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奋明 王 东 赵 霞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市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适应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来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问题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应对策。为鄂尔多斯市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和类似民族地区院校的高等教育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利用对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展开整理与解析,能够得出:参与调查的大学生的消费理念不仅具有理性的特点,而且还具有盲目性的特点。
(一)积极性。
1.大学生消费观念和能力目前有很大的突破。根据调查结果得出:约有47.9%的大学生的生活消费限定在1,500~2,000元左右;约有30.04%限定在1,000~1,500元左右;约有17.59%>2,000元;其它的学生<1,000元。整体来看,由于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家庭支出而言,在我国现代子女教育结构组成中,其占比大大提升,促使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实力等大大提升。
2.很多大学生都具有预设消费计划的习惯。根据调研得出,超过50%的大学生能够在父母手中拿到当月的生活费,同时能够提前做好消费规划,以便于对其消费进行科学调整。约有11.45%的学生能够在当月的生活费用中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进行储蓄,所以,他们通常不会发生生活费不足或紧张等情况,不过,约有50%的学生的生活费通常是恰好用完,约有20.78%的大学生的当月生活费不但够用,而且还相当充足,就是这种消费习惯符合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要求。
3.“实惠耐用”仍然是当代大学生消费时最关心的问题。调查显示,在平常的消费行为中,大部分的学生非常看重产品的价格与品质,也就是所谓的“性价比”,由此来看,大部分学生的消费切入点是实惠。根据调查能够得出,约有36.04%的大学生渴望未来的消费能够更加节约。不过,对于以上消费行为和高档消费、一次性消费等有了明显的比较,全部被认定是理性行为,也就是消费行为相对适度,不过,这基本上满足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理念。
4.大多数学生可以控制自身的消费欲望。经调查显示,当学生希望购买某一产品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多余的零花钱,约有50%的学生会有自控能力,选择放弃;约有26.14%的学生会考虑通过兼职等手段进行储蓄,然后再考虑购入;仅有个别学生会通过朋友、家长等借钱来消费。由此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这和马克思消费主义遏制“纵欲”的规定是相吻合的。
(二)消极方面的反映。
1.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经调查显示,大学生不但需要伙食费,而且还需要娱乐、通讯、交通等方面的支出,其中,购物、交通、通讯等占比突破70%。
2.勤俭节约意识淡薄。经调查显示,在大学校园当中,有77.46%的大学生认为周围同学浪费粮食的现象很普遍;有72.8%的学生认为周围的同学存在浪费宿舍水电的问题;约56.82%的学生指出:身边的朋友具有频繁使用一次性碗筷的习惯。
3.盲目冲动、缺乏理性。经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购买衣服时,为了追求时尚、展现个性或相互攀比,对消费行为缺乏理性的思考,从而导致83.88%的学生没有考虑过衣服材质和对环境的影响。这种盲目冲动、缺乏理性的消费理念与行为与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要求是截然相反的。
4.生态意识较弱。另外,经调查显示,约82.71%的学生时而或不会留意个人消费行为会环境带来的影响,约有10.08%的学生会非常重视或经常关注这个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职业化。结合现今的情况进行分析,一切拥有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的教育人士数量有限,却能够灵活整合教学方案,所以,务必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确保其能够拥有相关的教育职能。
1.需要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体、深入地分析生态消费所具备的理论内容,然后利用调研、分析现代大学生的消费意识,思考具体的问题,然后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需要持续性地增强个人的专业素质,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念。
2.打造积极的职业形象。对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士来说,务必要形成良好的消费观念,同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大力落实生态观念,由此培养良好的生态消费习惯。唯有让思想政治教育人士真正地开展生态消费后的,学生才能够对其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理解与吸收,逐渐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影响下自觉树立生态消费意识,只有在这一意识的形成下实施生态消费,方可逐步养成相应的消费习惯。
3.打造崇高或良好的职业观念。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相关教育人士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职业素质,并形成较强的责任观念,能够积极开展无私奉献活动,真正地承担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真正做到身先示范、以德育人。
(二)教育客体自省化。其具体是指:现代接受教育的学生能够利用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等手段,由此能够形成且落实生态价值观,这属于一个不断反省的过程。当高校教师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熏陶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外部教育和学生的自省全面融合,唯有两者的合二为一,方可使其发自内心地给予认同与理解,然后积极落实及践行相应的价值观念。
1.对于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形成必须要增强自我认知能力。这属于学生实现自我自身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对教师传递的生态观念进行一个初步认识,然后结合生态消费的特点,分析其行为哪些具有生态性,哪些具有非生态性。
2.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形成与自我评价相融合。在形成自我认知能力之后,学生能够对个人的生态消费活动、非生态消费活动进行对比,在此期间,它们的不同结果都对应不同的评判标准。所以,生态消费理念能够逐渐被学生认可与理解。
3.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形成中的自我调控。当前两个步骤形成之后,因为学生逐渐认同、接受“生态消费理念”,对此在未来的消费行为活动,他们能够非常关注个人行为是否具有生态化特点,由此能够达到自我调控等目的。
(三)教育内容丰富性。从理论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具有综合性特征,其与生态学、环境学、金融学、伦理学等密切相关。所以,当高校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消费观渗透期间,务必要确保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由此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且真正地感受到教师所传达的一些价值理念。
1.加强不同学科的全面融合,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在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导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主导内容,还要普及与其相关的其它重要知识。可利用对经济现象中生产、分配、转换、消费等过程的学习,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消费对经济生活带来的各种影响;利用对经济发展机制的了解,确保学生逐步认识到“粗放型经济模式”的影响下,大众的生活、生产等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并且,一定要对学生介绍与伦理学、环境学等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由此确保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认识等生态消费观念。
2.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促使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广泛培养。其教育内容相对丰富,不同层面对应的侧重点不一样,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完全不一样。对于消费法律制度的渗透来说,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型材,同时,对于消费权而言,其在出现侵犯的情况下,需要按照维权要求开展相关活动;在加强理财知识渗透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对理财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确保能够逐步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对于生态环境知识的概述而言,其目的是希望学生逐步分析现今的生态环境,以便于逐步形成环境观念和责任观念。由此,在以上能力得以形成的情况下,能够促使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随机出现。
(四)教育方法灵活化。
1.引导与灌输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教育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通过“指导和灌输相统一”等教学手段加强德育目标的培养。在此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向学生介绍与生态消费有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且掌握“生态或非生态”消费的相关特定,对此,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应用生态消费价值观念,促使最终的德育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2.他律和自律全面融合的教学手段。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必须要把“应该”和“不应该”的一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渗透,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等方式,结合一些真实案例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对“他律”等理论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减弱其抗拒性,促使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然后将其与日常实践活动全面融合。
3.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手段。实践是用来检验真理的一个重要准则。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期间,需要把生态消费、非生态消费等优缺点通过理论等手段进行灌输与指导,若学生仅有理论,但是缺乏实践,那么需要指导学生参与相关的调研活动,由此来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全面融合。利用实践活动的应用分析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理解情况,并思考非生态消费行为所存在的不良影响,以便于对其形成直观的认识,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促使高校大学生能够主动形成良好的生态消费观念,不但能够确保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能够更好地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所以,高校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渗透,并且需要严格遵循消费教育活动等相关原则,不断完善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此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消费观,为总结出“五化”教学路径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