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对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2022-02-06 12:07:08梁晓暖东港市第二医院内一科辽宁东港118313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24期
关键词:导联心衰心电图

梁晓暖 东港市第二医院内一科 (辽宁 东港 118313)

慢性心衰疾病临床较为常见,是心肌病等原因所致的心肌结构、功能变化,患者有呼吸障碍、肢体乏力、功能紊乱等症状表现[1]。伴随心衰疾病进展,增加了患者机体组织损害风险,进而威胁患者健康、安全状况,需积极治疗。既往多采取利尿剂以及他汀类等药物对症治疗,但是治疗效果有限。随着慢性心衰疾病治疗经验的积累,发现心电图辅助下,有助于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基于此,本文就本院2019年10月~2020年4月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2019年10月~2020年4月,均为检查确诊的慢性心衰疾病患者,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总计80例,治疗方案上报伦理委员会批准。采取随机法分组治疗,即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n=40):男25例,女15例;患者年龄52~80岁,平均(68.30±6.50)岁;原发疾病情况:冠心病患者3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6例,心肌病患者4例;心功能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1级患者12例,2级患者10例,3级患者13例,4级患者5例。观察组(n=40):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龄50~82岁,平均(68.50±5.60)岁;原发疾病情况:冠心病患者2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5例,心肌病患者7例;心功能分级(NYHA):1级患者13例,2级患者12例,3级患者12例,4级患者3例。慢性心衰患者性别分布、平均年龄、原发疾病、心功能分级基线资料对比,P>0.05,具有研究意义。

纳入标准:①患者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患者基线资料完整;③患者具备配合能力。

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②肝肾功能疾病患者;③精神、意识障碍等丧失配合能力患者;④其他原因造成的慢性心衰。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本组患者常规治疗。根据慢性心衰患者个体情况安排吸氧,予以患者利尿剂以及他汀类等药物对症治疗,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观察组:予以本组患者辅助心电图治疗。入院24h内予以患者心电图检查,ECG-1150型心电图检测仪监测慢性心衰患者的心率等情况,记录ST-T段变化情况,以监测结果指导患者临床用药。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统计连续用药治疗6个月后2组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状况。

①临床疗效。显效:患者EDCF水平下降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患者EDCF水平下降50%~80%,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患者EDCF水平、临床症状基本无改善,未达到上述治疗效果[2]。疾病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②生活质量评估。参考SF-36量表评估2组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取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活力、社会功能以及情绪状态5个指标维度,总分均为100分。评分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3]。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建模导入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其中,计数资料以例(n)、率(%)的形式描述,计量资料以±s的形式描述,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慢性心衰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7.50%、75.00%。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计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慢性心衰患者组间临床疗效分析

2.2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慢性心衰患者的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活力、社会功能、情绪状态等生活质量评估情况见表2。观察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计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慢性心衰患者组间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2.慢性心衰患者组间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躯体功能 躯体角色 活力 社会功能 情绪状态观察组 90.30±3.30 93.50±3.60 91.60±4.50 91.50±3.60 93.30±3.30对照组 80.50±2.60 80.05±3.30 80.02±3.60 80.30±3.20 80.80±3.20 t 14.7531 17.4184 12.7088 14.7063 17.1985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3.讨论

近年来,基于人们不良生活习惯的养成、生活环境的变化、工作与生活压力的增大、社会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明显多发趋势,包括冠心病以及高血压性心脏病等,随着病情加重,易诱发诸多并发症[4]。慢性心衰是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最后阶段表现,增加了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风险[5]。慢性心衰情况下,患者有呼吸困难以及乏力等症状表现,严重影响患者基本生活,威胁患者安全,需予以积极治疗[6]。结合疾病治疗经验,治疗上侧重原发病降压、降脂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7]。尽管心衰的药物治疗已取得了明显进步,并在治疗和鉴定心衰的多种临床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8]。但是,疾病发生、死亡情况仍不可避免。心动图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确诊最广泛的检查方法,具有可重复、定量的价值,价廉且不受临床信息影响。郭雪芬等[9]研究指出,高血压患者心电图胸导可见显著高电压改变,当病情进一步发展为慢性心力衰竭时,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振幅也会对应出现降低。根据汪龙等[10]研究指出,慢性心衰患者左心室质量每增加100g时,对应的十二导联心电图上患者平均QRS波群的振幅也会增加0.8mm厚度,并且慢性心功能不全IV级患者振幅增加幅度比慢性心功能不全III级患者更佳明显,不过慢性心功能不全III级与慢性心功能不全II级患者对比QRS波群振幅则没有明显增加,且左心室的质量改变也不大,因此认为十二导联心电图胸部导联QRS波群振幅变化,对预测心衰患者左室质量改变有一定临床意义。心电图用于慢性心衰患者检查中,能够了解患者的心肌损害、心律失常等状况,进而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尤其是异常情况。另外,能够根据慢性心衰患者的评估结果调整用药治疗方案、剂量等,进一步提升了用药的针对性、准确性、有效性。心电图辅助治疗基础上提升了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状况,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梁飞腾等[11]研究指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十二导联心电图后,对比患者肢体及胸部导联以及标I+II导联心电图QRS波群情况,最终发现三种导联的QRS波群振幅都比正常人群明显偏高,不过在以前研究中,较少有人提及肢体导联对慢性心衰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梁嘉麟等[12]研究指出,慢性心衰患者治疗期间辅助心电图调整用药剂量,有助于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与安全性,具有推行应用价值。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辅助心电图治疗的观察组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50%)以及躯体功能(90.30±3.30)分、躯体角色(93.50±3.60)分、活力(91.60±4.50)分、社会功能(91.50±3.60)分、情绪状态(93.30±3.30)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观察指标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考虑为慢性心衰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心肌肥厚、心肌斑块纤维化改变时心室内向钾离子通道开放,外向钾离子流速降低,会出现静息下除极及动作电位终末期复极化延长,交感神经兴奋度下降,自主神经反射让心室除极及复极的速度都缓慢下来。心电图作为一种传统的心电标记方式,可重复性强,操作简单,通过多次测量记录,可以量化心电图RR间T波形态的演变,可以查看T波形态的改变过程,也是复极离散的重要标志。所以,这也是心电图可以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一个前提原因。我们把窦性心律时,患者相邻两个T波形态、时间、振幅改变及出现差异称为T波电交替,也将这种心肌电活动不稳定特点用于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心脏不良事件的风险系数。正常人体心肌细胞内会有内、中、外三层结构,并且复极也不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慢性心衰患者不同层心肌细胞的复极化差异会病理性增大,出现明显的不均一性,这种可以记录在心电图上的改变被称为T波电交替。患者出现慢性心衰时,交感神经被迫增加活动,心肌收缩力则对应有所减低,心肌可能受到来自神级递质、电解质的刺激增多,这也是引起患者反复出现心电T波交替的原因。另外,交感神经兴奋会继发性增加儿茶酚胺的分泌,会引起体内钙离子水平出现改变,进一步导致心肌细胞复极不均,增加了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所以,把T波电交替这一心电图现象作为预测心力衰竭患者病情改变和发展的依据,在电生理学角度看,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心率震荡用于描述同一次室性期前收缩引发窦性心律先加速后减速的改变,因此,心率震荡也被认为是窦房结对室性期前收缩的一个敏感性的反映指标。临床中大多数出现心源性不良事件患者都伴随患者自主神经紊乱,而后者对心率震荡的斜率及震荡初始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心率震荡也是可以作为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心电图指标。经过神经电生理、激素分泌水平等多角度不同层面对慢性心衰患者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评估,都提示心电图对慢性心衰患者具有良好的预测及评估价值。由此说明,对症支持治疗辅助心电图,可以提升用药的精准性,提升疾病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慢性心衰患者的心电指标、预后存在密切的关系,对比常规治疗,辅助心电图开展对症支持治疗,满足慢性心衰患者治疗需求,提升了用药的针对性、准确性,促进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提升了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导联心衰心电图
关于《心电图动态演变为Aslanger 样心肌梗死1 例》的商榷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12-02 00:50:10
《思考心电图之176》
心电与循环(2021年3期)2021-06-03 07:49:40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aVR导联ST段改变对不同冠脉血管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aVR导联及其特殊位置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