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爱,李明伟
(江苏海洋大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5)
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日益增长的馆藏文献资源与有限的馆藏空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满足藏书快速增长的需要,各级各类图书馆纷纷扩建馆舍,以最大限度地缓解书库空间不足的矛盾。而事实证明,扩展馆舍绝非解决馆藏空间的良策,为了使馆藏文献更加有效运作和高效地满足读者的需求,馆藏文献处置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与重视。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正在制定处置文献信息的相关规定,而国内图书馆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对文献处置的相关概念、流程、处置成果、指南及政策研究不多。笔者从图书馆文献处置含义、内驱力及掣肘因素,提出推进文献资源处置工作的相关建议,以期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供实践指导作用。
文献信息处置概念是黄如花等[1]学者于2018年所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妥善保存馆藏文献信息,不得随意处置;确需处置的,应当遵守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有关处置文献信息的规定[2]。”该文中的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处置定义为:高校图书馆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工作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其所拥有的不符合馆藏方针或损坏严重的馆藏资源进行产权转让或者注销的行为[3],处置方式包括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等。文献资源处置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①业务操作层面的,即对馆藏文献资源中内容陈旧、利用率较低及文献载体损坏严重,不再适用于流通的文献进行剔除或剔旧;②资产管理层面的,即对剔除或剔旧的馆藏文献资源进行妥当的后续处理。图书馆文献处置是对馆藏资源的二次选择,是文献资源建设质量控制程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持续有效的文献资源处置不仅对高校馆藏文献建设还是对文献资源的利用都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目前,图书馆面临的馆藏激增、空间紧缺、内容老化和比例失衡,是图书馆急需开展文献处置的馆藏资源优化的内驱力[4]。
2020年11月26日,教育部高校图工委更新了《2019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2020年,共有1 361所高校图书馆(2019 年是1 101所)提交2019年基本业务统计数据,年总经费平均值为591.8万元(2018年是645万元),比2018年减少53.2万元[5]。排在前5位的高校图书馆是:中山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其中中山大学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超过8 000万元。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建设经费呈现出跨越式的增长,图书馆面临日益增长的文献数量和有限的馆藏空间之间的矛盾,造成严重的“书库危机”。
同时随着文献内容老化失效及失去现实意义和利用价值,图书馆低利用率的馆藏文献越聚越多,占用有限的馆藏空间,消耗图书馆管理费用,久而久之成为高校图书馆的沉重负担。
由于高校专业培养的变化,如增设或取消相关专业,导致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和藏书结构发生变化,就需要通过文献资源进行处置方式来调整文献的数量和比例。或者由于某些中标的图书公司处于功利性的销售行为,搭配了所需之外的文献,造成了馆藏资源内在失衡和与读者需求不匹配的现象。
虽然文献信息资源处置是每个图书馆迫在眉睫的问题,但是目前在文献资源推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障碍。
囿于高校图书馆浓厚的行政色彩,馆藏规模和数量,尤其是纸质图书馆的数量在高校各类评估活动中,不仅是评价图书馆的规模、水平、工作实绩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是反映某个高校实力的基础指标之一,因此馆藏纸本数量几乎成为评价高校图书馆的唯一指标[6]。同时,馆藏数量稳步增长,与图书馆经费预算和人员编制密切相关,也是图书馆年终考核业绩的重要标准。因此图书馆主管领导在进行文献信息资源的处置时都会瞻前顾后,不愿意减少馆藏数量。
“重藏轻用”的观念在图书馆界仍有相对大的影响,很多图书馆仍然把“小而全”或“大而全”的馆藏模式奉为文献资源建设的金科玉律,以读者为中心的馆藏文献建设方针尚未全面落实。因为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者”,从保存国家文化的角度应该应收尽收,最大限度地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同时用户对某些文献有版本研究的需求和限制,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处置决策会不同程度上受到图书馆用户的抵触,缺乏文献处置的积极性。
研究调研发现,文献处置工作没有明确的国家政策和依据,处置标准无法做到统一,人为性、随意性较大。如根据国有资产管理、购书经费管理等相关的要求,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均需要计入高校固定资产,处置注销时必须按照国有固定资产的要求编制处置清单,履行严格的处置审批程序。同时随着自动借还设备的投入使用,一定程度上造成馆藏文献的损坏、丢失,一定程度属于图书馆的自然损耗,如果针对容易损坏的纸质馆藏文献资源和电子文献资源及其他固定耐用资产相比,按照统一的国有资产处置办法和标准显然不合理。同时,对于馆藏内容陈旧,但是品相尚可的文献资源如何来认证、处置,特别是报纸、期刊更是缺乏行业标准和依据。
图书馆在学科服务过程中,对某重点学科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系统性和连续性。文献处置环节可能会对专业的文献链造成负面影响,文献处置稍有不当,会影响读者的信息满意度,可能会收到读者的抱怨或指责。另一方面,有些人文社科领域的读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对文献信息资源有版本的要求。工作人员对于同类但不同版本的信息资源的处置就会顾虑重重,畏首畏尾。同时,过多的馆藏文献的处置也是对本馆采访馆员工作的否定,使得相关馆员的心理感受不佳。
通过文献调研并结合问卷调查得出,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处置存在很多障碍和困难,有内因也有外因,有历史遗留也有现实存在的,为了更好地解决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处置工作及资源建设的有序开展,笔者建议如下。
4.1.1 文献剔除与文献处置。文献剔除和文献处置是最为相近的两个概念。通过文献调研发现,文献处置概念使用的不是太多,更多通用是文献剔除、文献剔旧或藏书剔除。文献处置和上述相关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有所区别。文献处置的概念范围更广,包括“剔除”(“剔旧”)及“处理”两层含义。
4.1.2 文献采访与文献处置。文献采访和文献处置是高校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两个核心环节,一个是馆藏入口,一个是馆藏出口。两项工作的水平直接决定着馆藏文献的结构、质量和特色,关系着用户的直接感受和满意度,直至关系着整个图书馆的工作效能,两者在标准之间具有很大的交集,对于每一个高校图书馆,只有在“纳新”和“吐故”两个环节都把好关,整个图书馆馆藏资源才能充满活力,成为一个生长的有机体[7]。
4.1.3 文献利用与文献处置。图书馆的功能是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依据文献信息向社会提供服务,因此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最核心的功能要素。但是图书馆的空间是有限的,而馆藏文献信息数量逐年增长,一些文献不可避免会出现折旧、破损以及内容的滞后,需要进行馆藏处置,以节省出人力财力和馆藏空间,进一步储存更具有保存价值的馆藏文献,有效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效率[8]。
由于不同高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不同,其图书馆的服务对象、馆藏状况和馆藏特色存在较大差异,对馆藏使用价值的衡量和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很难找到一个统一、合理的处置标准。高校文献资源处置标准首先要考虑本次文献处置的主要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完成对全部馆藏文献的综合全面分析,同时还要考虑开放获取资源和区域共建共享资源里是否有需要处置的文献,最后制定最恰当的文献处置标准。
4.2.1 外形标准。文献的外形是影响其使用价值的重要因素。文献损坏严重无法修复或者经过多次修补,已无法继续利用;文献印刷质量很差,严重影响文献的内容;污损、缺页、书脊断裂、开裂、散页等已不具备内容的系统性的文献属于处置的范围。
4.2.2 出版时间标准。根据文献半衰期理论,馆藏文献处置应同文献老化的速度一致,才能保证馆藏文献具有活力。因此,凡是出版时间超过一定年限的文献应该进行合理处置。
4.2.3 文献内容标准。对于违背宪法、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涉及宗教迷信、色情赌博及暴力的、内容重复、错误、过时或者撰写拙劣而不宜公开流通的文献应该予以处置。
4.2.4 利用情况标准。从馆藏文献过去被利用的情况中可以推测其未来的利用情况。如果一本书过去一直未被利用,可以推测今后也不会被利用。文献调研显示,一本书入藏7年不被利用,就应该从馆藏中剔除。有研究表明被引用次数越多的出版物越有价值,相应地,若引用次数较低,图书的价值可能偏低,这类图书就更倾向于剔除。
由于受到财政拨款、行政归属影响,我国大多数区域图书馆共建共享模式基本停留在制度层面,缺乏长期有效且有制度保障的文献信息资源调配和流转机制,因此处置过的文献信息资源被区域共享的可能性较小。在区域图书馆文献处置工作中,建立专门提存书库[8],用于保存各馆处置下来的文献,各成员馆将本馆处置文献目录上传到提存书库内,以便进行成员馆之间文献调剂及合理的流转使用。
“藏”与“用”是图书馆馆界孜孜探究的永恒话题[9]。持续、有效的文献处置无论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还是文献信息服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常态化、规范合理的文献资源处置行为能够优化馆藏布局和空间,对建立结构合理、科规范学的藏书体系,为信息资源建设建立一个正向反馈机制,使馆藏建设始终保持生机勃勃的最佳状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图书馆建立常态化的馆藏文献评价机制、合理配置馆藏资源预算额度、发展特色馆藏资源、提升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和影响力的必由之路[10]。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出台和实施,适时制定科学有效的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处置的标准和行业指导规范[11],进一步加大区域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及联合保存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探讨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质量控制的方式方法,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处置工作必将越来越规范和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