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文彬,冯 晖
(贵州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贵阳 贵州 550001)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业可耕地的面积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制约,为了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森林面积的有效利用是我们不得不思考和谋划的现实问题。林下经济是近年来逐渐兴盛起来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它以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逐渐发展形成了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具有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它的发展对提高森林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森林产业的综合经济价值、改善森林的生态环境状况、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积极培育新型的绿色产业,进而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20 年贵州在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战绩。贵州省66 个贫困县全部如期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192 万人搬迁任务全部如期完成,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深深烙在贵州大地上的绝对贫困的标签,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案,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减贫事业提供了积极的参考和有益的借鉴[1]。
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2]2021年上半年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显示,贵州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573 元,比2020 年同期名义增长12.8%。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946 元,名义增长10.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594 元,名义增长14.1%。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3.57∶1[3]。通过数据可知,贵州省2021 年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仍旧过大,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旧存在。
因此,就贵州而言,努力推进林下经济的发展是切实促进农民增收,切实巩固和扩展脱贫攻坚成果,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台阶、出新绩的重要抓手。为此,2021 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地面积占主体。贵州在推进山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可耕地资源有限。因此,要转换思维方式,山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不能只局限于有限的可耕地。2020 年,贵州森林覆盖率已达60%以上,森林面积1.62 亿亩,是耕地的2 倍以上,所以,贵州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空间广阔,回旋余地大,具有较为明显的资源优势和经济潜力[4]。
据贵州省林业局网站提供的信息显示:2020年,贵州全省林下经济使用林地面积146.86 万公顷,产值400 亿元,与2019 年同期相比增长21.2%。现有成型的林下经济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达1.7 万个,带动285 万农村人口增收。林下种植使用林地面积21.2 万公顷,其中食用菌0.84 万公顷、中药材6.72 万公顷、其他13.61 万公顷;林下养殖使用林地面积22.38 万公顷,养殖林下鸡2 560 万羽、蜂61.9 万箱、家畜64.9 万头;林产品采集加工面积46.44 万公顷,其中野生菌7 533 吨、松脂5 907 吨、竹笋25 万吨;森林景观利用面积56.83 万公顷。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实现旅游综合产值约1 875 亿元[5]。贵州内生的自然发展基础和发展取得的初步成效,为贵州林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贵州省林下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也获得一定程度的进步和发展,但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仍然存在资源利用率不高、市场主体发展不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发展方式较为单一以及销售水平不高等具体问题。具体而言分析如下:
贵州省森林覆盖率达61.51%,森林面积1.62亿亩,是耕地面积的2 倍多[6],发展林下经济优势明显、空间广阔,但森林资源优势却未得到充分利用。从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比重来看,2019 年,我国广西、湖南、江西、福建等省(区)均超过20%,而贵州仅占12.96%,2020 年也只占13.6%。就林下经济产值和占林业产业总产值比例而言,江西省林下经济总产值2 034 亿元,占林业产业总产值近40%,而贵州林下经济总产值330 亿元,占林业总产值仅为11.8%。从林下经济平均亩产值来比较,贵州林下经济平均亩产值分别仅相当于江西的31%、福建的41%。与同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江西、福建相比,贵州林下经济存在差距[7]。同时,贵州省在目前已利用的林下经济林的面积中,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占50%以上,主要表现为品种选择不准,经营管理水平低,投入严重不足,拳头产品不多,产出效益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林下产品的研发以及精深加工能力较弱,大多数还处于卖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阶段,产业链条不长,综合效益不高。因此,贵州林下经济的发展存在森林资源利用不足以及林下产品链条延伸不长等现实问题。
贵州省林下经济更多属于农户独立发展,尚未形成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缺乏各种专门性的行业协会对其进行组织和规范。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林下种植养殖大户较少,难以形成规模化和规模优势;二是受林下种养殖农户自身经济实力的制约,抗风险以及承受能力较弱,难以形成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贵州省从事林下经济发展的上规模、上档次、有实力、有规模,能形成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据《2020 年贵州省林业年鉴》显示,发展林下经济的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实施实体达1.7 万个,带动285 万农村人口增收。但从事林下经济类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仅2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仅75 家[7]。林下企业与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融合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由于受林业产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等影响,林下经济发展还面临融资难、招商难等实际困难,这也直接制约了林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贵州林下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2020 年贵州省林业局随机选取了127 户居住在林区的农户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选择通水满足生产需要的有51 户,占比为40.2%,而选择通网、通电、林道等满足生产需要的分别为40 户(31.5%)、48 户(37.8%)、44 户(34.6%),占比都不到40%[8]。以上数据折射出贵州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发展林下经济的客观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性,对推广具有一定先进性的林下经济的种植和养殖方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碍性,这对壮大和发展林下经济,形成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以及专业化经营都形成了严重制约。
贵州省林下经济发展形式较为单一,从目前现有的发展模式来看,主要呈现为林下种植和养殖两种类别。在林下种植上,种植品种相对单一,绝大多数是大苗套种小苗;在林下养殖上,更多是林禽模式,主要是养鸡,而且林产品加工率只有20%;在森林景观利用上,主要是农家乐经营方式。将二种模式或几种模式融合发展的经营模式较少,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合发展的经济模式就更少。因而存在单一模式居多、复合模式少的现实问题。这种较为单一的经营模式极大地制约了贵州林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林业局对127 户林农就林下经济经管合作方式、销售模式、使用技术、政府政策和服务需求等开展随机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在经营合作方式方面,66.93%的林农是单户经营,仅有16.54%的林农是林业合作社经营;在销售方面,有20%的林农是政府提供销售途径,22%的林农是合作社组织销售,17%的林农是互联网销售,28%的林农等待上门收购;在政府政策和服务需求方面,58.27%的林农希望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推广新技术,44.09%的林农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建立相应的信息服务平台。从林农使用技术来看,对先进技术的使用率占比为46%,54%的林农还是使用传统技术[9]。以上数据显示出贵州省林下经济发展产业化程度和销售水平低,新技术支撑不足,市场竞争力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差。
所以,目前贵州省林下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林下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和高效利用、林下经济发展的市场经营主体还不强、林下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还不足、林下经济发展复合模式少、单一模式多以及林下经济发展产业化以及销售水平低等问题。这些客观存在的实现问题直接制约了贵州省林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林下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政府协调各个相关行业,以便能够实现各个相关部门共同发展,形成联动机制。政府必须科学明确地拟定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各个市州充分利用所拥有的林地资源,科学合理地选择恰当合理的发展方式,努力促进林下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但是,贵州省及各个市、州拟定的林下经济发展过于简单,没有充分研究各个市州客观实际状况,与各地现实情况相结合的创新发展不足,林下经济发展的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原则、方向、目标、举措等较为模糊,难以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同时,林下经济发展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融合衔接不足,林下经济发展难以统筹推进形成合力。因此,规划的相对滞后以及规划的不精准、不细致等问题,制约了贵州林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以及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有效引领,但贵州林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林下经济的发展方式和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大规模养殖和种植有很大不同,需要具有针对性的科学技术的实施和支撑。但目前的现实是科技的投入和推广远不尽如人意。同时,林农作为从事林下经济发展的主体,技术有限、且缺乏技术培训,难以对林下经济发展实施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继而难以保证预期的产量和质量。与此同时,农业、畜牧、科技等部门缺乏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有效监管和投放,对林下经济经营户新兴科学技术普及率不高、林下种养配套技术、种苗、疾病防控、加工管理、信贷保险等相关服务能力薄弱。因而,科技支撑和新兴科技推广不足严重阻碍了林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资金持续稳定的投入是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据贵州省林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在贵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林业收入是1 126 元,占其整个收入的10.47%[10]。从一般农户层面来看,发展林下经济的实施主体是留守在农村,不能外出打工的留守人员从事的工作,他(她)们所获得的收入属于额外收入。因此,绝大多数农村居民不太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发展林下经济。与此同时,林业产业属于弱质产业,生产周期相对比较长,受自然灾害影响大、风险高,虽然林下种植、养殖产业能有效克服投资收益时间较长的弊端,但其规避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却比较低,加之林农普遍缺乏技术层面的支撑,使得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投资风险较大,难以获得商业银行资金的投入,难以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所以,资金缺乏和贷款困难是困扰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贵州林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目前尚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一些政府部门尚未深刻地认识到林下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部分基层政府与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落实上级要求、引导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冒进行为。一些领导干部往往只追求政绩,而不尊重生态环境和市场规律,对林下经济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与此同时,部分投资林下经济发展的投资者存在投机心理。有的投资人借助公共权力或者是利用人情关系得到项目资金支持,套取甚至骗取项目财政贴息贷款、补助资金等,而这些资金并没有被用于真正发展林下经济项目上。因此,认识上存在的误区是影响贵州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据《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指出,截至2025 年,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达4 500亿元以上。从外省情况看,浙江省林业总产值为4 533.88 亿元时,林业从业人员为330.81 万人;江西省林业总产值为4 170.95 亿元时,林业从业人员为304.33 万人。按此比例计算,“十四五”期末贵州省林草总产值要达到4 500 亿元,至少需要320 万以上林业从业人员作为支撑。但到目前为止,贵州省纳入统计的林业人才数量较少,到2020 年底,林业系统(机关和事业单位)各类人才数量仅为1.4 万人,林业企业人才1.6 万人,合计3 万人[11]。因而,人才需求缺口较大是制约贵州省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
贵州林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在特色产业体系、生产经营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基础支撑体系以及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构建。
贵州林下经济的发展要结合贵州山地农业的特色,大力发展和培植起能支撑林下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首先要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结合贵州森林资源以及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条件来看适宜发展林药、林菌、林花、林苗为主体的产业;其次根据贵州各地森林资源状况可选择适度发展林禽、林蜂等林下养殖业;再次要大力发展野生菌、竹笋、林菜等林下产品采集业;最后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有序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康养业和森林旅游景观产业。同时,要努力延伸林下经济产品的产业价值链条,要推进林下产品的食品加工、林药加工、精细化工、动物饲料等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开发,延伸林下产品价值链条,努力提升林产品的经济价值。从而建构起林下种植、养殖、产品采集、森林生态旅游康养以及森林景观等产业,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林下产品的深加工产业发展,从而为贵州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特色产业基础。
贵州林下经济的特色产业体系规划清晰了,紧接着就是如何生产和经营的这个现实问题。如要实现林下经济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和引进行业龙头企业,重点要加强和培育本土龙头企业,积极鼓励民营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参与到发展林下经济的轨道上来,从而才能培育和壮大市场生产和经营主体;其次要制定和完善各项标准,按照标准化的要求着力打造高标准示范基地,从而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再次要大力培育林下经济特色品牌,努力推进品牌化建设,打造具有贵州林下经济的特色品牌;最后要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产品质量诚信体系,为推出生态、有机、环保、绿色、安全的林下产品保驾护航。与此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创设各种销售平台,引进先进营销理念,构建先进营销网络,把具有贵州特色的林下经济产品营销出去,占有市场扩大影响。因此,要通过企业带动—标准制定—品牌打造—安全监管—市场营销等生产和经营环节夯实特色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贵州林下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以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投入作为支撑。首先要从源头上建设好种子工程,要建成一批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地、保护点,这样才能为林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其次要根据贵州山地特色的具体情况,研制和生产出适应贵州山地农业和林下经济发展的生产机械和机器装备,便于采摘、收割、收纳、入库、归仓;再次要根据不同种类林下经济产品的具体属性,开展有效的技术服务和跟踪,使从事林下经济的市场经营主体集中精力从事生产和经营;最后要创设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盘活和激活现有林下经济从业人才队伍,努力发挥他(她)们的聪明才智,与此同时,要努力推动和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社会人才积极参与到林下经济建设实体中来,汇聚力量形成人才优势。因此,要通过种子工程开发、机械装备研发和制造、技术服务和跟踪以及人才团队的集聚和壮大等因素的综合配套实施努力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起服务支撑体系。
贵州林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尤其是需要基础支撑体系的构建和发展。首先要加大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要加大对相关联的道路设施、水利灌溉、电力电网、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先期投入,为林下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其次着力加强流通设施建设,通过商品集散地、商品批发中心、商品交易市场以及物流配送中心、营销网络网点、冷链物流仓储等设施建设,做到织网、沿线、布点、及时、通畅等特点的网络化、立体化商业布局建设;最后要加强发展和法制两手抓的办法,促进林下经济规范化发展。森林资源毕竟有限,一定要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要严禁打着森林资源开发与发展的幌子,恶意侵占和破坏森林资源的不良资本进入林下经济发展市场,坚持发展与法制两手抓政策,科学有序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因此,贵州林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定要优先建设好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市场网点,同时要学会运用发展与法制两手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贵州林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实施需要政策保障体系的构建才能完成。首先要完善资源管理政策,创造条件调整出更多的公益林用于发展林下经济,推进集体林地产权改革,实施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鼓励社会资本流转林地经营权发展林下经济,创造条件盘活现有林地,进一步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其次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林下经济发展,对符合国家减免政策的农机购买、创业补贴以及贷款保险等方面给与积极支持;最后,要根据林下经济产品的特殊性积极探索,林下产品的保险政策,为从事林下经济经营和发展的经营主体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因此,完善资源管理政策的出台、财税金融政策以及贷款保险政策的落实是促进贵州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总之,贵州林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有一定内生基础,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困难和挑战,但是通过认真分析找到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原因主要呈现为科学规划和统筹推进力度不够、科技支撑和科技服务能力不足、资金缺口较大、贷款面临困难多、林下经济发展认识层面误区多以及林下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缺口较大。但通过构建起具有贵州山地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与时俱进的林下经济生产经营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以及政策保障体系,可以逐步实现贵州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