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捷
随着我国对教育重视程度不断增加,高等教育逐渐呈现大众化趋势,越来越多的莘莘学子们踏入了高校的大门。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蒸蒸日上发展的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据数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底,全国在校大学生(包括高职院校)约3,210万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615万人,占总数的19%。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教育问题,制定一系列的资助政策,通过“奖、勤、贷、助、补、减、免”等多种方式,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重要保障。但是,在学术资助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发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道德风险问题。如部分被资助的学生产生自卑情绪,心理素质较脆弱,还有部分学生缺乏感恩之心,认为被资助是理所应当,甚至出现铺张浪费的情况。这表明高校学生资助的过程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现象。通过本文的研究,既要阐述为什么在高校学生资助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对如何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建议和参考。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涉及面极广,包括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个人。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推进,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日益完善,从宏观上讲,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国家培养大量有用之才,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角度来讲,能够妥善解决上学难的问题,使之顺利完成学业,减轻家庭负担。
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资助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思想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构建有效的教育模式,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能够解决大学生家庭经济上的困难,帮助莘莘学子完成学业,但一些学生在此过程中会产生自卑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想和精神丰富、强大起来,面对困难的境遇要知难而上,面对无私的帮助要心怀感恩,树立自强不息的意志和远大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变化而增添新的内容,使之符合实际需要,做到物质帮助与精神育人的紧密结合。
(一)被资助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据了解,高校中被资助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一是有的学生易产生自卑情绪,认为被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件抬不起头的事情,渐渐不愿意与其他同学沟通交流,性格也变得孤僻起来。二是有的同学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出现悲观、焦虑的情绪。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受到学校教师和同学的关注,肩负着社会、学校与家庭的期望,因此更容易产生心理负担。三是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诚信意识薄弱的情况。受资助学生需要通过资助认定后方可生效,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故意夸大自己家庭的贫困状况,争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有的学生在受到资助后缺乏感恩之心,认为这是自己理所应当享受的社会福利,不能正确认识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意义。同时,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把助学金当成努力的动力,而是变得更加懒惰,出现困难不愿去克服,自力更生,而是等待他人的帮助。所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不仅要在经济上给予帮扶,还要在意志品质上进行引导,扶贫不忘扶志。
(二)高校资助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较差。高校资助的根本目的不仅是扶贫,更重要的是育人。在资助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人文关怀不足、针对性差的现象。只有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发挥更高的实效性。例如,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道德风险问题,产生不少贪图助学金的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在评审过程中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针对这种问题,学校的针对性措施和教育较少,缺乏可操作的方法进行杜绝,使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资助,助长了学生“不要白不要”的心态,而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却没有受到资助,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此外,在资助过程中,对前期的资格审核和发放补助过程比较重视,而后期的信息反馈比较忽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过程是动态的,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的变化可能已经脱贫,有的学生可能成为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此管理过程需要动态化、精细化,使之更具针对性。同时,被资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思想问题,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没有进行同步跟进,只是进行一些开会、座谈等,泛泛而谈,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一)人文关怀原则。所谓人文,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而人文关怀,主要指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以及人的个性等。高校学生资助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要体现人文关怀。一是要承认物质帮助的合理性。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他们的贫困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并不是他们主观造成的,因此要对他们施以援手,给予关心和帮助。二是资助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一些学生心理比较敏感,被贴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标签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因此,要与他们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信任,从而激发个人的内在潜能,唤醒他们积极主动学习进步的意识。
(二)沟通与引导相结合原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通常是辅导员,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比较频繁,要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想法,用情感化解学生的思想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多数吃苦耐劳,为人朴实,辅导员在进行沟通引导时,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营造轻松的沟通氛围,往往能事半功倍。要做学生的倾听者,了解他们思想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了解他们家庭的真实情况,并给予正确的分析和引导。
高校学生资助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如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等。要想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做到有效整合,突出重点。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显得尤为重要。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价值观扭曲,具体体现在: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不惜损人利己,在贫困资助申请过程中弄虚作假;缺乏长远目标和远大理想,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的得失。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虽然得到了资助,但仍然不思进取,贪得无厌。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具有针对性。人的理想有不同的层次,有崇高理想也有一般理想,有长远理想也有近期理想。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切合生活实际,关注他们的短期计划,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乃至国家理想中,鼓励他们以优异的成绩回馈社会。
2.加强实践教育。理想和信念的实现需要以实践为载体才能做到知行合一。高校可以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如社会调研、做图书管理员、敬老院志愿者等,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得到亲身的体验,以便更好地认识社会,从而制定合理的人生目标。
(二)加强感恩和诚信教育。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同时由于资助项目的增多和力度的加大,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这是“免费的午餐”,是“天上掉馅饼”,因此产生了依赖心理。高校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合理的权责意识,使受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意识到权利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在接受社会和学习帮助的同时,要心怀感恩。学校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如在传统节假日,对帮助过自己的人送祝福,或者让受助大学生参与感恩志愿活动等。此外,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努力学习,教师和辅导员应当引导大学生不虚度光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尽早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代大学生诚信危机却越来越严重,在受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诚信缺失现象突出。有的大学生为了获得资助,伪造贫困证明;有的大学生借了助学贷款后,没有按期归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十分必要。一是要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诚信联动机制。一个大学生伪造贫困证明,往往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多方行为,因此社会和家庭的诚信示范作用尤其重要,学校要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保持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便于掌握家庭经济来源的动态消息。二是学校要建立受助大学生诚信档案,从受助日起,要签订承诺书,并认真履行。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增加失信成本。
综上所述,高校资助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怀,从思想上、政治上、道德上进行沟通和引导,学校要严格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鉴定体系,分层次、分等级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资助和帮助,做到助人与育人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