入写论文、做科研的阶段,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及获取能力要求更高。这时就要以图书馆为主,学院为辅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先由学院发布教学目标,如:实验报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等,提出具体的要求、规范;后由图书馆教授如何使用数据库,如何高效检索文献,如何使用论文查重、科技查新、文献传递、专利申请、代查代检、投稿指南等学科服务并进行实践;再由教师检查成品是否规范。这些实践,对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中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文化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大学生锻炼今后获取信息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山东科技大学在本科高年级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开设信息检索、知识产权、竞争情报分析课程等必修与选修课程。在图书馆网站开通“学生在线学习平台”并嵌入“知识闯关系统”,为大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培训文献信息知识和技术手段以及进行实践演练,提高和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技能。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新观念、新思想不断出现,高校图书馆的思想、功能、服务理念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在传授大学生信息素养知识时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在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2019年国务院通过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2021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都提出了“要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原始创新能力”[4]。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离不开基础的实验室、图书馆等教辅机构。高校图书馆要在建设“双一流”学校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作用,应积主动的拓宽信息来源,增加文献储备,掌握新的文献信息检索方法。这就要求图书馆馆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服务理念和能力。要经常对自己的业务知识和能力进行提升培训,及时掌握新的业务技能,才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引导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