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育民 赵英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只用了四十多年。因为发展速度过快所以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问题:依赖于资源大规模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不可持续,产能过剩且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还给环境造成极大负担。我国对外贸易额逐年攀升,但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的贡献率举足轻重,2014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跃居“三驾马车”之首,此后连续六年都保持在60%左右,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直到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重回贡献率之首。全球范围来看,发达经济体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一般在70%~80%的水平,因此我国消费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然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产品和服务供给无法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追求进口商品的消费外溢现象开始出现。虽然我国在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等高精尖领域的质量水平取得世界瞩目,但在食品、药品等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质量安全问题。
2011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质量强国战略”,此后,质量建设一直是中央经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2012年国务院发布《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提出:“到2020年,建设质量强国取得明显成效”,在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几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目标。2016年,“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全面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被写入十三五规划。质量强国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表述,意味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同年发布的《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对制造业、新兴产业、服务业、基础设施领域做出具体规划。
质量强国战略的含义是通过质量提升达到强国的目的,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质量提升。在经济领域,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社会生活领域,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质量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市场和政府的互相配合。从市场方面看,质量提升的核心是企业质量能力的提升,企业质量能力是指企业以质量为要素的核心竞争力。质量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企业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从政府方面看,应提升治理能力,促进制度创新,为企业打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NQI)最早由德国联邦物理研究院提出,包括计量、标准、合格评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三要素。我国在质量建设的进程中逐渐认识到NQI的重要性,2014年质检总局提出“NQI科技专项计划”,2017年颁布的《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专门对夯实NQI提出具体实施目标,包括NQI体系建设、NQI融合发展、提升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等方面,2021年NQI建设还被列入“十四五”规划。
在质量控制中NQI的三要素作用不同:计量解决测量问题,标准制定规范的测量值,合格评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负责确保产品和服务是符合供应方承诺的。NQI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能够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是一套完整有效的技术规则和制度。NQI建设是开展质量工作的基础条件,是实现质量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支撑。同时,NQI的建设水平也衡量了质量强国的建设情况,质量强国战略的实现必须有与之匹配的NQI水平。
计量方面,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计量体系。从国家层面看,我国的量值传递溯源 体系相对完善,建成185项国家计量基准和6.2万余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从企业层面看,对计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一些大型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测量管理体系;从社会层面看,计量技术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关注企业测量需求,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测量理论、技术研究滞后,高端测量仪器依赖国外,测量数据得不到有效利用。现有技术支撑无法满足各领域对精准测量的需要。
标准方面,我国标准化法治体系建设日趋成熟,颁布实施《标准化法》《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等法规和制度措施。我国标准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分别发布4万多项、7.6万多项、5.3万多项,团体标准近3万项。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达1300多个,注册委员专家超过5万名。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探索政府主导与市场协同制定的新型标准体系,包括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企业和团体标准。
合格评定方面,我国颁发产品、管理体系、服务认证证书302万张,数量居世界第一。对于涉及安全、健康的家用电器、汽车、玩具、建材等17类103种产品依法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保障消费者安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帮助其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CCC认证证书电商平台联网核查机制,实时核查平台销售CCC产品的证书状态,对证书异常的直接拦截或者下架处理。对全国范围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进行监督管理,创新监管方式,开通“检验检测报告编号查询”平台,规范检验检测市场秩序。
为了更好地支撑质量强国战略,本文提出NQI发展战略。NQI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是提升我国NQI技术水平,使其满足质量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支撑质量强国建设,本文从三个层面提出具体实施措施。
宏观层面主要是政府的顶层设计。NQI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政府的投入建设以及质量监督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NQI的三大要素,政府应积极推动构建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深化标准化改革,规范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市场秩序。
NQI建设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与技术进步息息相关,政府应鼓励技术创新。在先进测量技术的研究、先进仪器设备的研发、测量数据的充分利用、关键技术领域的标准研究等方面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对取得技术进步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团体进行奖励,同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社会各界的创新行为。在人才培养方面,支持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从事相关研究,组建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团队,推动将NQI纳入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构建多层次的人才体系。借鉴国际经验,实时跟进国际发展动态,引进测量技术、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推进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
加强对质量意识的宣传,面向生产企业普及先进的测量理念,标准化的生产流程,面向消费者普及绿色消费理念,在生产端和消费端共同发力,提升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同时完善质量激励政策,开展质量奖评选活动,建设全国质量强省、质量强市,大力宣传推广获奖的城市、企业、个人,引导各行各业加强质量建设。
继续推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的质量服务,推动企业标准化建设,提高企业供应链的质量稳定性,同时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指导,帮助中小企业提质增效。进一步严格国家质检中心建设标准,对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严格监督审查,加强市场准入管理。高水平的NQI建设能够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减少信息不对称,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中观层面包括产业层面以及地区层面。应建设匹配产业需求的NQI,不同产业以及同一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对NQI的具体需求不尽相同。我国新兴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但发展迅速;传统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并寻求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推动符合产业需求的NQI建设十分必要。产业层面对NQI的需求概括来说是为了合规和竞争。在产业的初始阶段,面临空白的市场环境,首先需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才能进入市场,NQI应能提供满足合规经营的支持,例如开展质量检测,帮助企业获得市场准入证书等。进入发展阶段,产业内部出现竞争,此时需要NQI提供能够提升企业效率、降低企业成本的专业技术支持,例如产业链全流程的优化等。产业进入成熟阶段后,对NQI的需求更进一步,企业将更多考虑客户对质量的要求,提高产品质量标准,提供客户满意的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树立品牌形象,希望在这些方面得到NQI的技术支持。
地区层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的经济水平、人民需求、发展定位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各地区政府应因地制宜进行NQI建设,推出满足本地企业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在保障最基本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差异化、多样化的NQI服务。
微观层面指企业层面。企业首先应提高对质量建设的重视程度,质量建设与企业盈利水平长期来看呈正相关。企业应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设立质量专员,优化企业内部控制,进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品牌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的质量水平。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与政府合作利用前沿技术助力NQI各要素协同发展,例如浪潮集团打造的质量链就是很好的范例。质量链采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了融合政府、企业、检测机构、消费者、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第三方全要素质量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各参与方可共同开展质量治理,方便企业证明产品质量,也保障了消费者的消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