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 钱飞宇 王若鹏
摘要: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江苏大学260名在读学生进行调查,主要分析在不同年级,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及与晨起运动的关联。结果显示:①大学生身体素质与自律性和体育信念存在显著相关;②大学生身体素质在饮食习惯、自卑等因素上存在相对较小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晨起运动;早操;身体素质
1.引言
我国于2002年开始在全国小中大学试着实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我国经几年试行并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于2007年正式颁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开始于全国各学校全面实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推出,不仅仅是一项体质健康测评制度,同时也是重要的一项激励教育的手段。通过开展体质健康的测试与评价,激励大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但是,对于学校开展体质健康测评的相关工作,大学生在认知、态度、关注自我健康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根据体育课程内容对普通大学生锻炼态度论文中对大学生对体质健康的认知与理解的调查显示:有半数左右的学生对《标准》和《实施办法》的内容、要求等具体细节不了解或知之甚少。其中来源于一項关于大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态度的文献报道:大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态度积极者仅占15%,其余大部分学生持可有可无的态度,更有22%的学生对体质测试持厌烦的态度。另外的一些对参加体质健康测试态度调査发现,喜欢参加测试的大学生占到53.9%。无所谓的占到18%,不喜欢的占到28.1%。对体质健康重视程度的调查发现:有18.9%的被调査者认为对《标准》测试很重视,有54.1%的被调査者认为比较重视,有24.3%的被调査者认为重视程度一般,还有2.7%的被调查者认为学生对《标准》测试不重视。宋威认为,自律是对道德人格上的修炼,是对其进行完善的有效途径。陈达认为,自律是在合法的制度下,在道德的底线下,对于自己的行为举止能够进行很好的自我管制,自我监控监督,约束自己。刘运喜提出,自律是促使行为的执行者,自觉从内心依据道德底线进行自我执行,自我反思,自我改善的道德心,是不受外在因素所影响的自觉行为。张相乐提出,自律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用道德的自律转化为个体自愿自觉的行为。由此可见,大学阶段应该是提升大学生自律能力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如果能做到自觉自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的发展的奠定扎实基础。这些在学校实施的体质健康测试中的现象说明,提高大学生对体质健康的认知与重视、将体质健康测评作为促进学生重视体质健康、养成锻炼习惯,尚需要通过教育手段不断强化。
本研究以江苏大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探究大学生身体素质与早操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以期望引导大学生获得积极健康的体魄以致于终身受益,为我校至我国教育提供帮助。
2.调查样本与方法
2.1调查样本
疫情期间以线上问卷调查为主,在江苏大学学生群体范围内,于2021年下半学期利用问卷星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260份,有效回收率93.67%。其中男生125人,女生135人;大一学生80人,大二学生145人,大三学生25人,大四学生10人。
2.2测量工具
采用并借鉴问卷星中的调查表,分别从自卑感,自律性,精神状态,身体强度等方面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整体评价。
2.3统计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问卷星分析,采用Tableau Software软件,用Wilcoxon检验分析各组受试者各维度变化,用Kruskal—Walis H(k)和Mann--whitey U检验分析进行相关分析。
3.结果分析
3.1大学生身体素质总体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我校大学生在长跑、立定跳远等方面均能达到73.6分(百分制),总体身体素质偏向积极健康。从不同评判标准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在引体向上得分普遍不及格,有少部分能够获得不错的成绩甚至满分,两级分化比较严重,而在长跑成绩中排除约9.4%的无效答案及5%的不靠谱答案外,男生的平均成绩约为四分十六秒,女生的平均成绩约为四分整,整体成绩良好。
3.2要求不同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身体素质各维度用Kruskal—Walis H(k)和Mann--whitey U检验分析样本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大一学生因为受学校强制安排而必须进行早操外保持着几乎每天都早起的习惯,且随着年级的提高在不受学校约束的情况下,早起的情况普遍较低,且身体素质整体评价相对来说在逐渐降低。
除此之外,因为受学校管理,大一学生在早操后进行晨练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即使大四学生因为考研早起但却也几乎无晨起锻炼情况。
3.3自律性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对大学生自律性与身体素质用Kruskal—Walis H(k)和Mann--whitey U检验进行相关分析,分析结果列于表2。相关分析中自变量为自律性,因变量为四个维度,数据分析中以是否自律,得出结果自律为身体素质良好的一项重要指标。
3.4饮食习惯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对饮食习惯与大学生身体素质进行用Kruskal—Walis H(k)和Mann--whitey U检验分析,得出结果见表3。据调查显示,79.6%的同学认为做早操的时间段有改掉早上不吃早餐的不良习惯,而且从大二开始没有早操的约束之后吃早餐的人数比例急剧减少,得出结果早操可以改掉部分学生不吃早餐的习惯进而间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3.5大学生体质健康信念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对待健康态度与身体素质用Kruskal—Walis H(k)和Mann--whitey U检验分析,分析结果列于表4。相关分析中自变量为对待健康的积极态度,因变量为四个年级,数据分析中从大一到大四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初上大学时身体素质和态度差别较大,随着年级的升高,与态度的关系逐渐减弱。
4.讨论
以江苏大学为例,我校大学生在长跑、立定跳远等方面均能达到75分(百分制),总体身体素质偏向积极健康。从不同评判标准进行分析,大学生在引体向上项目上得分普遍不及格,只有少部分能夠获得不错的成绩甚至满分,两级分化比较严重,而在长跑成绩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平均成绩在逐渐下降。
根据具体分析汇总对主要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早操及其他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4.1大学生身体素质与要求不同的分析比较
综合多元方法与数据,分析提取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相关因素13个,根据概念划分整理为三大因素即健康自我评价、锻炼效果感知、锻炼坚持行为。通过逻辑梳理能够明晰锻炼坚持行为在感知输入层-决策层-驱动层-行为输出层的决策过程,可归纳为具有五因素四层次的“SCeiP”行为模型。该模型是以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和优化锻锻炼坚持行为相关因素的作用及协同机制,促进大学生持续做出锻炼行为决策、坚持锻炼的行为模型。根据江苏大学的现实情况可以得出大一新生在早操的约束下进行身体锻炼的比例要大于其他各年级,且普遍整体身体素质强度也相对偏高。大部分大一新生相较于高年级的同学平均身体素质更高。
4.2大学生身体素质与自律性分析比较及建议
根据问卷的数据显示,大一新生由于受学校的早操管理,每天早晨比较自律,平均身体素质水平相比高年级的同学也较高,所以说自律性与身体素质水平还是有一定关联的。
要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的策略,有下列四个方法可以借鉴。
首先要保持危机感,一个人时刻保持危机感,就会更加努力为自己想要去奋斗,在奋斗中和自己较量,抵抗诱惑,人的自律能力会不断提高,自己努力获得的会珍惜,会有成就感。
其次,要学会循序渐进。自律是一种习惯,循序渐进是形成自律的推动者。只有循序渐进才能离目的地更近。如果学会把目标或任务划分为多个小目标,各阶段任务,让学生增加对自己的信心,增强执行力,增加自己的心理接受度。
然后,制定计划并执行。制作计划不难,实施起来也不难,难在能不能坚持做下去。实施计划,今日事今日毕,对自己进行安排,是自律的表现。最后对于自己进行的行动及效果给予评价,对自己的要求标准进行调整。有利于计划的有效实施,即自律的有效提升。
最后,强化持续动力。动力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驱动力,也是自律的启动器。动力是对自己的自信,要自信,我们从小事做起,增加自己的信心。动力需要详细的目标,可行的计划才能坚持下去。
4.3大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质健康信念分析比较
《体质健康信念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应用于大学生体质健康信念的调查与评价。体质健康信念的各因子以体质评价自我效能为中介,对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和行为习惯产生间接的影响效应。体质健康信念模型中存在自我效能中介作用的研究假设得到实证的支持。体质健康信念与锻炼行为关系模型拟合较好,模型中各个体质健康信念变量对锻炼行为意向和行为习惯的层次关系结构合理。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对自己身体情况越重视的学生,在自律、综合评价等其他方面也高于其他学生,在各个年级都是如此,对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效果。
4.4大学生身体素质与自卑感的分析比较
除此之外,有研究显示参与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自卑感水平比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自卑感水平要低。大学生自卑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总体来看,存在显著的差异。总体来看一年级大学生和二、三年级大学生之间的自卑感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一年级大学生的自卑感高于二、三年级大学生的自卑感,而二年级大学生与三年级大学生之间的自卑感均值没有显著性差异。
问卷调查显示,体育锻炼与自卑感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但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次非线性关系。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大学生的自卑感,锻炼的持续时间也是影响他们的自卑感的重要因素,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增长,对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也加深,且中等强度锻炼的效果明显优于小强度和大强度锻炼的效果。不同锻炼情景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效果不同,有利于激锻炼者的潜能,提高锻炼者的自我价值感,在运动中获得自信心、自豪感和成就感的锻炼情景更有助于降低大学生的自卑感。
这提示着在制定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运动处方时,需要考虑情景因素。不同的心理变量对锻炼持续时间的要求不同,这提示着在制订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运动处方时,需要针对不同的心理变量来确定锻炼方案持续的时间。
5.建议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与锻炼坚持状况,对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要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不但肩负体育教育职能,更兼具促进锻炼坚持、增强学生体质、建设校园体育、建树正确体育观的育人责任。体育领域学者对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研宄由来已久,取得了丰富的研宄成果。但在梳理时发现,相关研宄历经探索与奠基、起步与发展、成熟与融合三个阶段,形成了以健康信念模型、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为核心的理论框架,但缺乏对决策过程的关注。在此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倡大学生重视体质健康、养成锻炼习惯,自律不自卑,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谢红光,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G804.49.2012年第09期:4-5,100-101.
[2]王晖,体育课程内容对普通大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实验研究[D].体育,华东师范大学,G807.4.2010年第12期:129-130.
[3]王磊.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体育.G807.4,2021年第10期:1-2,171-173.
[4]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B844.2;G807.4,2009年第12期:94-97.
[5]袁芬.自律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运动精品.2021,40(10):45-46.
作者简介:
张琦(2002-),男,汉族,安徽芜湖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安全工程方向。
基金项目:
江苏大学20届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CC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