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琰
当下我国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培养能力还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现阶段重要任务是,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巩固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通过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加强职业技能提升,实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面向服务生产的技能应用人才。2019年3月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大规模扩招100万人,2020年,高职扩招人数达到200万人,进一步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步伐。扩招生的生源多是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在职职工等,提升他们的学历层次和技术技能水平对于缓解人才供给侧矛盾,实现国家人才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分是用于衡量学习者学习成果所含学习内容量、学习时间量的基准计量单位。学分认定与转换是指学习者获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之外的各种能够体现资历、资格和能力的成果后,经过认定的程序,可以转换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相关课程或者学分。我国的学分认定目前很多都集中在创新创业课程、线下课程、技能竞赛等领域。
扩招生的年龄结构、教育背景、社会角色、学习期望和需求、学习方式与传统高职学生有着很大的区别,学制和学籍管理具有时效性,学业受时间限制。扩招生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于他们之前已经有过丰富的工作经验,有的已经是行业专家,需要学校为其提供各类学习的通道,承认之前工作经历并通过学分认定和转换的模式,将过往经历转换为学分,实现国家人才提升的目的,完成高职扩招的目标,确立终身教育的模式,满足扩招学生学习的需要。
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扩招生已有工作经历、相关培训经历、技术技能达到一定水平并在相关领域获得一定级别的奖项或荣誉称号的,经学校认定后可折算成相应学分或申请免修相应课程。
(一)有利于推动国家人才战略发展计划。据统计,我国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主力军。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一批有理论知识、有创新意识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高职院校主动融入区域建设、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契机。高职扩招计划,推动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进一步完善了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为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保障。扩招生的学分认定和转换一经实现,扩招生过往的经历可以认定为学分,可以激发扩招生自主学习,增强顺利毕业的信心,入学后的学习成果也可以得到认定,体会到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学习模式的优越性,更能激发其完成学业的决心。高职院校扩招学生学分认定和转换模式的建立,激励更多的社会人员报名到高职扩招计划中来,有利于实现国家人才战略。
(二)有利于满足扩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高职扩招学生在入学前因为工作经历、受教育水平、社会角色差异化明显,所以对入学后的学习需求也不同,扩招生可根据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允许的范围内,个性化定制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学分认定和转换将所学的面授或者线上学习获取学分,工作中的学习成果也可以经过认定,转化为学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完成学业。
(三)有利于实现终身学习的教育目的。高职扩招扩大成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尽可能随时随地满足成人的学习需要,摒弃了传统的一次性教育模式,确立真正的终身继续教育模式,而学分的认定与转换,更有效地促进了扩招生学习的动力,最终实现学习者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是教育发展的自然逻辑,符合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四)有利于国家学分银行的建设。《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国家“学分银行”的建设,完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的制度,建立在校生和扩招学生的个人学习账号,存储、积累学习成果。高职院校要明确学分认定和转换的规则,出台学分认定与转换的制度,为国家“学分银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职扩招学生学分的认定与转换的标准建设是构建学分认定与转换制度的前提,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制约,高职院校要规范标准建设的基本内容,并要保证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实质等效性和总量控制性原则。
(一)基本内容。学分认定可以分为课程类学分和技能类学分。课程类指学生通过上线的慕课、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企业在线课程或校内网络课程学习等取得学习成果,课程类成果可以认定和转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相应课程学分。技能类是指学生技能竞赛、职业技能证书、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成果,技能学分也可以认定和转换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应课程的学分。
(二)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认证标准建设是学分认定与转换的基础,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前提。认定与转换的标准既要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满足社会需求,也要保护扩招学生的利益,真正服务于扩招学生;认定与转换的标准要具有可操作性,既要符合国家政策法规、高职院校改革的方向,也要满足高职院校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
2.实质等效性。要按照学习内容和学习成果所体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层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匹配程度,建设认定标准,转化为相应的学分。
3.总量控制性。高职院校应对扩招学生认定与转换的总学分有所限制,比如《广东省教育厅关于高等教育分认定和转换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就提议,认定和转换的全部学分不得超过相关专业毕业总学分的50%[1]。扩招学生可以适当采用更加开放的方案,但是对认定和转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总学分要有所限制,其他类型课程不能替换为专业核心课,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不能相互替换。
高职院校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明确学分的转化规则和具体办法,成立管理中心和专家咨询组,建立学习账户和学习档案,不断完善信息化服务平台,不断监督和完善,保证学分认定与转换的真实可靠。
(一)树立终身教育观念。百万扩招计划实施后,扩大了招生对象的范围,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职工同样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学校的学生不仅仅是普通的高中毕业生,生源的多样化和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学校的教师、教育工作者应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为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可能。
(二)完善学分认定与转换的制度建设。要出台一系列具体工作流程和管理办法,如《学分认定与课程置换管理办法》《在线课程学习学分认定与替换指导意见》和《非学历培训项目和课程评价标准》,明确曾经的工作经历与业绩、课程类学分、职业资格证书和奖励类学分的转化规则和具体办法,同时继续完善选课制度、学分存储制度、学分查询制度和学分注销制度,实现各类别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转换。
(三)管理组织的建构。成立学分认定与转换管理中心和专家组。管理中心负责受理扩招学生的注册、学习成果认证申请、学分转换申请和查询申请,负责学分的日常运行和服务管理工作;专家组负责制定学分认定与转换方针、政策、制度和标注的实施细则,调查、研究具体的认证标准和管理标准,监管和控制质量。
(四)建立扩招学生学习账户和终身学习档案。一是要确定学习账户的标准要素,记录扩招学生的基本信息、学校教育经历、培训经历和成果情况、技能等级证书的状况、学习成果经认证获取学分的情况等;二是要不断完善流程,向已建立学习账户的扩招学生发放终身学习证件,扩招学生可以凭借进入学分服务平台,查询有关信息,查询有关的奖励和证明、学习档案。
(五)建构学分认定与转换信息化服务平台。一是建立学分认定与转换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学分银行的用户管理、原始学习成果记录、认证过程记载、标准学分录入、学分转换和查询、证书及证明打印;二是要建立学分信息库,存储学习者的学分以及经认定后的学分,实现数据统计分析、批量采集、批量处理和批量导入学分的功能;三是要将学分认定与转换信息管理平台和教学管理系统融通,实现双平台信息的共享、融通和互惠。
(六)保证学分认定与转换的质量。一是保证学分认定与转换的真实可靠性,认定的学分必须遵守认定规定,与实际不符的,须重新认定,认定中出现违规问题的,视情节追究当事人责任;二是实施全面全员质量监管,严格认真执行认证标准;三是开展质量检查,重点检查认证标准的执行情况、服务的质量、扩招生的满意程度;四是明确管理岗位职责,分工明确,工作流程清晰,避免交叉重复。
高职院校要规范学分认定与转换的程序,按照学生申请、管理中心审核材料、学分认定与转换以及存档查询四个过程步骤。管理中心规定扩招学生申请的时间,学生持证明、证书原件、学分认定与转换申请表,向管理中心申请认定;管理中心根据学生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核,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办法,保证材料的真实有效性;按照相应的规定办理学分转换,审核通过后在信息化平台公布学分转换的结果,公布期间接受监督,如果有异议可提交专家组进行再次认定,对无异议的认定与转换结果,以书面通知的形式反馈给学生所在二级学院和学生本人,对不予认定的材料予以退还;最终将认定与转换的结果存入学生学习账户,方便学生查询。
扩招学生的学分认定与转换,对于促进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相互转换,缩短学习者教育和培训的时长,充分调动学习者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百万扩招的大背景下,需要高职院校不断完善相应的制度,构建学分认定与转换的模式,吸引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实现提升学历的梦想,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