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人士 特殊对待

2022-02-06 14:55蒋青林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阮咸刘伶华佗

蒋青林

一些与众不同、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之人,常被冠以某些名号:奇才、怪才、天才,等等。一般来说,他们具有较为明显的特点:在某些方面确实有才,甚至是才华卓异;性格似乎不太合群,有时会我行我素。面对这些特殊人才,其实非常考验组织的管理艺术。

在比较特别的朝代如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礼教败坏,比较集中地出现了一批特殊人才,他们以某些特异的方式表达了自身立场。魏晋时期,一些才异之士夹杂着难以明说的复杂情绪,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迥异于常人的生活方式。当时非常流行的特异行为有两种:一是吃药,二是喝酒。吃药主要是“五石散”,吃后会全身发热。喝酒就五花八门了,关于酒的旧事可以多说几句。谈起酒,就不得不提“竹林七贤”中的“酒仙”刘伶。在中国北方,至今仍有“刘伶醉”的酒类品牌,足以想象刘伶的名气是何等之大。刘伶嗜酒如命,差不多是天天泡在酒坛里。酒醉之后,自然会有各种怪诞行为。刘伶有一次喝醉后,将自己脱得一丝不挂,在屋里发呆。有人见后就笑话他,刘伶不仅没觉得难为情,反而呵呵一笑说:“我以天地为房,以房为裤,你为啥进到我裤子里来了?”刘伶无疑是一位高人,常人难以理解其思想境界。

关于刘伶与酒的故事还有很多,再来看一例。酒喝多了自然伤身体,刘伶也不例外,终于喝出问题来了。他感到口渴,不是想到去喝水,而是叫妻子上酒。妻子生气了,将酒洒掉,还将杯子砸得稀巴烂,边哭边闹,要求刘伶将酒戒掉。刘伶拗不过妻子,答应戒酒。同时提出一个要求,说自己想戒酒,但自控力不行,得向鬼神祷告,发誓戒酒。妻子一听喜出望外,对刘伶的态度顿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刘伶接着说:赶快去拿酒肉啊,我好去祷告。妻子高高兴兴去准备,并恭恭敬敬摆好。刘伶示意妻子走开,他好安心祈祷,妻子顺从地离开了。刘伶跪下来,嘴里念念有词:“天生我刘伶,酒是我的命。一次喝一斛,五斗消酒病。妇人之言语,千万不能听。”念完之后,刘伶叹了口气,说酒肉终于到手了。于是开始喝酒吃肉,不一会儿,又醉倒在地。

竹林七贤中多好酒之人,那时的文人不喝点酒估计也写不出像样的文章。阮咸也好酒,虽然酒名不及刘伶。有一次阮咸同族人聚会,估计用小杯喝感觉不过瘾,于是直接用大盆来喝。喝着喝着,一群猪路过,见到旁边有吃喝,于是也凑到大盆里喝起来。阮咸他们也不见外,人和猪热热闹闹一起喝酒。

七贤之中另一位姓阮的,即阮籍,也嗜酒如命。阮籍隔壁家有一妇女,长得很漂亮,在一家店里卖酒。阮籍与王戎常常相约到那妇女店里去喝酒,醉了之后,阮籍就躺在妇女身边呼呼大睡。那妇女的丈夫就感觉很不爽了,但又不便发作:他们毕竟是顾客,也就是上帝嘛,不能随便得罪。那男人左思右想,想出一个比较折中的办法,就是天天暗中盯梢。看来看去,发现阮籍始终没有对自己老婆做出什么过分的亲昵动作,于是作罢。

阮籍天天喝酒,倘遇紧急之事,该怎么办呢?高人自有过人之处,不可以常人之心去忖度。魏朝惧怕司马昭,用各种方法去笼络他。朝廷封其为晋公,司马昭则照例要推脱一番。推来推去,事情僵持住了。文武百官想好了,准备去司马昭府中劝导。该怎么说服司马大人呢?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没底。遇到急难之事,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那个醉醺醺的阮籍。于是由司空郑冲拍板,派信使骑快马赶到阮籍家,求其迅速写一篇劝进文章。信使找来找去,终于在袁准家找到了阮籍,可他前一晚又喝高了,正在床上昏睡呢。没办法,只有强行唤醒他,扶正身子,让他动笔。阮籍也不打草稿,直接就在木札上挥毫,一会儿就写好了,一字未改就交给来使。天赋就是天赋,才情就是才情,时人对阮籍钦佩不已。

喝酒应当是魏晋时期高人们用于自保的方法,尤其是需要表态的时候。魏国后期,臣强君弱,司马氏掌控着实权,密切关注着各方的一举一动。司马懿想与阮籍结亲,意在拉拢一批名士。阮籍听闻后,就天天杯不离口,竟然一连醉了两个月。司马懿找不到开口的机会,只好作罢。其实,无论是阮籍、阮咸还是刘伶,喝酒或是吃药只是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处世态度罢了。可能只有那些醉酒者,实质上反而是魏晋时期主流价值秩序的清醒维护者。

对比一下嵇康,就知道阮籍的过人之处了。嵇康喜欢打铁,该项活动也可以转移注意力,但人还是比较清醒,就不太容易掩盖内心的真实想法。锺会是嵇康的粉丝,一天他邀请几位有头有脸的人士去拜访嵇康。嵇康在大树下打铁,正是起劲的时候,还有一位贤人向秀在吭哧吭哧地帮忙拉风箱。嵇康一槌接一槌地敲打,好像根本没有注意到旁边还站着一群达人显贵。过了很久,锺会知道闭门羹吃定了,于是准备转身离去。嵇康不在醉酒状态,憋不住问了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锺会悻悻地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中很明显看出,梁子肯定是结下了。后来,嵇康果然被杀。嵇康死后,名曲《广陵散》就与其一同远去了。

文学、音乐等方面人才的损失不太好量化,只能以“巨大”“极大”“较大”等词语来形容。而技术人才的损失,则能看到实实在在的负面影响。以三国时期的华佗为例。华佗,就是“药神”的意思。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本来是个读书人,一门心思想弄个一官半职,也好耀祖扬宗,无奈时运不济,无处施展个人抱负。应是命运捉弄人,华佗没当上官,却在医学上名声大噪,成了远近闻名的医师。曹操的一位亲戚生病,专门来请华佗,由他负责治疗。病人患病很重,经过华佗治疗虽有好转,但难以治愈。时间一长,华佗心中郁闷,思乡之情渐长,于是找了个借口回家一趟。到家之后,他不想再回去,就说自己妻子有病,一再拖延。曹操多次去信询问,又让当地官员催促他上路。华佗厌烦了为一口饭食被人呼来唤去的生活,同时他也相当自负,自认医术高明,曹操不会把他怎么样。曹操可不这么想,他更倾向于“顺我者生,逆我者亡”。曹操被不懂事的书生惹毛了,直接派人去查验真相。曹操吩咐:如果华佗的妻子真的病了,那么就安慰一下,送点小豆什么的,让他晚点回来;假如华佗在撒谎,啥都不用说,抓起来,押到京城。事情并不复杂,一查就明,华佗被抓往许都,关进监狱。一经刑讯,华佗就一五一十全招了。曹操当然生气,下令将华佗处死。谋士荀彧也是读书人,见同道中人因为耍点小脾气,居然要丢性命,实在是于心不忍。于是,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虽然犯了错,但罪不至死,更何况华佗医术盖世,是难得的医学奇才,留他一条命,将来可以救人性命。曹操呵呵一笑说:先生过虑了,像华佗这种鼠辈天下有的是。曹操坚持要将华佗处死,以吐心中那股恶气。华佗听到消息后,知道自己玩大了。临死前,华佗还想着要将自己的医术流传下去,日后可以救更多的人。他叫来守牢人,递给他一卷书,嘱咐他好好保存。守牢人不想与这将死之人扯上关系,直接回绝了。华佗一不做二不休,向守牢人要来一把火,把书烧了。华佗死了,曹操心里舒坦了。但好景不长,曹操的头风病又犯了,痛得厉害。让其他医师来治疗,毫无效果。曹操心里有些后悔,嘴上却不肯服软,他对别人说:“华佗这个小人啊,真是个小人!他本来可以将我这个头风病完全治好的,他却故意留一手,不将我的病根去掉,好让我时不时要请他。”

更糟糕的事情还有后头。曹操最喜爱的小儿子曹冲生了病,到处寻请医生,但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日渐沉重。曹操惊讶地发现:天下之大,除了华佗,居然真的找不到第二个神医了。曹冲马上要死了,曹操终于悔悟了。他双眼布满泪水,长叹一声说:“真后悔啊,我不该杀了华佗!我儿子白白丢了性命,真是报应啊!”

对于特殊人才该怎么看待,时至今日,我们仍要深入思考和认真处理。有高山者必有深谷,有奇才者必有怪癖。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很多天赋禀异之人,常常伴随其他能力的贫乏。说得再通俗些,就是有些人在某些方面特别优秀,而在其他方面却显得非常弱智。大约老天也是公平的:一些地方给你很多,而在其他地方就要克扣一些回来。我们都知道世界上公认的最聪明的人——至少是之一吧——爱因斯坦,他的大脑肯定非常人可比,可他晚上到大街上转一圈,结果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只有给自己家里打电话。特殊人才大多有点脾气,在外人看来就是恃才傲物。从深层分析,有可能是某种病态,并不是刻意如此,特别是在病情发作时,他们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结果就表现成那样了。当然,也不能将所有的才能之士作如是观,因为更多的人才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好,既才华横溢,又举止得体。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特殊人才应该特殊对待:一方面,我们应该理解他们,优待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一方面,对于他们某些不足、缺点甚至是怪癖,要有同情心、包容心,并对他们进行及时提醒和必要帮助。如果管理者在方方面面都尽心尽力,是可以安抚好特殊人才的。

最后来看一则历史趣事。三国时期,名士王粲有个癖好:非常喜欢驴的叫声。王粲死了,曹丕同一些朋友去给他送行。千言万语无从说起,于是曹丕一行都学了一次驴叫,祝他一路走好。

猜你喜欢
阮咸刘伶华佗
阮咸之流变及启示
华佗学医
华佗治病
华佗学医
阮咸:他把名字留给了乐器
风流入弦,花月无缺
小华佗拜师
请酒不醉
刘伶·贤客
刘伶戒酒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22年1期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的其它文章
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