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的解决要彻底,发现一个问题要分析一类问题,问题解决的最终结果是流程得到优化和标准化。
2.管理人员的服务对象是流程,检讨自己的工作内容中哪些是没有流程的,哪些是流程不完善的,哪些是流程设计、执行有偏差的?例如特采流程,特采物料到了车间之后,跟踪使用的流程是怎样的,谁跟踪,怎样跟踪,跟踪什么,有没有具体的流程规范,有没有明确的责任人去落实,流程最终有没有闭环、防呆(愚巧法),车间需要去检讨分析。
3.领导关注的事情就是车间需要关注的事情,先把领导交代的任务搞清、解决后再进行其他工作。
4.信息传递要有效,让每个人清楚岗位的目的,各项培训也要让员工清楚培训的目的。不能只告诉员工去做什么,还要告诉员工为什么去做。
5.客户投诉问题反映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消费者品质意识提高,可以对我们起到监督、警示作用;另一方面质量成本的提高,警示我们要在内部发现和解决问题。管理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结果,各层级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异常,并组织分析、思考对策。
6.管理人员要带着脑去管理,要有预见性,要善于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及专业技术能力;对事情来龙去脉要分析透彻,防止管理作用贬值;不要做等待结果的人,做事件要一次做对,不要出现头痛医脚的现象。
7.对待问题要敏感,问题发现之前要及时对策、预防,工作要有计划性,要知道在什么情况做什么决策,要将变点梳理出来。管理的第一要素是计划,管理要善于总结。
8.开会不只是汇报问题,要带着成果来,要有分析、对策,要养成习惯,最终形成自己特色的管理风格。
9.品质例会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平台,也是一个信息沟通和分享的平台。会上不要掩盖问题,提报问题要有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分析问题时要加入自己的成分和见解,不要做简单的传递员和邮递员,要经过大脑加工和思考,要从众多问题中归纳出规律性、从数据中找出重点,每天要总结一些收获。
10.谈问题时不要谈太多,但问题要谈透彻,不要害怕做细及被质问。特别是设备、品质、工程人员,问题要讲清楚,逻辑性要强。
11.解决问题要重视思路的梳理,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思路就是盘查与验证。
12.上级安排的任务要重视,按第一任务执行。要有执行力,执行力最大的是速度。
13.管理问题不要讲客气,对事不对人。管理要求直率的风格,不能含糊,形成直接的管理文化。
14.要构建主动积极的管理体系,不是单纯提要求,要多提供方法及指导给员工。
15.重复性发生的问题说明管理失效,要从解决问题过渡到预防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16.管理人员要按“人、机、料、法”首检确认各项准备工作,事前要管控到位、提前预防,在生产时才确认可能很难发现问题。
17.品质需要的是坚持,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有效果。在员工品质意识方面,首先要从管理行为和细节入手。管理者关注什么,员工就关注什么。
18.解决问题确有效果,但很多问题之后,希望能及时预防。预判出问题,还有提前预防,最后才是解决问题。跟着问题点跑,总有一天会跑不过。
19.管理干部在现场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要预判、防范问题,尽可能减少变点;不要人为制造变点,如要改造,首先要做品质风险评估,要清楚经过哪个层次批准才能开始更改,决策变化前要有评审流程;评估时首先要考虑有无流程支持,其次有没有按流程执行。要尊重流程、善用流程。
(来源:食品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