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妍 杨松岭 孙 红 何 汀 杨依烨
高校思政课程来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实践,体现出历代中华人民的思想与实践结晶,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医药的文化凝结,同时也是思政课程开展的基础依托之一。从中医药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的开展来看,中医药文化是有效的载体,也是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融合的关键要素,推动专业课程思政化的深入发展。本质上,“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的主题重点是为育人工作服务,其目的在于促进育人能力与质量的提升[1]。“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的实施不仅要依托课内专业教学,同时也要融入到整个校企协同育人工作体系中,积极发挥出多元主体的作用,有效延伸育人的时间与空间。
“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作为专业课程思政化发展的一种细分,同时也是当前中医药专业育人的思想引领和主题统筹,为学生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支持。“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的实施要有效依托教学开展的各个环节,将其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以及专业实习的各个环节与过程中,积极发挥出环节与过程的践行作用,以此来促进“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深度融合与贯彻。从“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对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作用来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能够为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思想价值引领。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要能够立足于国家发展与行业发展的需求,将其置于新时代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这就需要整个工作体系具有明确的思想价值引领。“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的融合,能够从专业文化角度对思政内容进行应用与诠释,为教师、学生等主体的育人参与提供正确思想价值取向的引导,确保育人工作的适应性与思想性[2]。
(二)“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作为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构成,能够为育人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提供融合内容的支持。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不仅要立足于专业的理论与实践,同时也要符合当前时代育人的发展趋势,强化对学生思政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青春理想。“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的融合探索本身就是对传统校企协同育人的补充,打造具有文化属性和思政属性的协同育人工作体系,为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优化内容提供支持。
(一)协同育人目标理念缺乏统一性。“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下,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要能够具有统一目标理念的支持,确保各个环节工作的适应性。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多数高校中医药类专业在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存在学校育人主体和企业育人主体理念不一致的问题,进一步导致了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弱化。一方面,中医药类的专业育人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养,而相应企业则是从岗位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岗位工作创新能力,虽然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但是企业育人与学校育人的衔接不足、体系化不明显,进一步影响到整个育人工作的协同开展;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下,多数高校在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缺乏思政目标和文化素养目标的统筹,导致思政育人和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孤立化等问题。
(二)协同育人工作路径缺乏多元性。“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下,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也需要有多元工作路径的支持与保障,这不仅是育人空间拓展的要求,同时也是育人效果得以保障的基础。当代大学生群体主要成长于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体现出兴趣爱好多元、求新求异的特点,单一的育人工作路径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群体的参与积极性,影响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就需要各个高校能够在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搭建出多元育人的工作路径与体系。但是,实地调研发现,多数高校在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存在工作路径单一性的现象,过度集中在课堂教学和岗位教学两个环节中,缺乏对育人工作的延伸以及育人方式的多元探索。如,课堂教学育人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述,缺乏新型教学方式的引入,影响到课堂育人的氛围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企业育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过度侧重岗位工作内容,缺乏对行业新型内容的引入以及信息化育人路径的探索,进一步影响到企业育人的具体效果[3]。
(三)协同育人内容缺乏系统性。“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下,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也要能够打通各项育人内容的关联,确保育人内容的系统性与协调性,进一步保障育人效果的发挥。同时,在推动内容体系系统化发展的过程中,也要能够将思政内容和中医药文化融入到整个内容体系中,形成内容通联、育人过程通联的育人工作体系。但调查发现,当前多数高校中医药类专业在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孤立等问题,既体现在“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的内容统筹作用不足方面,同时也体现在校企双主体育人开展的独立性方面。如企业育人开展的过程中难以确保与课堂教学育人内容之间的对应性,造成部分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只能“边学边实践”,导致企业育人效果的弱化等问题;部分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也缺乏根据学生实践的情况进行重点的讲解与引导,进一步导致了校企育人的分裂化问题[4]。
(一)立足融合视域,促进目标理念更新。“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下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理念是整个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关系到为什么育人这一核心问题的解答。“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本身呈现于育人工作开展的融合性,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的融合等方面。因此,各个高校中医药类专业要能够立足融合视域,对育人工作的目标与理念进行更新,确保两大育人主体在协调育人过程中目标理念的一致性。一方面,要能够从育人工作和学生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明确专业知识育人、实践育人以及思政文化育人的理念,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目标,开展各个环节的育人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要能够在整体目标确定之后,从融合教学开展的各个环节出发,确定各个环节的育人目标与理念,为各个环节育人教学的开展提供有效的目标理念引导[5]。
(二)结合思政与文化育人,丰富协同路径与方式。以“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为统筹的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开展,要能够对育人的路径与方式方法进行丰富,这也是对“如何育人”这一问题的回答与探索。在“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体系下,思政育人和文化育人是关键的构成,同时也是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助力。因此,各个高校中医药文化专业在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能够结合思政与文化育人工作的特性,以及信息化教学发展的趋势,搭建出多元育人路径与体系。
1.推动思政元素和中医药文化元素与传统育人内容结合,实时引入新兴教学方式。在专业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在对课程核心知识内容进行讲述的基础上,采用团队合作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方式等,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对思政内容和中医药文化内容进行探索与展示,这既可以营造出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2.结合“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下校企育人工作开展的具体实践,进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在企业育人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将企业管理的理念引入到育人过程中,将思政内容和中医药文化内容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对思政内容与中医药文化的感知能力,进一步促进育人效果的提升。
(三)强化“多师”互动,保障育人内容协调。“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下,要能够加强校内教师与企业岗位教师之间的联系,既要确保思政内容与中医药文化内容在两大育人体系中的融合与应用,同时也要确保育人内容的协调与对应,形成课堂教学与企业岗位教学的互动与相互补充作用。如,建设统一对应的育人内容体系,针对课堂育人中的相关教学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具体岗位工作的实践,并结合学生在岗位实践中的不足,进行重点的补充,确保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性[6]。
“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下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要能够明确育人工作开展的目标与理念,同时也要对育人的工作路径、育人的工作内容进行调整,进一步保证整个育人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这就需要企业与学校两大育人主体,以“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为核心,强化育人主体的联系与交流,促进育人工作开展的协调性与互动性,形成“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主题下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融合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