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境遇

2022-02-06 14:49包鞠萌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全球化马克思共同体

□包鞠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基于新的国际形势,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情况,提出的国际治理新方案。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愈演愈烈,阻碍了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这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面临的现实境遇;中国历代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来指导中国的实践。新时代,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理方案,顺应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同时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思想所阐述的实现人的解放的目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资本主义诞生的时代,地理大发现打破了国家间的界限,工业革命、世界贸易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这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对世界历史的研究,并非从马克思开始。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之前,众多哲学家对世界历史已经有了相关的理论。但这些理论并不成熟,存在空想和假象的现象。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世界历史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批判了弗里德里西·施莱格尔强调的民族文化和人的特殊性、费尔巴哈的时间历史相对论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形成了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这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内涵。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总体历史发展规律与构成世界的各个部分发展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总体的发展规律和各部分的发展规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是作为构成世界的各个部分,即各个民族、国家、阶级的发展要符合世界整体的发展规律和方向;区别是不同民族、国家、阶级的发展演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可能超前于世界的整体发展,也可能落后于世界的整体发展。因此,在要把握总体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同时,不能忽视构成世界的各个部分的发展特征。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二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演变的动力源泉。由于生产的效率提高,资本家对原材料和目标市场的需求增多,促使资产阶级开始开拓海外市场,这增加了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使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世界逐渐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统一体,推动了历史转向世界历史;三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世界历史的过渡时期,世界历史的最终归宿是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源于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对弱国的剥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关键是要进行无产阶级世界性的革命。

(二)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思想。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向往,和对人自由发展的社会形态的憧憬。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可以追溯到他的《博士论文》,文中他肯定了人的自我意识,但这时马克思还没有将共同体这一概念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在《评“普鲁士人”的“普鲁士王国和社会改革”》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真正共同体的本质,“是生活本身,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道德、人的活动、人的享受、人的本质。”[1]批判了卢格所谓的国家共同体,指出国家共同体就是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建立起来的虚假的共同体。马克思将真正共同体定义为“革命无产者的共同体”。这说明真正的共同体代表了社会全体成员和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马克思认为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演变,国家和阶级必将走向灭亡。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体也将走向共产主义真正的共同体。同时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对共同体进行更科学的分析。从现实中人的真实需求出发,分析了市民社会与真正共同体的关系。指出真正的共同体结束了统治阶级、消灭了异化、消除了强制分工和私有制。是将人从资本主义国家中解放出来,摆脱被压迫、被奴役的现状。马克思指出真正的共同体真实地反映了社会每个成员,是人存在的真实社会。它消灭了资本主义国家中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异化,走出了虚假的共同体。由此可以看出,实现真正的共同体的过程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的过程。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发展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时代逻辑。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一代领导人,立足于本国实际,根据对现阶段的国际环境和发展趋势的考量,提出的应对国际治理新危机的中国方案。

1.21世纪,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世界历史不仅局限于纵向发展,更加趋向于横向扩展。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更具有共时性。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后发国家快速崛起,逐渐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满,将这些后发国家视为一种威胁。部分西方国家为维护自身的地位,产生了霸权稳定论、普世价值论以及民粹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阻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进程。面对国际治理出现的新的时代危机,每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国际背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时代。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世界全球化的发展机遇,不断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国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为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作了许多的贡献。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国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主动以开放的心态在合作中谋发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的国内背景。

综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立足于本国实际,基于新的国际形势下提出的国际治理的新方案。虽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目前还达不到马克思所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形式,但这是根据当今的现实情况做出的最优选择。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创新。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理论的实践性。中国历代共产党人一直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中国的实践中,来解决时代危机。新时代,面对逆全球化的国际治理危机,中国顺应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马克思真正共同体为指导思想,将理论和新时代的困境相结合,原创性的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理方案。

1.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反对欧洲中心论和民族主义,他强调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不同国家和各民族相互联系和共同作用的结果。世界历史进入全球化阶段,霸权主义和民族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阻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要解决这一时代课题,就必须改变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的格局,提高后发国家的国际地位、建立平等的国际话语权。基于这一当代诉求,中国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时代问题相结合,原创性的提出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旨在各民族平等、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各民族共同发展、普惠共赢。

2.人类命运共同体将马克思真正共同体为指导思想。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将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上升为社会成员的普遍利益。并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利己理论。即当今世界正经历全球化的大变革,国际交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霸权主义、战争危机、强权政治等问题,难以协调,全球治理面临新的危机。马克思主张建立共生共存、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基于这一理论,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面临的时代困境

全球化是矛盾的结合体,一方面全球化促进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增加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各国之间发展差距过大,财富分配不均衡等。这些问题促使了反全球化运动和逆全球化思潮的产生。

(一)反全球化运动阻碍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反全球化运动和逆全球化思潮虽然都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并与全球化背道而驰。但二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不能将二者相提并论。世界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全球化运动是在1999年,来自非政府组织的反全球化者,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贸组织部长会议期间组织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这次抗议活动的目的是反对贸易自由化政策;2001年,超过十万的示威者抗议八大工业国会议。综上可以看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反全球化运动也愈演愈烈。不难看出,反全球化者反对的不是全球化的本身,而是反对其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部分。新时代,反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粹主义者反对全球化降低了本国的利益。他们认为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的部分决策要服从世贸组织、世界银行等世界组织的决策,国家的部分政治活动也要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利益。这种做法损害了国家主权;二是生态保护主义者认为全球化的发展造成了生态危机。他们认为一些后发国家为了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通常都是以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带动国家经济增长。这种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提升综合国力的做法,引发了生态保护主义者的不满;三是全球化使贫富差距扩大。这种贫富差距不仅存在于国家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国家内部。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分配政策不健全,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矛盾加深,部分失业人群和贫民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加入到反全球化的阵营中。

(二)逆全球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减速带。随着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反全球化运动也逐渐演变成逆全球化现象,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的深入而愈演愈烈。上述提到反全球化的主体主要是民间的非政府组织,而逆全球化的主体是以国家为主的政府组织。这一现象集中表现在部分发达的国家中,其中“美欧”为主要阵营。

1.美国逆全球化的发展。美国逆全球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奥巴马时代,这是美国“逆全球化”的萌芽期。奥巴马在位期间,签订了TPP协议。这项协议的实质上是遏制劳动密集型国家和资源丰富型国家的发展,保护美国在经济危机后脆弱的产业结构。协议同时得到了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国的支持。第二个阶段是特朗普时期,“特朗普现象”与“美国优先”理念加快了美国“逆全球化”的发展。在特朗普执政期间,提出了众多保护美国利益的政策。特朗普现象的价值取向与美国主流价值相悖,主要包括“本土主义”、“反建制派”和“反智主义”。有学者认为“特朗普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保护主义和国家本位主义的回归。“特朗普是带着对‘全球化’的‘怨恨’和‘愤怒’,以反建制、反主流的角色上台的”[2]“美国优先”理念的实质是保护本国的利益、追求经济繁荣发展、减少本国在国际上的义务以及维护霸权主义。

2.欧洲逆全球化的发展愈演愈烈。2008年“次贷危机”后,欧盟一体化相继出现了欧债危机、英国脱欧等“逆全球化”现象。一方面,难民危机加深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欧盟一体化治理的失败,缺乏对欧洲国家民族特征和社会政治的考察。错误的难民措施,加剧了欧盟成员国国家间的社会矛盾,欧盟各国对中东、亚洲和非洲的难民持排斥态度;难民人数不断增加,分摊了欧盟国家有限的社会福利,影响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分歧加剧了逆全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2016年英国脱欧成为“逆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难民危机加剧了英国的社会问题,欧债危机使英国的经济迅速下滑。英国的保守主义势力极力支持英国退出欧盟。欧盟内部欧债危机、难民危机,使成员国之间矛盾不断,进一步推动了“逆全球化”的进程。

综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全球化运动和逆全球化思潮,阻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利于打造国际治理新秩序。因此,坚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牢牢把握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发展方向,有利于解决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面临的时代困境,也有利于解决国际治理的新问题。

四、结语

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危机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把崇高的理想逐渐变为现实的中国方案。理论只有付诸于实践才能发挥出它强大生命力,实践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才能避免盲目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由于马克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式,每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一同面对全球治理危机。

猜你喜欢
全球化马克思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马克思像
爱的共同体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新旧全球化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