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地区盐业考古概况、现状与展望

2022-02-06 07:37柯圻霖
盐业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制盐盐业考古

杨 蕾 柯圻霖

20世纪50年代,国家提议建设三峡大坝,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四川大学等单位随即在重庆开展考古调查,此时未有盐业考古的概念,但其调查的范围和采集的文物已有涉及,甚至有人认为忠县 井沟一带出土的尖底杯可能是早期晒盐工具①李水城.中国盐业考古[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204-205.。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决议兴建三峡大坝,淹没区和迁建区的文物发掘和保护工作随之展开,同时中美合作开展的“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古代盐业的景观考古学研究”项目正式拉开了我国盐业考古的序幕。21世纪以来,随着三峡库区盐业考古工作陆续结束,大量考古新材料面世,盐业考古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一、渝东地区盐业考古发现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对盐的研究多是从历史文献、方志档案入手,在盐业经济、盐业科技、盐政、盐税等方面展开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坝遗址的发掘不仅加深了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盐业的认识,还填补了中国盐业考古的空白。通过开展国际合作,运用多学科协作手段,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盐业考古研究领域的差距不断缩小,并建立起盐业考古这一分支学科。渝东地区是我国盐业考古的发源地之一,现将该地区盐业考古重要发现作一简单介绍。

(一)忠县盐业遗址

1.中坝遗址

中坝遗址首次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复查该遗址②吴加安,叶茂林.四川万县地区考古调查简报[J].考古,1990(4).。199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中坝遗址进行试掘,发现其文化堆积厚达8至9米,并出土大量的尖底杯和圜底罐③巴家云.忠县中坝新石器时代晚期及商周遗址[G]//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272.。1993至1994年间,北京大学多次调查该遗址,认识到其具有特殊的产业性质④李水城,孙华,赵化城.忠县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G]//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重庆卷:下册.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501-512.。1997至2003年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6次发掘该遗址,多次考古发掘成果显示,中坝是一处4500年以上的制盐遗址,具备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近现代的完整文化序列,文化堆积深厚,出土遗存丰富。

2.哨棚嘴遗址

自1957年四川省博物馆发现该遗址至1981年间,多家单位在哨棚嘴进行调查和试掘①孙华.渝东地区新发现的新石器晚期文化 忠县哨棚嘴遗址的发掘[J].中国三峡建设,2008(8).。1993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试掘该遗址,出土了一批商周、汉代至南朝的遗物②李水城.中国盐业考古[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256.。1997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北京大学对该遗址进行了5次大规模发掘,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至六朝的文化遗存③孙华.渝东地区新发现的新石器晚期文化 忠县哨棚嘴遗址的发掘[J].中国三峡建设,2008(8).。其中,2001年发掘该遗址时,考古队清理了一座窑(Y3),窑内出土上百个尖底杯,附近还散布着成层的尖底杯残品④白九江.尖底杯在古代制盐工艺流程中的功能研究[J].盐业史研究,2010(2).,窑(Y3)的旁边还发现了一个椭圆形窑灶,灶内堆积主要是船形杯⑤孙华.渝东史前制盐工业初探:以史前时期制盐陶器为研究角度[J].盐业史研究,2004(1).。哨棚嘴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便有人类活动痕迹,但这一时期未发现制盐遗存。西周地层有大量的尖底杯堆积和涂泥坑遗迹,涂泥坑集中分布于发掘区北部,此处与瓦渣地遗址仅隔选溪沟,因此这两个遗址当时极有可能是相关的,哨棚嘴遗址可能是瓦渣地沿江制陶作坊区的延伸部分⑥北京大学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三峡考古队,重庆市忠县文物管理所.忠县哨棚嘴遗址发掘报告[G]//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30-643.。东周至汉代堆积以圜底罐为主。学术界对哨棚嘴遗址的性质争议较大,有制盐遗址、制陶遗址、兼具制盐制陶双重产业遗址这三种观点。

3.瓦渣地遗址

1957年,四川省博物馆发现该遗址,并于次年复查⑦北京大学考古系三峡考古队,忠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忠县瓦渣地遗址发掘简报[G]//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49-678.。1959年,四川省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考古队与四川大学历史系对该遗址进行试掘,在一座窑内出土角杯200余件⑧袁明森,邓伯清.四川忠县井沟遗址的试掘[J].考古,1962(8).。1997至1998年,北京大学对该遗址展开发掘,将遗址年代分为新石器晚期和西周前后,并指出西周前后该地“瓦渣”堆积的原因是大量烧制或使用单一的圜底罐或尖底杯进行盐业生产⑨北京大学考古系三峡考古队,忠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忠县瓦渣地遗址发掘简报[G]//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49-678.。也有人认为该遗址是专门生产尖底杯的制陶遗址⑩白九江.尖底杯在古代制盐工艺流程中的功能研究[J].盐业史研究,2010(2).。

4.邓家沱遗址

1973年,忠县文管所发现该遗址。1994年,北京大学对其展开调查。2001年,郑州大学三峡考古队正式发掘该遗址,发现了新石器、西周、秦、汉、唐、宋、明、清等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西周遗存最为丰富,又以尖底杯占比最大。据报告,在一个不足60平方米、体积约20立方米的单位中出土尖底杯2万余件,而其他类型的器物则不足百件,有近1/3的尖底杯是完整器。因此,发掘者认为,“忠县邓家沱遗址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应该是制盐产业废弃后遗留下来的遗存”⑪李峰.忠县邓家沱遗址西周时期文化遗存的初步认识[C]//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2001三峡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9-106.。2003年,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等单位在该遗址的西周地层内又发掘出大量的红烧土块、尖底杯、船形杯等,显示此地有过大规模的盐业生产活动⑫邹后曦,杨小刚,谭京梅.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工作[G]//《中国三峡建设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三峡建设年鉴:2002.宜昌:中国三峡建设年鉴社,2002:104-108.。此外,与邓家沱隔长江相望的乌杨墓群的5座汉墓出土了5座盐灶模型明器,据此有人认为乌杨墓群是邓家沱、盐井坝一带从事盐业生产的家族的墓地所在①白九江,邹后曦.制盐龙灶的特征与演变:以三峡地区为例[J].江汉考古,2013(3).。

除上述遗址外,忠县还有杜家院子和李园两处盐业遗址。2002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杜家院子遗址,在新石器时代和东周地层中发现了一批圜底罐②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庆市文物局,忠县文物管理所.忠县杜家院子遗址发掘报告[G]//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1卷: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67-1599.。1994年北京大学试掘李园遗址,发现2座形制较为特殊的残窑,并出土了大量尖底杯③孙华.忠县李园战国及秦汉遗址[G]//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229.。

(二)巫山县盐业遗址

1.大溪遗址

该遗址最早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④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市文物局,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巫山大溪遗址勘探发掘简报[G]//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0卷: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24-480.。此后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多次对其进行调查、发掘⑤四川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考古队.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记略[J].文物,1961(11);范桂杰,胡昌钰.巫山大溪遗址第三次发掘[J].考古学报,1981(4);邹后曦.白九江.巫山大溪遗址历次发掘与分期[C]//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2001三峡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1-50.。发掘者将大溪文化分为5期,其第5期文化遗存年代为新石器晚期至夏代早期,出土了一批与中坝遗址相似的同时期的尖底缸⑥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市文物局,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巫山大溪遗址勘探发掘简报[G]//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0卷: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24-480.。此前大溪遗址曾发现一批存储大量鱼的窖穴、层层摆放着大鱼的坑,大溪墓地还有随葬大鱼、墓主口含双鱼的葬俗,因此有人认为遗址出土的尖底缸是作为装盐工具随盐销售至此的,大溪先民用交易来的盐发展了鱼肉腌制和鱼酱制作产业⑦李水城.中国盐业考古[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253-254.。

2.双堰塘遗址

1957年四川博物馆最早发现该遗址⑧杨有润.川东长江沿岸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1959(8).。1958至1992年间,多家单位对其进行复查和试掘⑨杨有润.四川省长江三峡水库考古调查简报[J].考古,1959(8);吴加安,叶茂林.四川万县地区考古调查简报[J].考古,1990(4).。1994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多次发掘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圜底罐和尖底杯,发现了类似于巫溪盐厂沿用至20世纪50年代的土垅灶、忠县盐业遗址出土的“条形窑灶”⑩陈艳.大宁河流域盐业考古:以汉代盐业考古材料为中心:兼论考古视角下三峡地区女性的主体性[J].南方文物,2020(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三峡工作队,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巫山双堰塘遗址发掘报告[G]//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1-6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三峡工作队,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巫山双堰塘遗址发掘报告[G]//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8-10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三峡工作队,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巫山双堰塘遗址发掘报告[G]//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0-144.。这些资料显示,双堰塘遗址在西周时期便有盐业生产活动,但由于该遗址的发掘材料尚未完全发表,对它的详细考察只能留待以后。

3.大宁河古栈道

大宁河栈道开凿于悬崖之上,分南北两段:北段由巫溪宁厂沿河北上至陕西、湖北一带,栈孔开凿于绝壁险岩处,与山间小道相连,纵横交错,形成一个复杂庞大的交通网;南段北起巫溪宁厂,南至巫山龙门峡,全长80多千米,有6888个栈孔。关于栈道的来历与功用问题,众说纷纭,无有定论。有人认为该栈道非一个时期所建,而是历代扩充而成,栈道也不专用于“引盐泉”,还用于商品贸易与军事征战①四川省文物志编辑部.四川省文物志:征求意见稿:第2集[Z].成都:四川省文物志编辑部,1986:80-81;冉瑞铨.大宁河古栈道初探[J].四川文物,1989(2).。有人认为该栈道南段栈孔之上搭建竹笕引宁厂盐泉至巫山煮盐,北段为通往陕、鄂地区的运盐之道②郑敬东.长江三峡交通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97-98.。有人认为《巫山县志》所记“汉永平七年尝引此泉于巫山,以铁牢盆盛之”是利用古已有之的栈孔,架设竹笕于其上,引盐泉至大昌或双堰塘一带制盐③陈艳.大宁河流域盐业考古:以汉代盐业考古材料为中心:兼论考古视角下三峡地区女性的主体性[J].南方文物,2020(1).。

另外,巫山麦沱墓地和小三峡水泥厂墓地出土有九眼盐灶明器。1998年、1999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两次发掘麦沱墓地,在该墓地东区的12座汉墓中发现了5件九眼盐灶明器④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巫山麦沱汉墓群发掘报告[G]//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00-124;重庆市文物局,湖北省文物管理研究所,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巫山麦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报告[G]//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9-147.。2000至2001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小三峡水泥厂墓地进行发掘,清理了6座汉墓,其中东汉墓M1出土了3件九眼盐灶明器⑤雷雨,陈德安.重庆巫山县巫峡镇秀峰村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2004(10).。两地出土的盐灶明器形制相同,墓主在生前应是从事制盐有关的行业。

(三)云阳县盐业遗址

云安东大井遗址发现于1987年。1994年四川大学对其展开调查,发现了卤渣、煮盐铁锅残片等遗存⑥李水城.中国盐业考古[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275.。2001至2003年,国家博物馆和福州市文物工作队在云安镇的菜园坝和东大井区域展开发掘,但仅在东大井发现制盐遗迹⑦高健斌.重庆云安镇东大井区宋代至民国制盐遗址的发掘及相关研究[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第3集: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中坝遗址的考古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78-115.。考古发掘显示,东大井盐场的年代为宋代至民国,文化遗存丰富,包括大量的卤水澄滤槽、卤水澄滤池、输卤管道、盐灶等遗迹。其中,卤水澄滤池和卤水澄滤槽在宋代至民国的文化层中皆有发现,而盐灶仅在清代至民国地层中发现。虽然年代较晚,但云安盐场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对文献记载的有力补充。

(四)其他区县盐业遗址

1993至1995年,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等单位先后3次发掘奉节老关庙遗址,在遗址第④层原生堆积中出土了一批类似中坝遗址新石器晚期的尖底缸残件,且该器类占比极高⑧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四川奉节老关庙遗址第一、二次发掘[J].江汉考古,1999(3);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奉节县老关庙遗址第三次发掘[G]//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考古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1-40.。除此之外,该遗址未见任何制盐有关遗迹,附近也无制盐卤水的记载,加之遗址位置较高、地势陡峭、活动空间有限,该地制盐的可能性不大⑨李水城.中国盐业考古[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255-256.。因此有人认为该地是盐产品消费遗址,尖底缸作为盐模工具和装盐容器随盐销售至此⑩白九江.尖底杯在古代制盐工艺流程中的功能研究[J].盐业史研究,2010(2).。

1999年以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4次发掘丰都石地坝遗址,共出土船形杯34件,其中12件为完整器。该遗址是目前重庆地区出土此类器物最多的遗址。同出器物还有尖底杯、圜底罐、尖底盏等,其中可辨的尖底杯残器有141件,数量在商周遗存中居第二位①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丰都县文物管理所.丰都石地坝商周遗存发掘报告[G]//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02-739.。

2013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彭水县郁山镇中井坝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一批与制盐有关的遗迹,其中最重要的是12座大型盐灶,除1座盐灶被现代墓葬所压未能全部发掘外,其余11座盐灶皆保存完好。围绕这些盐灶有序分布着蓄卤池、涂泥坑、各类沟渠等相关附属设施,将一座保存完好的大型制盐作坊完整地呈现出来②白九江,董小陈,牛英彬,等.重庆彭水县中井坝盐业遗址发掘简报[J].南方文物,2014(1).。

2018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全面探查巫溪县宁厂古镇盐业遗址,发现制盐遗址39处,清理并发掘了明清时期制盐遗存1处和民国至现当代制盐遗址2处,包括盐灶、卤水池、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了各种生产生活遗物18件③欣华.巫溪宁厂古镇发现制盐遗址[N].首都建设报,2019-2-15(8).。

二、渝东地区盐业考古研究现状

(一)制盐工具与制盐工艺研究

1.制盐工具

(1)制盐陶器

学术界公认的制盐陶器有尖底缸、尖底杯、圜底罐和船形杯。其中,船形杯的争议较大。

尖底缸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分布于重庆峡江地区④白九江.考古学视野下的四川盆地古代制盐技术:以出土遗迹、遗物为中心[J].盐业史研究,2014(3).。目前关于尖底缸的研究主要在其功用问题上。孙华观察到大多数尖底缸内壁为黑色,器表自口沿往下由黑色演变为陶器本身的颜色,他认为这是熬煮盐卤时卤水中碳一类矿物质浸蚀陶胎导致的,且尖底缸由平底到尖底的演变有利于增大受火面积、加速水分蒸发,故其认为尖底缸是煮盐工具⑤孙华.渝东史前制盐工业初探:以史前时期制盐陶器为研究角度[J].盐业史研究,2004(1).。孙智彬认为尖底缸无法修复,顾磊⑥顾磊,Pierre Gouletquer,法国国立科学研究院,布列斯特大学,布列塔尼、高卢研究中心的盐业考古学家。表示这类器物不能修复很正常,他在非洲见过类似的器物,同一件陶器曾有在相距数十上百公里外被发现的情况,从侧面说明尖底缸是盐模工具⑦孙智彬,左宇,黄健.中坝遗址的盐业考古研究[J].四川文物,2007(1).。巴盐认为尖底缸是煮盐工具⑧巴盐.中坝遗址与南英格兰埃塞克斯红丘出土制盐陶器的比较[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第2集:国际视野下的比较观察.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20-347.。傅罗文认为尖底缸可能用于蓄卤、煮盐、生产鱼酱或腌制食品⑨傅罗文,朱继平,王昌燧,等.中国早期盐业生产的考古和化学证据[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第3集: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中坝遗址的考古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40-253.。白九江认为尖底缸是煮盐工具,但从它单一而深厚的堆积情况、大范围的出土以及形制特点看,它又是盐模工具⑩白九江.考古学视野下的四川盆地古代制盐技术:以出土遗迹、遗物为中心[J].盐业史研究,2014(3).。

尖底杯流行于商代后期至西汉初期,在四川盆地、鄂西、陕南皆有发现,主要发现于重庆库区的商周遗存中⑪白九江.尖底杯在古代制盐工艺流程中的功能研究[J].盐业史研究,2010(2).。关于尖底杯的功用问题,刘卫国、曾先龙认为尖底杯、圜底罐是原始晒盐、煮盐工具⑫刘卫国,曾先龙.渝东地区古盐业发展史初探:从忠县㽏 井沟发现原始制盐工具说起[J].盐业史研究,2000(3).。巴盐认为尖底杯既是晒盐工具,又是盐模工具,同时还是装盐的容器⑬巴盐.尖底杯:一种可能用于制盐的器具[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景观考古的初步研究:第1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60-284.。孙华、曾先龙认为尖底杯是晒盐工具⑭孙华,曾先龙.尖底陶杯与花边陶釜:兼说峡江地区先秦时期的鱼盐业[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景观考古的初步研究:第1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86-319.。白九江从尖底杯的使用痕迹、形制特点、出土情况及成盐效率等方面综合考虑,认为尖底杯是盐模工具①白九江.尖底杯在古代制盐工艺流程中的功能研究[J].盐业史研究,2010(2).。刘艳菲、孔凡一等认为尖底杯和圜底罐是定量制盐工具,定量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盐产量②刘艳菲,孔凡一,王青.夏商西周时期的定量容器与基本单位量浅析[J].东南文化,2022(1).。

圜底罐流行于商末至西汉,占到春秋战国时期出土陶器的95%~98%,西汉被铁质牢盆取代③孙智彬.中坝遗址的性质与环境关系研究[J].科学通报,2008(S1).。孙智彬以口沿为标准,将其分为花边口、束颈和敛口三种,其中花边口圜底罐贯穿始终,束颈圜底罐出现于春秋晚期,敛口圜底罐出现于战国中期④孙智彬.重庆忠县中坝制盐遗址的发现及相关研究[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第3集: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中坝遗址的考古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2-54.。白九江将圜底罐分为大口和小口两种,大口熬盐,小口塑模⑤白九江.考古学视野下的四川盆地古代制盐技术:以出土遗迹、遗物为中心[J].盐业史研究,2014(3).。傅罗文检测发现圜底罐器壁内含有较高的钠和氯,应是煮盐所致⑥傅罗文,朱继平,王昌燧,等.中国早期盐业生产的考古和化学证据[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第3集: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中坝遗址的考古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40-253.。

船形杯流行于晚商至西周早期,是重庆地区特有的一种陶器类型。关于船形杯的用途问题,主要有炼铜坩埚和制盐工具两种观点。1999年丰都石地坝遗址出土船形杯,发掘者认为其“数量相当多,质地为夹粗砂,器壁较厚,器底较红,似经火灼烧,应为炼铜用具。从其器形看,非常适合作为炼铜时用的坩埚”⑦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丰都县文物管理所.丰都石地坝遗址商周时期遗存发掘报告[G]//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02-708.,且该遗址还出土两件石质镞范、少量铜片和铜器,佐证了船形杯是炼铜坩埚的观点。1999年丰都玉溪坪遗址出土船形杯,发掘者认为可能是铸铜的坩埚一类⑧孙华.渝东史前制盐工业初探:以史前时期制盐陶器为研究角度[J].盐业史研究,2004(1).。2009年重庆彭水徐家坝遗址出土1件船形杯,器壁和器底较厚,发掘者从其形制、材质、使用痕迹初步判定为炼铜坩埚,又采用SEM、EDS、XRD等科学手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船形杯就是冶铜坩埚⑨杨小刚,邹后曦,赵丛苍,等.重庆彭水徐家坝遗址出土商周时期的船形杯功能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24(1).。然而,1999年孙华提出船形杯“可能与熬制盐有关”⑩孙华.四川盆地盐业起源论纲:渝东盐业考古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盐业史研究,2003(1).。陈伯桢指出他在国外的制盐遗址中也发现有类似的制盐陶器⑪陈伯桢.由早期陶器制盐遗址与遗物的共同特性看渝东早期盐业生产[J].盐业史研究,2003(1);陈伯桢.中国盐业考古的回顾与展望[J].南方文物,2008(1).。2001年孙华在发掘哨棚嘴遗址时,清理了相邻的两座窑,其中一座窑内出土的陶器基本都是船形杯,另一座窑内出土上百个尖底杯,由于尖底杯是公认的制盐陶器,船形杯与之同出,很可能也是制盐陶器⑫孙华.渝东史前制盐工业初探:以史前时期制盐陶器为研究角度[J].盐业史研究,2004(1).。白九江、邹后曦将船形杯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引《世本》所记:“巴郡南郡蛮……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之“土船”结合,认为“土船”就是船形杯,巴氏子务相因造“土船”,促进了制盐业的发展,由此被推举为首领,只是历史久远,才被后人误认为是可乘坐的船⑬白九江,邹后曦.三峡地区的船形杯及其制盐功能分析[J].南方文物,2009(1).。此外,白九江指出忠县乌杨墓群出土的西汉龙灶模型中,有一件陶灶的第一孔灶眼上,有两件相互扣合的似船形杯的器具,为其煎盐功能说增添了新证据⑭白九江,邹后曦.制盐龙灶的特征与演变:以三峡地区为例[J].江汉考古,2013(3).。

(2)制盐龙灶

采用卫生部关于疾病的治疗评定标准[5]:患者腹部膨隆明显,手术切口出现胀痛,严重者呼吸困难为重度腹胀;患者腹部出现膨隆,手术切口胀痛,尚可忍受为中度腹胀;患者手术切口无疼痛感,自我感觉腹中有气为轻度腹胀;患者没有任何腹胀感为无腹胀。腹胀发生率=(重度腹胀数+中度腹胀数+轻度腹胀数)/总例数×100%。

龙灶是盐灶的一种,由独锅灶加长而来,呈长条状①白九江,邹后曦.制盐龙灶的特征与演变:以三峡地区为例[J].江汉考古,2013(3).。曾先龙根据中坝遗址发现的3座形制特殊的龙灶,认为龙灶的火道是封闭的,其使用方法是直接将凉干而未经烧制的圜底罐、尖底杯盛上卤水置于火道上煮盐②曾先龙.中坝龙窑的生产工艺探析[J].盐业史研究,2003(1).。孙智彬指出曾文所言有两个疏漏之处:首先,中坝遗址出土龙窑为11座,4座为新石器时代晚期,7座为西汉中期前后;其次,中坝所出尖底杯的年代是商末周初,圜底罐的年代是商末至战国末,且尖底杯、圜底罐时期皆未发现盐灶,因此曾先龙认为龙灶与尖底杯、圜底罐是配套使用的观点有待商榷③孙智彬,左宇,黄健.中坝遗址的盐业考古研究[J].四川文物,2007(1).。白九江、邹后曦介绍了中坝遗址新石器时代至西汉的龙灶遗迹和乌杨墓群出土的汉代龙灶模型,指出龙灶经历了由平底到斜底、由单火道到多火道的变化,并根据热量分布情况对其进行功能分区,其火膛处热量最为集中,为煎锅煮盐区,火膛后为尾焰和灶烟通道,热量较小,为温锅浓卤区④白九江,邹后曦.制盐龙灶的特征与演变:以三峡地区为例[J].江汉考古,2013(3);白九江.考古学视野下的四川盆地古代制盐技术:以出土遗迹、遗物为中心[J].盐业史研究,2014(3).。陈杰考察了三峡地区汉墓出土的九眼陶灶明器,发现九眼陶灶是只有一个火门的纵灶,所配灶具只有釜没有甑,与当时的主流蒸煮烹饪方式不符,故认为九眼陶灶是专门的煮盐灶⑤陈杰.三峡地区汉墓出土九眼陶灶初探[J].四川文物,2015(2).。川村佳男从类型学角度研究三峡地区出土的汉代盐灶明器,发现C型灶仅见于西汉晚期至东汉前期的巫山汉墓中,将之与煮盐画像砖及莱州湾沿岸发掘的盐灶相比较,确认C型灶就是盐灶明器,并结合其年代、分布区域、出土情况等要素考察其时代背景⑥川村佳男,刘海宇.三峡地区的盐灶形明器[J].东方考古,2015(00).。朱津将汉墓出土的陶灶分为九个类型,将三峡地区的多火眼灶归为异型灶,认为多火眼灶是煮盐“龙灶”的模型⑦朱津.论汉墓出土陶灶的类型与区域特征[J].中原文物,2015(2).。

2.制盐工艺

李水城根据中坝遗址新石器晚期地层出土的的尖底缸与盐灶,推测当时的中坝先民是将尖底缸排排码放并相互固定于盐灶内煎煮制盐。到青铜器时代早期,制盐陶器改用尖底杯,且这一时期未发现盐灶,故李水城认为当时应是使用大型器皿熬卤,待卤水即将结晶时,将湿稠的盐捞入尖底杯,再插入尚有余温的灰烬烘烤获取盐膏⑧孙智彬.重庆忠县中坝制盐遗址的发现及相关研究[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第3集: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中坝遗址的考古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2-53.。白九江详细介绍了制盐过程中取卤、输卤、蓄卤、淋卤等环节相关遗迹,结合出土器物和文献记载还原了盐锭的制作过程和四川盆地的制盐流程⑨白九江.考古学视野下的四川盆地古代制盐技术:以出土遗迹、遗物为中心[J].盐业史研究,2014(3).。牛英彬、白九江根据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完整复原了明清时期郁山地区输卤入池、泼炉印灶、掘灶制盐、入锅熬盐的盐业生产流程,其中泼炉印灶巧妙地利用盐灶余热浓卤,是制盐的核心环节。同时,根据考古发掘可知郁山制盐作坊是以盐灶为中心,依照地势高低,按照作盐土、制浓卤、储浓卤、熬盐的制盐工序布局相关设施,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物力⑩牛英彬,白九江.重庆彭水县郁山镇盐业考古发现与研究[J].南方民族考古,2014(00);牛英彬,白九江.郁山盐业考古与制盐工艺探析[J].长江文明,2015(2).。牛英彬、白九江还将古代制盐方法——淋土法分为刮咸淋卤、撒卤晒咸、泼炉印灶三类,分别阐释其技术原理,探讨三者间的发展与演变脉络,分析其产生原因和背景,揭示淋土法制盐技术的演进①牛英彬,白九江.中国古代淋土法制盐技术的发展与演变[J].盐业史研究,2019(3).。

(二)盐业遗址的判定与分期研究

1.盐业遗址的判定

如何辨识盐业遗址曾是困扰我国考古学家的一大难题。陈伯桢考察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发现制盐遗址往往位于盐矿储量丰富、燃料充足、交通运输便利(江河附近)之地②陈伯桢.由早期陶器制盐遗址与遗物的共同特性看渝东早期盐业生产[J].盐业史研究,2003(1).。孙智彬根据盐含有大量氯化钠的特质,以及在盐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不溶于水的物质成分的特点,运用自然科技检测,结合文献记载,并考察当地盐矿资源情况,综合判定中坝是制盐遗址③孙智彬,左宇,黄健.中坝遗址的盐业考古研究[J].四川文物,2007(1).。傅罗文通过检测和对比中坝遗址土样与当地卤水的化学成分、陶器残留物与已确认是盐残留物的微量元素,同时检测制盐陶器器壁氯化钠浓度的梯度变化,再结合文献记载与跨区域文化类比,以此确定中坝是制盐遗址④傅罗文,朱继平,王昌燧,等.中国早期盐业生产的考古和化学证据[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第3集: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中坝遗址的考古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40-253.。李水城收集整理了中坝及国外典型制盐遗址的相关资料,从文化堆积现象、制盐工具形制特征、硬面遗迹等方面比较、总结制盐遗址的普遍特征⑤李水城.考古所见制盐遗址与遗物的特征[J].盐业史研究,2019(3).。

2.盐业遗址的分期

学术界主要以制盐技术的转变作为盐业遗址的分期标准。陈伯桢根据制盐陶器的形态变化,将井沟遗址群分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晚期、三星堆文化时期、尖底杯时期、大圜底罐时期、花边口圜底罐时期、平口圜底罐时期及汉代八个时期,并论述了各个时期的制盐工具、制盐设施、盐业生产规模及盐业生产技术变革等情况⑥陈伯桢.㽏 井沟遗址群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的盐业生产[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第3集: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中坝遗址的考古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94-239.。孙智彬将中坝盐业分为萌芽、发展、成熟、鼎盛、衰退五个时期,萌芽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坝先民发现盐卤资源并加以利用;发展期为夏商两代,开始形成专业化的盐业生产和组织;鼎盛期为汉至唐宋,盐业经济进入平稳发展期;衰退期为宋以后至近现代,盐业经济彻底衰败⑦孙智彬.重庆忠县中坝制盐遗址的发现及相关研究[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第3集: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中坝遗址的考古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2-53.。李水城通过制盐陶器的变化情况和年代检测结果,将中坝盐业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根据发现的盐灶和尖底缸遗存,同时参考国外的盐业考古发现情况来探究这一时期的煮盐方法;第二阶段为青铜时代早期,这一时期改用尖底杯制盐,但未见盐灶遗迹,或表明制盐技术有巨大变化;第三阶段为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这一时期使用容量为500毫升左右的圜底罐制盐,加上巨量的堆积,显示制盐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第四阶段为汉代,随着铁器普及,传统的陶器制盐工艺被铁锅煎煮所取代⑧李水城.渝东至三峡地区的盐业考古[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第3集: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中坝遗址的考古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48-193.。傅罗文根据制盐陶器的阶段性变化将中坝盐业生产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公元前2500—前1750年,该时期盐业生产使用大量的尖底缸;第二期为公元前1630—前1210年,中坝先民使用尖底杯作盐模工具,制作统一规格的锥形盐锭以便贸易;第三期为公元前1100—前200年,这一时期用圜底罐煮盐并制作大块的盐锭①傅罗文,吕红亮.专业化与生产:若干基本问题以及中坝制盐的讨论[J].南方民族考古,2010,6(00);傅罗文,朱继平,王昌燧,等.中国早期盐业生产的考古和化学证据[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第3集: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中坝遗址的考古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40-253.。朱诚等根据中坝遗址地层中钠、钙元素含量峰值、谷值的反向相关性,发现中坝遗址近5000年的制盐史中有21个兴盛期和14个衰落期,其中7个衰落期与洪水间歇层对应②朱诚,姜逢清,马春梅,等.重庆中坝遗址地层Na-Ca元素含量揭示的制盐业兴衰史[J].地理学报,2008(5).。

(三)盐与社会演进及自然环境的关系

盐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伴随盐的生产所产生的交换、运输、纳税、战争等行为,有力推动了社会文明化进程。任桂园认为远古时期三峡地区的天然盐泉引发了几次大规模移民潮,盐资源在三峡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③任桂园.远古时期三峡盐资源与移民文化述论[J].盐业史研究,2003(1).。李小波认为盐业是支撑三峡城市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三峡地区围绕盐的产运销环节形成区域行政中心和经济中心,同时盐铁经济助长了地方豪族的势力,使之在东汉末年时局动荡之际,群雄并起分化巴郡,奠定了今天三峡地区的行政区划格局④李小波.三峡古代盐业开发对行政区划和城镇布局的影响[J].盐业史研究,2003(1);李小波.渝东地区古代盐业开发与城市起源[J].盐业史研究,2000(3).。罗玲认为盐业资源对三峡地区作用巨大,是三峡早期人类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盐的开发利用,改善了三峡的交通状况,形成了近代三峡地区的水陆交通雏形⑤罗玲.论三峡盐业资源开发与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关系[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4.。刘卫国探讨了渝东盐业与战争的关系,认为各方势力为争夺渝东盐泉引发了连续、激烈的战争,巴国兴亡史就是争夺渝东盐泉的战争史;另一方面,战争为渝东盐业提供发展机遇,盐工参加起义,迫使当局实行宽松的盐业政策,从而促进渝东盐业的发展⑥刘卫国.渝东盐业与古代战争[J].盐业史研究,2014(4).。傅罗文认为盐业生产极大地促进了中坝及周边地区渔猎产业的发展,催生了一个以占卜手段组织大规模盐业生产、渔猎和肉类腌制活动、维持社会安定的高级阶层⑦傅罗文.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中坝遗址的动物资源开发[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第3集: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中坝遗址的考古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54-293;傅罗文.中坝甲骨:早期盐业遗址中的占卜证据[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第3集: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中坝遗址的考古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94-337;傅罗文,吕红亮.专业化与生产:若干基本问题以及中坝制盐的讨论[J].南方民族考古,2010,6(00).。关玉琳通过对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中坝、成都平原及长江中游地区石器组合的对比研究,指出中坝存在一个高级阶层;同时还指出由于中坝植被丰富,先民们采集、渔猎所得,加上制盐所换物资,完全满足生存发展所需,故中坝先民无需也没有从事农业生产⑧关玉琳.中坝出土石器映射的社会组织、区域互动和环境演变[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第3集: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中坝遗址的考古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376-393.。陈伯桢认为忠县崖脚、罗家桥遗址发掘出土的楚式墓墓主为楚国商人,他们得到巴国政府的允许深入巴国进行盐产品贸易⑨陈伯桢.㽏 井沟遗址群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的盐业生产[G]//李水城,罗泰.中国盐业考古:第3集: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中坝遗址的考古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94-239.。对此,傅罗文提出这些墓主可能是去过楚国的忠县盐商,因仰慕楚国的强大和繁荣,故在死后采用楚式葬俗以“模仿”或“追忆”楚国,但也指出有可能是楚人作为“贸易离散群体”到达忠县一带⑩傅罗文,吕红亮.专业化与生产:若干基本问题以及中坝制盐的讨论[J].南方民族考古,2010,6(00).。

(四)盐与巴人的关系

管维良⑥管维良.大巫山盐泉与巴族兴衰(上)[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3);管维良.大巫山盐泉与巴族兴衰(下)[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04).、罗玲⑦罗玲.论三峡盐业资源开发与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关系[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4.、朱世学⑧朱世学.三峡盐业与巴文化的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5);朱世学.三峡考古与早期巴文化源头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6(1).认为巴族以盐立国,得盐而兴,得盐而盛,失盐而衰,失盐而亡。程龙刚认为三峡盐资源是巴文化形成的重要凝聚力,是巴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巴文化衰亡的重要诱因⑨程龙刚.试论三峡盐资源对巴文化的重要作用[J].南方文物,2008(1).。朱圣钟从盐产地角度重新审视盐与巴人的关系,对前述观点提出质疑。朱圣钟认为,从时间维度看,前巴国时代和巴国时代巴盐产地数量少,有限的盐产地一定程度上代表有限的盐业经济,那么有限的盐业经济能给巴国发展提供多大的经济支持和助力?从空间维度看,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除三峡地区外,嘉陵江河谷、沱江河谷都是巴盐产地的集中分布区域;其次,前巴国和巴国时代的4处盐产地在巴国疆土上布局极为分散,又远离巴国都城,这种地理分布格局与巴国统治者强化对盐业生产管理与控制的政治需求是相背离的;再者,巴盐产地的盐业生产者并非全是巴人;最后,从前巴国和巴国时代盐产地的地理环境与落后交通状况看,将盐业视为巴国或巴人经济命脉的假设与实际情况不符⑩朱圣钟.巴盐产地及其变迁:兼论盐业与巴人的关系[J].盐业史研究,2019(3).。

三、渝东地区盐业考古研究展望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渝东地区盐业考古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深入。

(一)充分利用考古材料,重视历史文献记载

目前,渝东地区的盐业考古研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考古材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尚未完成,许多发掘材料尚未完全发表;二是对现有考古材料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充分。从已发表的研究成果看,渝东地区的盐业考古研究存在专题和时空上的不均衡。从研究专题看,近年来的研究着重于制盐工具、盐业遗址的判定与分期方面;从研究时空看,空间上主要是对中坝遗址展开研究,时间上多是研究史前至汉代这一时期。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之上,对渝东盐业考古及相关材料进行整理,深入挖掘其内涵。同时开展系统的盐业考古工作,通过发掘新的考古遗存,获取新的盐业考古标本,不断充实渝东盐业考古的内容。另一方面要重视历史文献记载。历史文献对考古研究的作用主要有:为考古研究提供重要资料;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为分析和解释考古发现的时代、性质和历史意义提供特定背景和关联体系①徐良高.由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关系再审视看二里头文化研究[J].中原文化研究,2020,8(5).。因此,历史文献与考古研究之间往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做好盐业考古研究就必须重视历史文献记载。

(二)继续扩展和深化研究专题

前文已述,渝东地区的盐业考古研究存在专题上的不平衡性,扩展和深化研究专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又一办法。在此,笔者尝试指出一些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复原渝东地区的盐业历史。专家学者们通过对前一阶段考古资料的消化和对新的盐业遗存的发掘,厘清盐业生产组织分工情况,揭示盐产品的流通路线,弄清渝东盐业的下游配套产业,从而达到贯通盐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复原各个时期的制盐工艺,以及串联渝东盐业生产和发展史的目的。

寻找早期盐业遗址。当前国外发现的最早的制盐遗址为距今8000年前,而我国最早为距今4000年前。陈伯桢认为内陆地区早期人类生产盐的驱动力高于沿海地区②陈伯桢.由早期陶器制盐遗址与遗物的共同特性看渝东早期盐业生产[J].盐业史研究,2003(1).。孙华提出中国早期制盐工业起源于渝东③孙华.四川盆地盐业起源论纲:渝东盐业考古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盐业史研究,2003(1).。那么,寻找年代更早的制盐遗址当是今后渝东盐业考古的重点工作之一。

探究渝东盐业与巴文化和周边文化的关系。有学者说过:“人类文化总是从产盐的地方首先发展起来,并随着食盐的生产和运销,扩展其文化领域。而文化领域扩展的速度,殆与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否有利于食盐运销的程度成正比。”④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2.毫无疑问,盐在文明起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盐是巴文化兴起、发展、衰亡的关键性因素,但也有学者提出异议,实质为何,尚需进一步探索。渝东盐业与周边文化的关系,应着重于先秦时期巴、蜀、楚、秦在渝东地区的交往争锋,以及历史时期渝东盐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

(三)开展多学科协作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盐业考古研究需要多个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进来才能取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因为盐易溶于水,考古发掘无法提取到盐的实物,因此在盐业考古工作之初就需要科技考古参与进来,借助科学技术对遗址土样、当地卤水和制盐残留物等的成分进行检测,以此来判断遗址性质。在研究过程中,更需要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古环境和动植物研究等学科协同合作,才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盐与古代社会的关系问题。

我国盐业考古起步时间晚、研究滞后于国外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广泛开展世界性的学术交流活动或考古项目合作,不仅可以了解其他国家在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借鉴其有关研究理论和方法,以助于我们研究工作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还可以把我们的考古发现、研究理论和方法、研究成果等介绍给国外学者,使国际考古学界对中国的盐业考古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四)培养基层盐业考古人才

在我国,盐业考古是一门新兴学科,经过二十多年的田野工作实践,虽然培养了一批专业性人才,但放至全国,每个省份少之又少,基层盐业考古人才更是严重匮乏。因此,加强基层考古工作者的盐业考古知识技能培训迫在眉睫。在2016年和2021年,重庆市举办了两期田野考古培训班,该培训班由重庆市文物局主办,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每期培训40天,采用“田野+理论”的方式,教学内容贴合基层工作,可以比较全面地培养学员能力。为达到持续培养人才的目的,让盐业考古事业良性发展,上述培训班可多举办,并设置盐业考古专题课程,使基层考古工作者能够在实践工作中自主辨识盐业遗址,了解国内外盐业考古研究现状,激发他们对盐业考古研究的兴趣。另外,高校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以笔者母校重庆师范大学为例,该校具有从本科到博士、博士后完整的考古人才培养体系,又有地理优势,可以开设盐业考古这一课程,力求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盐业考古研究的又一阵地,为我国盐业考古学科的发展埋下人才种子。

猜你喜欢
制盐盐业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真空制盐两碱净化过程成垢离子的脱除及控制
三星堆考古解谜
实施三品战略 推动盐业健康发展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2018.12.01—2018.12.15)
中盐舞阳:打造区域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制盐标杆企业
考古与论今
V效真空制盐节能装备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