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荣
班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健康向上的大学班级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学生,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应以班级日常教育为媒介,以思政教育为抓手,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道德品格,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进友情、增强认知,培养高尚人格、积极奉献社会。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自古以来,道德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孔融让梨”到“子路负米”;从“岳母刺字”到“负荆请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历史的演变,也见证着美德的升华。时至今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使人类面临着严峻的德性挑战。如何使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发展,也是我国素质教育当仁不让的责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 对即将跨入社会的大学生加强美德教育,深化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民族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礼记·大学》有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德育工作建设,提升全民道德文明素养,对于提高我国的“软实力”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日趋完善,对道德有“正面”和“负面”的双重作用,使得现实情况中,班级建设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当前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呈现较为明显的功利实用倾向,从而间接对他们的思想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在学习氛围方面,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氛围沉闷,上进心不够强,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情况依然存在;班级方面,考虑个人利益多过集体荣誉,个体多表现为“自扫门前雪”,班级责任感淡化,参与班级活动不积极;文明建设方面,良好文明素养尚未全面养成,爱护校园环境意识普遍缺失,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宿舍方面,脏、乱、差现象屡禁不止,沉迷电脑游戏等现象也呈一定比例存在,从而引发熬夜、睡懒觉、旷课等后续不良反应。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中华传统美德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融合,倡导全员德育,使所有活动承载德育之责,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教育学生尊师重道,遵章守矩,遵守文明行为规范,讲卫生、讲安全、讲学习、讲团结、讲和谐,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注重人伦价值和道德责任,凝心聚力建设良好班风,使班级作为当代大学生“三自教育”的主要组织载体,成为民主管理和师生合作的“大平台”。教育工作者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成长也有着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教化,要通过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藉由自身的实际行动感化学生、鼓励学生,引发学生由衷而发的崇敬与敬仰。以德服人可以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德育人能够不断提升班集体的正能量,以德树人可以造就一个和谐文明的班集体;不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加强自身修养,通过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打造充满德育韵味的班风,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助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正向成长和良性发展,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方能在教育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段论述充分揭示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意义。建设好高校思政课,必须要紧紧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上,积极开辟饱含思政教育元素的思政“第二课堂”,发挥共同育人功能,促进思政课的课外实践教学与学校专业课的实习相融合,构成合力,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开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一)善用思政课堂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将思想价值引领融入课程建设,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在通识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使学生能够严格地安排明细规则来要求自己的行为。新时代的思政课,要以高度的自觉自信坚决坚持继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坚持主导,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用科学的思想理论带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在高校班风内涵建设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理念与政策的引导,坚守守正创新方向,指引学生在人生的关键节点秉承家国情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法看问题,共同打造良好班风。有了良好的班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了切入点;而要想建设良好班风,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班级核心价值观为班干部选举的基本标准,依据核心价值观讨论制定班级公约,规范个体行为;同时要把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个人学习成长计划中去,有意识地加强对社会主义价值理论体系的自主学习和消化吸收,加工思考后形成对个人有益的价值观念。
(三)运用渗透式教育促进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育人任务的完成。渗透式教育注重自然和潜移默化的方式,存在于方方面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能够较好地符合受众的心理特点。应该注重渗透模式和渗透内容的选择,通过现代教学先进的新媒体载体等形式,启迪学生在课堂主阵地和作为载体支持的实践锻炼中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受到科学思想理论和先进道德文化的熏陶与影响,使他们在学校用心创设的良好环境中实现良好品格的塑造。
德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达到好的功效取决于德育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坚持不懈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教育工作者,有义务根据现实情况,积极创造条件,使班级成为班集体建设的主场,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锻炼提高,努力向前,努力建设一个风气端正、互助友爱、组织有序、纪律严明的班集体。在班风建设中,集体荣誉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打造集体凝聚力是打造优秀班集体和培养良好班风的关键。共同愿景是凝聚力产生的思想基础,集体观念是凝聚力形成的心理支撑,互助合作是凝聚力增强的情感纽带,班风记录是凝聚力固化的提示。
(一)要在观念与态度上找准方向。共同愿景和核心价值观经渗透引导产生,集体意识和价值观念需要Logo化与日常化,要找寻集体与个人需求供给清单的平台,全员参与班级之间的文体友谊竞赛活动,用写实性记录作为有力的监督和客观评价,通过体验式教育设计可控且有趣的实践课堂。
(二)要注重培养大学生集体责任感。责任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角色位置与角色意识,角色认同与角色担当,角色扮演与角色反馈,角色期待与角色依赖。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我为班级做什么”涉及角色的全员分配,“我该怎么做”涉及角色期待与承诺,“我做得怎么样”涉及定期总结与评价,“我还能做什么”涉及角色调整与互换。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站位——引导或是陪伴,对他们也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三)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注重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立足于学生自我成长的德育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德育教育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构建完整的德育体系,形成覆盖全体学生的德育教育评估体系。情感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有的放矢地德育教育,是建立在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的;应善用表扬,运用激励使学生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明确人生方向,成就出彩人生;在班级管理中,要让学生有“主人翁”的意识,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激发学生在群体中的存在感、认同感,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使同学关系融洽和谐,班级氛围温馨团结。
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是围绕“为学生服务”而展开的,但是这里的“服务”不是以放弃教育或管理为代价,而是在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加大服务的比例,使教育管理过程在更加人性化的同时又不失基本的约束与控制。“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是班级教育的“金钥匙”,同时它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处理学生事务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即尊重、激励和批评的艺术。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身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能够换位思考,尊重学生的意愿,贴近学生生活,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所想所为,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信任与宽容,从而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
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尊重不失公平,走近学生,真心对待学生,打开他们的心灵,对他们给予经常性地必要的正面引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用榜样的作用激励他们,用温暖的态度关心他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们,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顺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建立亲密和谐、创新融合的师生关系,重在知识的交流,重在情感的交流,重在沟通的方式,重在“以事实为依据”,在调查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对事不对人,不抱偏见,不搞歧视,不采取任何偏激的处罚行为,从而让学生真心低头认错,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同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管理过程,并在双向换位角色转换中,感受和理解教育工作者在管理工作中的困惑,明确自身角色与职责,改变之前所处的从属和被动地位,消除他们对于被管理容易产生的逆反心理配合管理,主动思考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增强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营造更加健康、有爱且正能量的集体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