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伟
在疫情常态防控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发展是公共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思考和研究石家庄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路径,通过分析总结相关经验,以推动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文化强国战略提供有力的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疫情常态防控。公共图书馆按照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实行入馆读者预约限流错峰,科学管理入馆人次,进馆要求扫码测温、规范佩戴口罩、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等防控措施。跟疫情前相比,图书馆进馆人次下降,线下阅读推广活动减少,图书馆面临新的挑战,新形势、新发展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转型升级成为必然。
(二)数字阅读形式多样。疫情发生以来,公共图书馆丰富了线上文化产品供给,利用数字资源,创新服务形式,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数字阅读资源,数字图书馆的创新形式以辐射涵盖面广、资源融合度高、操作利用便捷化等优势,成为读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线上服务持续更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公共图书馆线上服务参与人次明显增加,有计划地向读者推送数字阅读资源、线上品牌活动、阅读推广系列活动等,引导读者充分利用线上图书馆,随时随地尽享知识盛宴。
(一)技术能力不足。新冠疫情发生后,以即时性、互动性、开放性、移动性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应用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公共图书馆宣传。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微博、抖音、B站、视频号等新媒介成为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和宣传推广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馆员的新技术操作能力要求逐渐凸显,图书馆馆员需要掌握包括短视频录制、剪辑、编辑等能力。基层公共图书馆因人员编制紧张、老龄化等原因,掌握新技术的专业人才欠缺,导致新媒体应用开发停滞不前。
(二)优质资源挖掘不充分。数智时代来临,数字化、智能化图书馆是适应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随着新媒体技术形态的应用,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传播成本更低、传播方式更便捷、信息传播内容更丰富的图书馆传播新形态。而缺乏创新性和原创性是公共图书馆新媒体平台发布内容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各图书馆基本都依靠资源商提供的数据库资源做推广,经常出现同一资源商提供的资源被多个图书馆同时推送的现象,对数字资源二次加工和本馆优质资源的深挖能力不足,原创和具有特色的内容相对较少。
(三)活动宣传力度不够。公共图书馆宣传推广是读者了解图书馆活动的直接方式,当前,多数图书馆宣传渠道单一,以馆内宣传展牌、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为主要宣传媒介,活动宣传受众面小,缺乏系统性规划和覆盖面拓展,导致活动参与度不高。
石家庄市图书馆在统筹考虑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形式和新方法,改变传统服务方式、扩展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保证百姓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做到精准防控,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1.场馆防控。根据疫情发展形势石家庄市图书馆调整开放区域、开放时间,合理设置接待上限,实现了对入馆读者数量的总量控制和动态调控。新老两馆启用定时广播系统,同时加大工作人员巡查力度,温馨提示读者间隔落座,不扎堆、不聚集,正确佩戴口罩,降低馆内疫情传播风险;图书定点归还,集中消毒后上架流通,闭馆后紫外线灯定时消杀,在各阅览室设置小型图书消毒机供读者使用,阻断疫情传播途径;为读者免费提供消毒凝胶、洗手液等,保持开窗通风,保证对借阅设备、重点区域等保洁消杀频次。
2.员工防控。按照疫情防控部署和要求,严格进行馆员出入检测管理,持续监测馆员身体健康,及时进行统计排查,定期发放防疫防护物资,进行疫苗接种登记和定期核酸检测,确保了场馆和人员安全。
3.公众防控。充分利用市图书馆公众号、网站、抖音、B站等全媒体矩阵,结合张贴宣传海报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馆员自发拍摄防疫知识小视频,在场馆LED大屏滚动播放,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全员携手共抗疫情。
(二)线上创新打造云端阅读。
1.数字图书馆。疫情发生以来,石家庄市图书馆与超星、畅想之星、泛在微讲堂、知识视界、中华连环画、乐儿数字资源等资源平台合作,数字图书馆资源可用量达到300TB。利用海量数字资源,制作数字资源便利贴,丰富线上文化产品供给;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打造可看、可读、可听、可互动的“指尖图书馆”。
2.线上推广活动。为减少人员聚集,石家庄市图书馆搜集、整理、自制了大量视频和展览资源供读者观看利用,拓展合作资源,开创了线上线下联合办展览、办讲座模式,让丰富的图书馆资源跃上“云端”,吸引广大者广泛参与、自主传播,培养读者云阅读新习惯。围绕节日、纪念日等重要节点,拟定主题,组织举办线下主题阅读展览,同步制作“云展厅”,推出“看珍贵展品,讲红色故事”专栏,以文字、图片、声音联合呈现的方式,使展品及其背后故事以更为丰富的形式入眼、入耳、入心。线下举办活动受限,“石图讲堂”迁至线上,整合视频讲座,发布精品讲座,持续推送优质资源方便读者随时随地尽享知识盛宴。系统梳理、立体展现馆藏资源,在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同步增设20多个专栏,有计划地向读者推送数字阅读资源。《焕新!》《医目了然》等一大批馆员原创荐书小视频新鲜出炉,秀到馆新书、秀馆藏资源、秀馆员工作、秀服务日常,引导读者充分利用线上图书馆,爱上云端图书馆。利用打卡、抽取盲盒等多种新颖的形式,实现休闲、阅读两不误。推出了“宅家读书吧”全民阅读短视频大赛、“美诗团团转,诗友来闯关”等线上活动,不间断为读者提供各项服务活动、推荐好书。
3.听书资源。鉴于公众接触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时间长,视觉疲劳成为常态,为了方便大众阅读,石家庄市图书馆倾力打造可以“听”的图书馆,推出了石图读吧、“故事人”志愿服务、扫码听书、石图有声等服务品牌,为读者推送优质的听书资源,满足读者多样性、个性化的阅读选择,让黑白文字活灵活现地跳跃耳边。充分利用正定新区新馆建筑特色,在外部廊道休憩空间,持续推出一月一更新的图书推荐海报,读者手机扫码可免费获取和分享听书资源,实现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知识。
(三)多场景服务模式拓展。为打破图书馆资源使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石家庄市图书馆探索设立地铁图书馆、打造24小时网借平台、启动“刊动乡间”助力基层阅读推广活动、开展一年一度“快借阅”活动、丰富线上资源推送供给,使读者可以多场景、多渠道获取所需资源,为读者提供公益、便捷、多元化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真正实现阅读无障碍,开启图书借阅服务新模式。
(四)整合地方资源库建设。为全面梳理和推送地方文献数字资源,石家庄市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了“这就是石家庄”“文保档案”“多彩非遗”“石图食图”等栏目,进行了边宣传展示边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创新探索。
(五)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与北京朝阳区图书馆、天津市河北区图书馆联合策划实施“京津冀联盟联动”项目,为三地民众共享文化资源提供便利,促进京津冀区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一体化发展;与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社开展“数字化”工程合作,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补充完善了馆藏资源;与民革石家庄市委合作开设民革专家课堂,为读者朋友们献上知识的盛宴;联手“人民学习”智慧教室搭建新学习平台,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最前沿的课程资源及全景沉浸式直播互动学习体验。加强以石家庄市图书馆为总馆,县市区图书馆为分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借还、讲座、展览、读者活动等多方面的共融互通,资源共建共享。
(一)强化馆员团队技术赋能。技术创新是公共图书馆开展新媒体服务工作的内驱力。组成技术团队,有计划地开展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加强馆员团队的短视频录制、剪辑等能力,提高新媒体发布内容的制作水平,借助新媒体平台可视化、冲击力强、传播范围广的优势,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来展现图书馆形象和日常服务工作,提高读者的参与度,激发公共图书馆的创新活力。
(二)挖掘优质图书馆资源。公共图书馆应把优质图书馆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运用5G、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紧跟潮流发展,完善数字图书馆、大数据服务平台、资源平台等一体化建设,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古籍数据库等,深挖特色资源,系统梳理、立体展现出具有本地鲜明的文化特色的数字阅读资源,可推介展示讲座、展览、藏书故事、各项活动以及体现地域文化的相关内容。以读者需求为中心,了解不同读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推送信息,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
(三)联合开展宣传推广。公共图书馆应扩大读者活动的宣传范围,采用多样化宣传方式,打破传统孤岛式宣传模式,打造全媒体矩阵式宣传体系,做到信息与渠道融合,探索多部门、跨区域联合推广,与新媒体、新平台等合作,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传播影响力,提升公共图书馆社会美誉度。在保持公共图书馆传统优势下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互动性的话题活动,拉近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
(四)阅读活动线上升级。为提升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图书馆应利用“互联网+”优势,开展新形态阅读活动,完善图书馆线上读者服务,满足读者对新时期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