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是一门针对本科阶段所有专业学生的通识类教育课程,由于其高度的思辨性、极强的理论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满足于对原理的一知半解,认为这些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相隔太远,从实用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学习意义不大,而事实恰恰与之相反,“马原”课程的精髓是一门教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对于现实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纠正学生对“马原”课的“偏见”,把“马原”课讲好、讲透,深入推进立足文本的“马原”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立足文本是深刻领悟原理,提高课程实效的关键所在。“马原”课程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在当下线上线下各种智慧教学手段兴起的时代,为了提升课堂抬头率,部分教师的注意力更多转移到了如何丰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方面,而将教材中原理的内容越来越弱化、简单化,这种靠讲故事来提升课堂趣味性的方法不仅很难提升教学实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马原”课程的理论性和严肃性。与其说“马原”课程是一门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不如说它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工具书,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完整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1]确切地说,学好这门课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才是这门课的精髓所在,因此“马原”课程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使命,立足文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推进本门课程改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立足文本是“马原”课程本身属性的内在要求。“马原”教材编写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理论性极强,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是理论晦涩难懂,教师在教学中也感到棘手难以讲透。还有一部分学生得益于高中政治知识的积累,自认为掌握了原理的主要内容,实则一知半解,没有真正理解原理的内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带领学生领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旨趣,还原这些理论产生的来龙去脉,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答案是唯有回归文本,“只有在原原本本地阅读研究原著的过程中,才能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逻辑和深刻内涵,真正感受马克思主义跨越时空的思想魅力。”[2]回归文本的解读就是将自己置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年代、背景,探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考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哲学家们用不同的方法认识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旦他们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开始思考,领悟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种技能将很快发生迁移,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如此,不仅完成了知识的传授,而且真正实现了培养人的目标。
(一)“文本”择取所遵循的原则。
1.紧扣教材是“文本”择取的首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4]离开原著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回归文本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从诸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筛选出所需要的文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还包括了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发展马恩理论,指导本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创作的一系列经典文本。在诸多经典著作中进行选择的首要依据就是要服务于课程教学的目标,不能离开教材谈经典,回归文本是为了更好地阐释原理的出处和内涵,因此必须首先搞清楚教材和文本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回归文本而脱离了教材,也不能就教材按部就班施教而不深入挖掘文本。因此依据教材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来选取适合的经典文本成为了实现两者有机结合重要“契合点”,既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又很好地兼顾了它们之间的主次从属关系。
2.“经典”“精炼”是文本择取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很多经典著作篇幅较长、文字抽象,囿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对很长的文本进行通篇学习,只能选取一些短小精炼的文本或者选取一些经典的片段在课上进行详细解读。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国家一级学科,在选取文本中还应兼顾到教学对象的特点——非专业学生、理论基础薄弱,要把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区分开来,本科阶段的原理“概论”教学是一门公共基础通识课,也可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入门课程,因此,文本的选取理应做到短小精悍,有利于增进学生探索文本的兴趣。例如,《共产党宣言》言简意赅阐明了共产党人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科学预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蕴含了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起点,关于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如何权衡个人意愿和服务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当代青年发展具有深刻启迪作用。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
1.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前借助于各种线上教学工具,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导读,帮助学生理解写作背景、过程、历史意义等重要信息,以期在课前预习中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文本建立起初步的、比较正确的认识。在课上配合阐释基本原理的需要,穿插进文本的解读,还可以采取任务式研讨的方式来推动学生的参与,将原著分解成若干片段,各个小组完成其中一段的重点学习并在课堂上加以阐释,将本小组的见解分享给全班同学,最后通过同伴点评和教师点评来获取最终的结论,这种启发式的教学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课内实践。课内实践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作为主体独立完成经典著作文本解读的积极尝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内实践就是以教材中的某一基本原理为研究对象,仿照课堂中教师解析原理的思路和方法,独立完成文本的探寻、分析,以及对于解决当下问题的现实意义,并且以PPT或其它学生喜爱的方式为最终成果的形式在课内进行演讲展示,教师要对整个准备过程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指导,以确保研究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课内实践环节将进一步考验学生的分工协调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原理、阅读原著、解决问题的自信。
3.课外延伸。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马原”课原著阅读的课外延伸,实质上是促使学生主动建立起回归文本的学习习惯。“马原”课改革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独特优势,通过开设班级公众号等开展“阅读接力”活动,借助网络监督的力量增进课外延伸阅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线下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原著研读活动,在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促进思考,并且学以致用,发挥“马原”课程应有的理论“工具”作用,学会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高层次的育人目标。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促进青年成长成才。随着社会发展进步,青年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高效便捷的信息技术发展使青年思维更加敏捷,求新意识也显著增强,他们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防御意识淡薄,信息更迭交替的加速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那就是极易在众多的价值引导中迷失方向。可以说,西方国家拉拢腐蚀中国青年的意识形态斗争一刻也未停止过。立足文本的“马原”课教学改革是引导青年健康成长,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需要,能够促进当代青年学生透过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理解理论的深刻内涵,探寻青年马克思恩格斯成长的历史轨迹,以此为动力和榜样,配合课堂上的文本探究和课外延伸的原著研读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运用原理建立起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科学模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青年成长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理论素养和教学质量。要成为一名好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做一名有“温度”的老师,而且要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做一名有“深度”的教师。“马原”课由课程属性本身决定的抽象性、思辨性增加了授课难度,立足文本的教学改革对授课教师理论解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根据教材体系精心选择文本,而且要在讲课中对文本中的抽象原理进行加工使之具体化,让晦涩难懂的高深原理变得贴近现实、通俗易懂,这必然离不开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反复研读和深刻领悟,授课教师在备课中反复打磨教案阅读文本,思考原理与现实的紧密衔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个人的理论素养将得到大幅提升。理论素养的提高将促进科研能力的发展,进而形成教学支撑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回归教学本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5]。因此这门课程不仅仅教授的是具体的知识,而且要实现更高层次的突破,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创立了唯物史观,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回归。正如本门课程教学目标所明确要求的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的关键在于灵活运用,要深入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现状,发挥原理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难题,“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他们思想深处的契合点,拔动他们心灵的琴弦,与他们的精神世界共鸣、共感、共振”[6],这样才能够提高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学说的深刻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