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性保护对策研究

2022-02-06 19:11□建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田野文化遗产

□建 英

一、引言

民间文学是口头流传的艺术。其基本特征是人工载体传承,也就是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作品,跟着民间艺人、跟着胡尔奇、乌力格尔奇、跟着歌唱艺人生活在人民群众中。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巴彦淖尔市共436人,其中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2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自治区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23人。仅有2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而且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平均年龄60岁以上。要做到科学保护,尊重传统,保护遗产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和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法。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先后去世,面临传人绝代的危险。要改变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发扬,必须要高度重视及其加强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标志之一。保护、传承、研究民间文学,要解决什么问题,认识什么问题呢,所说的认识问题,是指对民间文学本身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说,什么是民间文学,有什么特征等,保护、传承它的意义在于正确认识它是什么。保护、传承、分析民间文学需要全面收集民间文学材料,认真梳理,支撑民间文学保护。例如:蒙古民间文学主要包括传说、蒙古史诗、神话、蒙古民间故事、蒙古谚语、蒙古民俗歌谣、蒙古民歌等种类。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是保护传承研究的准备和第一步。做好这种准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就有了实现目的的保证,保护的同时又能加快研究的步伐,避免走弯路。

二、注重抢救性保护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人民群众对过去完成的民间文学类作品进行的系统工作,包括整理、出版、研究和分析。其目的是要用人民群众积累的精神力量,滋养人们的智慧,总结民间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探究其规律,为今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服务。民间文学的保护及传承包括两个基本点:内容的传承和艺术的传承。民间文学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奋斗,思想志向,愿望向往,审美情趣,民间文学的传承,要继承和发展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操,英雄气概,清正廉洁,乐观向上的情操,增强民族感情,民族意识,激发民族向心力。

由于民间文学作品具有语言的丰富,艺术的表达方法和感染力的独特性,所以民间文学的创作传承要表达技巧,语言的流畅,生动等,为繁荣民族文化艺术服务。继承民间文学遗产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的原则。

三、要有正确的观念进行全面采全

搜集文章资料,除了利用书面文章中已有的现成资料外,主要是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对他们进行采访和记录。搜集民间文学材料的主要部分是针对民间话题。收集民间文学资料的工作,说到底就是田野调查。

应当充分尊重被采访的民间艺人及其讲述内容的真实性。他们所说的是民间语言,也许不如文人的语言。因此,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删去故事中认为是重复或事故的一部分或诗句。故意改编原文。这正是口语思维区别于书面思维的重要特征。体现了口头文学的基本性质。

此外,要尊重采访对象的权利,考虑他们的年龄、身体状况、情绪、禁忌等因素妥善安排。口传文学在艺术家生活、艺术传播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只有在人民当中艺术家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热情奔放,歌唱流畅。在现场,调查人员不仅能真实,全面地实地记录,而且能体验到民间文学类非遗的感染力,采访中体会民间文学类非遗对当地人民的影响力。

四、做好调查前充分准备工作

田野调查要事先制定调查方案,了解情况。要记录提供口述材料的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说明是否异地移居的,是什么时候来的,提供的材料是什么时候?怎样听说或什么途径学到的等细节。

先了解需进行田野调查的地方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和地域特点及其以往的收集整理出版等情况,先清楚的了解。例如:巴彦淖尔市有哪些旗县、嘎查村是属于文化遗产存量比较丰富的人群,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项目。然后再确定田野的旗县、苏木、嘎查和一些代表性的传承人(说唱艺人)。在已经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再进行田野调查。田野调查前,提前要确定调查、采访的对象,再制定可行的详细的田野调查、采访计划。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的主要特点,重点采访和记录的内容中主要包括:一是民间传播的历史,过程,演变情况。二是民间文学内容种类相关的材料,例如:传承人自己写的或者他人抄写的手抄本,印刷本等,已有保存的录像材料(传承人说书的、演唱的语言状态、艺人的才智、相貌、表情以及当时的表演场地进行的即兴状态、观众现场情况、现场的气氛等音像资料、音像制品等)。三是与非遗民间文学种类有关的民俗事象、历史传说等。四是代表性传承人相关的资料,其生存状况、传承谱等。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报告书及审批文件等。

五、采访中要准确记录

采访中,尽量准确记录说书人,民间艺人讲话时使用的方言、俗语、口语、套话、连词、读音等。民间艺人的姓名,性别,民族,从事职业,年龄,文化程度,学习经历,师徒,其师傅履历,现住址及联系电话,联系地址等。

田野调查中收集的大量民间故事,歌谣,文字,照片,录像等资料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调查搜集到的资料,要认真整理研究,建立档案,合理科学地加以保存,才便于传播、研究。民间文学闪耀着各族人民文化的光辉。民间文学具有教育价值、实际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学术研究价值,但是民间文学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它是时代发展或传承,会随着传承人的去世而失传。对所搜集的珍贵资料、笔记本、文字资料、音响录影带等资料进行认真细心的整理和翻译,使之成为文本,是非常必要的。与民间口语相比,文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便于民间文学的保存,研究利用和传播,又能了解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演变。

把口头传播的民间文学作为文本。少数民族口语语料准确细致地编写成文本,为保存和广泛传播这些文本提供了捷径。撰写、建立档案是一件很难的要求很高的工作。必须有专家进行指导,并有相应的制度和办法。调查取得的材料经过整理后,需要备案归档,这是基础性保护的重要环节之一。因为要建立档案,保存其生命本质,有效的保护、保存民间文学的生命基础,为后人真正理解民间文学、利用民间文学乃至恢复民间文学提供可靠的第一手的依据和资料。建立完整、准确的档案是田野调查工作的延伸,也是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也有利于妥善保存田野资料,防止损坏。

六、整理研究及编辑出版

在收集口头文学的过程中,采访记录是第一手工作,具有文献性。因此,在使用研究时,需要对其进行整理。这是整理民间文学的过程。在整理民间文学时,要仔细分析所搜集的材料,了解其全貌和特征。任何研究也都以实际资料为基础,正如高楼大厦强调打好基础一样,要想达到新的科研水平,就要掌握好实际资料。要求全面收集资料,同时强调所收集资料的真实性。因此,在搜集和整理民间文学材料的过程中,把全面搜集素材、认真分析、真诚整理作为不可违背的原则来坚持。

从宏观的角度,可以对整个的民间文学体系或任何一种体例,种类进行通观,弄清它们的共同特点、规律。从微观研究的角度,可以对民间文学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探讨,阐述其独特之处。纵观口头文学发展的历史,可以从其起源的早期到其繁荣的现状,综合考察各个阶段的民间文学,弄清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发展变化的主观和客观的动因等,总结出口头文学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划时代的比较,分地域的比较,或民族民间文学之间的比较,可以明确其自身的特点,共通性和产生发展规律。只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才有正确考察和研究问题的前提。同时,既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广泛搜集实际资料,加以整理,筛选,使之为研究的实际需要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内容丰富具体,说服力十足,推动理论研究。无论是对民间文学的全面了解还是研究,都离不开实际资料。那些实料在哪里,就在老百姓中间。利用民间文学,要做采访记录,收集整理等实事研究民间文学,首先要做的是搜集资料。

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编辑出版。由于民间文学资料丰富,与社会科学多学科关系密切,民间文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多学科多门类的交叉性研究。

七、结语

民间文学类非遗代表性传人先后去世,面临传人绝代的危险。承载民间文学的传承艺人一旦去世,人死艺绝。如今不少老艺术家已抱憾而终。在世的传人也都年事已高,后继乏人。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抢救性保护。特别是对那些年龄高,能够承担传承义务的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要细心照料和提供各方面保障,让他们在生前培养出满意合格的接班人,实现世代相传。

民间文学汇聚了人民群众一代又一代的智慧,是在学习研究民间文学过程中认识生活,了解人民群众,扩大知识,提高思想认识的机会。因此,在传承、保护、研究民间文学时,充分认识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掌握民间文学基础性保护、传承及其研究的方法。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精神的体现,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通过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社会发展积淀而成的,可以说是人民群众生活的百科全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部分。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田野文化遗产
希望的田野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民间文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神话与民间文学
——李福清汉学论集》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在希望的田野上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