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课程中学生创新思维与爱国情怀的培育

2022-02-06 17:30□汪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汪 珣

一、引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国高校不断探索创新改革模式,努力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体现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理念[1]。本研究正是在全面思政育人的背景下,尝试将学科资源、学术文化转化为思政育人资源,推动创新教育、爱国教育与专业培养相融合。课程改革以《英汉语言对比》为课程思政改革科目,该课程为湖北文理学院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专业方向必修课,课程从语言知识角度引导学生理解领悟语言差异与对比理念,使学生对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在英汉互译时能够充分注意到两种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语言学的角度增强学生对两种语言特性的理解,同时充分学习了解与语言相关的民族文化。

该课程内容专业性相对较强,若授课和课外实践中插入各个层次和领域的思想政治话题会显得杂乱无序不成系统。后经过研究小组讨论,将课程思政的话题缩小至于课程整体知识目标相关的文化相关话题上,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中文作为母语,又往往被以英语为专业的学生们忽略,只注重英文的积累和使用,忽略中文的学习,甚至出现在英译汉实践中汉语语句不通顺甚至有错别字的情况。提高学生对母语的认知,感受博大精深的中文的美感,从而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2]。综上,本教学研究项目的育人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对比学习,分析具体事例与名家名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认知;通过独立思考、分析对比、分享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思维方式、在欣赏与交流中提高学生爱国情怀。

二、思政育人教学措施

该课程总共会涉及6章教学内容,总学时为36课时,其中有16课时理论讲授,16课时课堂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为思想政治育人环节提供了设计空间。

教师根据每一章节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所涉及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一到两个育人话题,展开讨论,教师根据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讲解阐释,帮助学生分析话题中的育人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类比或者对比性思考,从而得出因人而异的感悟。课外实践内容也加入了育人内容,教师将本章节的育人话题以及关键词提供给学生,供学生课后思考,并通过网络等途径学习与知识点、关键词相关的权威纪录片、节目、专栏专访、演讲等文字、音频、视频内容,分小组分享并撰写学习报告。课内实践环节与思政育人的衔接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学生分组将自己学习的视频的截图与感悟在课堂上分享给全体同学和教师,并通过辩论等多种活动集思广益形成整个思政育人的成果体系。

以第三章——英汉书写系统对比与翻译为例,本章节主要教学内容在于介绍英语语言文字系统及其发展演变历史,通过进行大量实证分析,从两种语言书写方式方面进行对比,探讨与英汉互译相关的问题。本章节育人话题重点在于学习两种语言文字的演变历史,以史观今。学生结合自身在练字或者初学中文汉字的经历,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汉字的美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整体的育人目标。教师在讲授完既定知识点——中文和英文的历史演变后,插入开放性话题:你对文房四宝有多少了解?引导学生从他们比较熟悉见过用过的文房四宝开始进行创新性、发散性思考。本章节讲解结束后会给学生提供相应话题:哪一时期的中文和英文文字你最喜欢,为什么?让学生从书法看中国传统文化,学生课后找相关话题的纪录片、节目、专栏专访、演讲等文字、音频、视频内容,分小组一起学习并撰写学习报告。

为了激发学生对育人话题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完成每一次的任务,相关实践活动的表现将被纳入学生课程成绩。学生课内参与程度、对话题的讨论、回答问题的表现等将会被计入平时成绩,同时,对育人话题的课外实践将以作业成绩的形式计入平时成绩,已占比学生课程总成绩30%。课程期末考核方式为话题论文形式,同样要求学生写作内容涉及对本学期育人话题的思考并写出自己的创新点。最终学生的课程成绩不仅是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的体现,更是学生创新思维与爱国情怀培养的成果。

三、思政育人成果分析

从学期前对2016级英语系学生做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思政所涉及的相关话题了解较少,文化知识有欠缺,特别是接触传统文化的意识比较薄弱。比如,调查学生对是否学过或者尝试练习过书法或者传统中国画时,81%的学生选择了“没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课外只阅读过一两本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原著(多数学生提到自己阅读的往往是简写版本)。此外,教师在课程前期的育人话题的引导中也发现,学生普遍对国家对民族有热爱的情怀,但让学生举例子的时候,给出的实例比较有限而且多大同小异,分析也没有创意。从学期前的综合考察可以看出,这届学生对本课程的相关育人话题有了解,但是理解的不全面,没有自己的思考,相关概念只有印象,但是这些话题无法让学生产生联想、激起共鸣。从学生前期的行为和思想可以看出,国家、民族这样的概念对他们来说比较宏观,无法和自身行为联系在一起。

因此,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从以上问题着手,通过对话题的多维阐释,对实例的充分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爱国情操。比起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更爱听故事,通过分析经典故事的前因后果与影响,激发学生创新性思考并举一反三,同时受以中国汉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髓,让思维方式、爱国情怀的培育和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相辅相成的效果。此外,学生分小组认真观看相关视频、相互讨论,得出结论形成总结,这种形式比学生单独完成练习题,学生的进步成效更显著。学生讨论的深度进一步加深,语言表达流畅程度也有提高,总结与归纳的能力得到了训练,课外实践的学习也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并越发具有创新性。研究组的教师发现,经过加入育人培育的内容,学生在课堂展示环节能加入更多课程话题文化背景知识与自己的认识思考,更大方得体。比如,黄韦伟同学在讲到“中国自由体诗歌”时能感受到她对这部分内容很有兴趣并且有表达了她对“五四”运动期间自由体诗人的崇敬。同时,学生期末的课程论文质量比上一届高,论文内容更丰富,有自己的创新点,所涉及的论述除了对课程理论本身的调查研究,更有理论与自身实践结合的内容,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自身和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方案。

四、存在的问题及后续改进思路

由于《英汉语言对比》课程课时仅36时,授课时间仅半个学期,而此时学生处于大三上学期,学习任务最重,学习难度最强,专业四级考试迫在眉睫,部分学生正面对考验、出国的压力。目前在学生中间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持续性的学习模式,学生有兴趣有热情,但能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学习动力与行为的学生为数不多。其次,尽管目前网络发达,移动学习已经成为热潮,但学生在摄取学习资源的时候还很盲目,途径有限,资源类型比较单一。此外,襄阳地区目前只有一所高等学府,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还仅限于同寝室同年级同专业。将所学所得与自身成长结合转化为自身行动力,除了自己体会感悟这种方式,还需要和同龄人、同经历的人进行比较、向更优秀的学生学习。更高质量的标杆在其他地区,这也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阻力之一,地区视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结合这一学期的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思路:一是语言对比类课程可以与其他涉及文化类课程相结合,形成统一的、由浅入深的育人教学模式。如学年上学期的《英汉语言对比》课程结束以后,下学期的《英美文化概论》课程可针对性地涉及相关育人话题,学生思考的内容可以更难更深入。二是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需要常年的积累,教师应在每一次教学中积累相关的育人材料,如相关电影、电视、纪录片资源、相关演讲材料、权威文章、学生的优秀成果等。所有思想政治育人课程组成员将这些资源整理汇编成“育人教学资料库”并分门别类,供全校教师查阅使用。三是面对学生“走出去”相对较难的问题,建议学院和学校能将相关名师“请进来”。不仅要请来优秀的学科方面的名家,文化讲座同样应该受到重视,让更多学生了解喜爱中国艺术与文化,为弘扬传播中国文化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