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振国
(窑街煤电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中心,甘肃 兰州 730084)
BIM 技术是以CAD 技术为基础产生的多个维度的模型信息集成技术。而伴随技术水平地逐步提升,此时被普遍地运用在装配式建筑工程中。装配式建筑不仅要契合建筑安全标准,而且也要契合节能环保标准,顺应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装配式叠合板让之前的现场加工方式成功实现了升级,另外装配式叠合板实操便利,成本相对低廉。文章将针对装配式PC 预制叠合板优化中BIM 技术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期望为该领域从业人员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传统的二维图纸设计流程多、时间长,而且偏差率极高。由于图纸出错使得工期延误问题屡次出现,BIM 技术把设计形式从二维图纸转变至三维模型,纳入了诸多的数据信息,能够通过BIM 模型获取叠合板用料、联结、钢筋配置状况,而不是通过人工绘制图纸,检查信息,这就大幅度提高了设计的效率。
BIM 技术能够充分发挥碰撞检查的功能,通过多次核查设计结果,就能够进一步纠正设计中现存的问题。在传统设计环节中,通过人工审图产生的误差较大,但是使用BIM 技术可以减小图纸审核人员的任务量,能够及时发现钢筋方位间隔、叠合板连接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BIM 技术平台本质上就是一个数据共享平台,在BIM 技术平台信息开放的情况之下,多处环节的管控、设计工作者一同搭建模型,进行变更,有利于施工中的沟通,进而协同施工。信息开放还有助于各流程工作人员彼此监督,大幅度提升准确性。BIM 模型能够呈现作业过程,避免与专业规划存在冲突,有助于项目顺畅进行。
第一,确定拆分位置。依据投入资金数额、施工的困难程度划分现浇板与叠合板的区域。这个部分通常依托Revit 系统完成,可将颜色作为划分的依据,进而精准辨识各个叠合板区域。倘若工程中拆分区域相对很少,那就可以提供编号处理。第二,合理设计构建尺寸。在设计尺寸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秉持“模数协调”的准则,针对预制构件的尺寸予以优化。而且叠合板的模具耗费成本较高,为了节省费用,相关人员要采取方法提升模具的利用率。为了便于联结,相关人员要依据其他构件的情况明确叠合板厚度。第三,获取相关信息和设计标准。对构件设计进行优化期间,有关人员需要得到构件的设计标准。这些工作需依托PKPM 结构分析系统开展,基于此得到结构内力数据和钢筋配置数据。第四,对叠合板设计计划进行优化。利用BIM 系统的检验效能推动设计工作开展,例如,叠合板连接点的方案优化等。
首先,叠合板原本设计单位,根据单位属地的基本标准完成初步设计工作,施工方要求依据施工现场状况,利用BIM 工艺实现科学化的优化设计工作。考虑到PC 预制构件的设计、预制、转移、储存、吊装以及安装等流程的时间及空间跨度相对很大,技术繁琐,工程场地较为狭小,怎样细致系统地管控安全质量已经成为重点。其次,叠合板总体规模较为庞杂,构件规模多元,再加上运输的间隔较远,很难实现吊装以及装配精度,如果组织不合理就会损坏叠合板。在作业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叠合板的尺寸科学配备起重机种类,要利用BIM 技术予以吊装设计,保证塔吊的运作区域科学,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第三,楼板中预留出了一系列机电管线、水电管道等不同的孔洞,相关人员要利用BIM 工艺进行防碰撞以及叠合板的支撑系统设计,从而保证其具备相应的负荷力,同时还应该提供针对性的养护举措,从而做到结构内实外美。
BIM 优化平台,在采集叠合板结构内力信息以及设计指标之后,相关人员要充分利用Revit 软件综合叠合板作业次序、工艺繁琐程度、工程成本等等。为了进一步辨别叠合板的各个区域,从而给建筑模型各个区域渲染不同的色彩。倘若工程拆分范围较小,此时需要对叠合板提供编码,这样有助于拆分区域。因为叠合板模具加工较为复杂,造价成本高,为了进一步减少成分支出,相关人员要利用BIM 技术优化设计模具,如此一来才能够达成模具利用最大化的目的。为了能够顺利连接叠合板,那么就要根据项目实际优化设计尺寸,而且还应该调整结构设计方案。
在施工准备时期,要求进行总体策划,这就涵括布置施工现场、起重设施选型、吊装部署构件生产运输及储存、模板支撑机制策划等环节。
在加工制作叠合板之前,要求及时优化设计图纸,特别是吊筋尺寸、布置间隔距离以及数量。而在预制叠合板过程中,要秉持生产厂家施工技术予以制作,保证叠合板生产质量可靠。与此同时,还应该安排专业人士对叠合板出厂质量状况予以检查及核验,比较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锚固筋直径、尺寸、吊筋规模、混凝土强度、表层平整度以及外观质量等等,叠合板质量要契合设计标准。而叠合板要采取平板车予以运输,接着于车厢下端平铺通长木方,木方规格大约是100 mm×100 mm,接着于木方上平铺厚度为15 mm 的硬橡胶垫。在木方铺装时,应当第一时间确定叠合板的具体规格,确保叠合板所受的力量均衡。叠合板暂时在场地堆放时,应当放置在塔吊能够覆盖的范围,另外应当对放置位置进行硬化,确保施工现场平整。具体到叠合板而言,应当按照吊装单元进行放置,叠合板放置层数应当不高于6 层,叠合板下方应当放置垫木,垫木分别放在跨中、两个顶端大概200 mm 的位置,叠合板吊环应当朝上,垫木应当保持纵向垂直且处在同个水平面,如果是重量很重的叠合板,应靠近塔吊一端放置。
考虑到BIM 的装配式建筑施工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进行科学的构建拆分。依据“少规格、多组合”的基本准则,相关人员要利用BIM 软件优化升级模具的规模及组合形式。在优化设计叠合板的过程中,还要求及时整合结构模型以及机电。除此之外,辅助优化设计机电、水电装配的预留预埋以及其他专业的平面预留洞口。在某项目中,节约了七十多种叠合板板型,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模具通用程度以及叠合板的实际利用率。
在BIM 软件中,根据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图构建出的BIM 模型,往往是通过楼梯总体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要求先完成构件拆分,划分成多个部分逐次核查。合理的构建拆分是装配式建筑工程的重要基础,拆分过程中,所以需要尽可能缩减模数,即减少预制构件的类型,改善方案缩减成本。在施工期间,运用BIM技术划分区域后,在叠合板位置剖析设计图,例如叠合板运用数量、框架结构等。
首先,对于叠合板的连接节点。所谓叠合板指的是将预制板与现浇混凝土结合形成的全新架构方式。在作业过程中,运用叠合板上面混凝土浇注的方式将所有叠合板连起来,其具有整体刚性突出、开裂概率较低等优势,使用叠合板可以提前设置钢筋的排列方式。其次,针对叠合板和现浇板之间的连接节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装配式建筑的实际强度。运用BIM 技术建立多维模型,仿真现浇板与叠合板联结处钢筋的放置方式,能够有效降低遗漏降板区域出现直筋的概率。最后,针对叠合板与预制墙体之间的节点。精准的信息是叠合板与预制墙体连接节点的核心所在,如果构件直径出现偏差,那么就会造成搭接不畅。利用BIM 技术完成数据分析工作,有助于提高信息的精准度,搭建三维模型对施工予以模拟,减少了修改设计的费用,缩减了工程周期。建筑工程施工中叠合板同墙体搭接都有一定的长度约束,只要超出既定的直径,就极易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爆浆问题。所以,在实际作业之前,务必要采取BIM 技术予以施工模拟,在信息准确无误后方可作业。
在保证顺利吊装的基础之上,为了实现节省支出及便于施工的目的,相关人员要利用BIM 技术,针对主楼标准层,依据区域板块按顺时针的方向进一步划定各个吊装区域,在各个区域提前装配中间板块。与此同时,依据PC 预制叠合板的不同类型,由此顺利起吊受力予以核验,预先留出楼板吊钩方位,而且还要进一步增强吊钩钢筋配置,确保叠合板结构受力匀称,可以实现安全吊装。与此同时,还应该利用现场塔机装置吊装装配式构件,依据构件自重以及构件储放区域距离,选取不同的塔机种类。根据吊装计划对叠合板予以编码,接着再顺次提供叠放及吊装,不允许间隔吊装。在起吊的过程中,还应该从预留的吊钩方位予以施工,存放叠合板的先后顺序和构件吊装次序保持统一。考虑到本工程施工场地相对较为狭窄,此时就需要把全部PC 预制构件予以统一集中储存,根据结构设计荷载有关规范,存放叠合板层数要严控在6 层之内。
进一步来说,考虑到构件数量庞大,但是储存的区域较为狭窄,本工程利用物联网工艺手段,一旦完成相关构件,就要求将构件结构信息产出二维码标识在构件上,二维码信息一般覆盖了叠合板生产时间、配筋、规模、构件对应编码、储存区域、吊装顺序等等,确保PC 预制构件全部有关信息可以追根溯源,从而实现装配式作业精细化。
在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作业过程中,BIM 技术所具有的碰撞检查性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BIM的辅助程序NavisWorks,能够对装配式建筑三维碰撞情况进行高效检查。具体来说,相关人员要对装配式建筑的总体结构、构件、连接节点予以全面地核查,利用多个环节的信息采集、分析以及处置,在第一时间内察觉到设计中的误差,减少成本。把碰撞检查结果上交至设计单位,在第一时间内修改叠合板方位、钢筋布局情况等等,确保工程能够顺利开展。相较于过往的单专业校审,BIM 技术所检查的信息愈为精准。
设计优化改进期间,有关人员使用BIM 技术模拟墙体支撑,从而让叠合板铺装计划得到优化。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通常需要根据建筑实际需要采用恰当的支撑模式。依托BIM 技术对预制墙体和叠合板中的支撑情况进行模拟,避免两者产生严重的碰撞。在模拟过程中,还能够明晰叠合板中支撑螺栓的方位,从而给施工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BIM 技术可以搭建三维建筑模型,同时开始构件拆分,接着再对各个构件予以优化设计。叠合板模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构件模具之一,所耗费成本较高,利用BIM 信息平台可以分析项目模具信息,同时秉持“少规格、多组合”的基本准则,如此一来就能够统计模具的数量和组合形式,减少模具费用。在制作之前,相关人员要全面采取BIM 软件予以分析,防止资源耗损。
某项目叠合板缝为整体式拼缝,利用BIM 技术优化设计310~360 mm 宽现浇板混凝土板带。针对各个相邻跨度的板带,相关人员要保证拉通顺直,如此一来,就有助于保证支设模板时的持续性,同时还可以保证控制支撑体系的稳定。因为叠合板通过双向板受力,此时现浇板混凝土板带两端的叠合板底部,延伸出的钢筋都应该错开,同时要在端部安置180°弯钩。
相关人员要利用BIM 辅助软件,对叠合板等装配式构件环节提供科学化的三维碰撞检查,利用对装配式建筑的总体架构、各构件、连接节点、施工环节予以准确的信息采集,整合及分析处置,而且还能够高效地发现设计漏洞,在第一时间内调整叠合板方位、尺寸、钢筋布局情况等,从而保证施工安全及精度,减少成本支出。
总而言之,在装配式叠合板作业期间,恰当运用BIM 技术有助于项目建设质效的有效提升。BIM 技术和装配式叠合板作业模式结合使用已发展为当今的大方向,建筑企业积极运用BIM 技术,有效运用该技术在数据集成方面的功能,在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过程中,还能够获取可观的物质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