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基于身体感知的竖向交通空间初探

2022-02-05 22:21董立军
低碳世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坡道楼梯身体

董立军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

0 引言

当前建筑设计逐渐趋向表面化和商业化,缺乏立足基础,亟须从更深层次认识建筑,使建筑更多地成为人认识、体验、反思自己以及建立自我的境遇基础,而不仅仅是承载一定功能的事物或商业资本运作的附属品。本文以现象学中身体与空间关系的视角探讨建筑设计方法新的可能性。

1 设计思维的视角转化

建筑设计把建筑作为一个认识客体,一个体系。在大的层面上,建筑隶属于城市环境,同时建筑也被以系统的方式看成一个整体,其类似于语言,可化解为要素,要素之间存在组织关系。类似于形式语言学,其有几何学上点、线、面的分类方式,在功能组织层面,可被分解成各种功能要素。这种以语言的组织作为思维线索的设计方法对应语言及思维的等级体系,以系统化、结构化、体系化、功能化的方式解决设计问题能否回应人的行为成为疑问。其中在功能化中,交通体系作为实现手段,使用功能作为一种待实现的目标表现得尤为凸显。面对这种情况,回到前语言、前思维的原始未分化状态,探讨以人的体验为焦点进行更有生命力的设计是有益的。

更进一步,若要回归到建筑本原去追问建筑,就要理解建筑。哲学意义上的追问最终成为对人的存在的追问,在当代工具理性的发展趋势下,我们可以看到学科细分以及思维体系的层级化逐渐把人变得不完整,使人如同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支离破碎的人。而人应该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回到在世之在,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不能以物的方式即存在者的方式被看待和定义,人不是被固化的元素或构件,它永远面向未来筹划自身,而建筑这种独特的形式应该成为人存在的反映。以人的存在方式照见物的存在方式,用这样的方式看待建筑将会开启不同的视角。

这样的设计态度并不否认设计活动本身,其承认设计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也不否认现代设计方法以目标为方向、以问题为导向,其充分理解现代性本身具有的自我辩证发展特点,即通过否定自我去发展自我,其批判的是理解建筑的方式,也就是说,建筑不应该被思维和观念固化,可以发展出不以思维为主导的设计以及不以反应式感觉为主导的设计,而是以梅洛-庞蒂的“知觉”为导向的设计,使设计回归朴素的真实。把用身体做设计视为一种方法,回归到最原始的人与世界交融的状态,即不是单纯思维式的、纯视觉引导式的设计,而是全身心与环境相照应的设计。现实中,从设计师的设计中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即以知识传授的方式进行设计思维训练具有局限性,经过专业训练的设计师有时受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设计作品往往缺少感悟性及体验感,这说明空间感知能力往往不能通过学习的方式获得,而更多地以体验的方式获得。非专业设计师往往以还原身体感应的方式进行设计,这样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不会被专业知识束缚,视域更开放。

2 建筑设计中现象学方法的引入

现象学摒弃自然主义的思维方式,力求回到事情本身。梅洛-庞蒂发展了现象学的视角,在“身体-主体”的角度进行本体论意义上的探究,探究成果为人们的身体始终和人们在一起,因为人们就是身体,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唤起向人们呈现的世界的体验,因为人们通过人们的身体在世界上存在,因为人们用他们的身体感知世界[1]。在知觉中,世界不是意识的对应物,而是身体的对应物。梅洛-庞蒂把空间当作身体与世界相互开放的结构,身体感知的空间是由外到内的通道,身体运动的空间是由内到外的扩展通道[2]。这样的视角在近些年逐渐被应用于建筑设计实践中,设计师充分挖掘知觉、动觉、视觉、触觉等全方位的身体感知,并将这些感知运用到设计中。下文将针对用身体做设计,研究人竖向高度上身体移动变化与空间感知的关系,运用知觉的身体性综合感知及动觉的全方位体验为设计注入原始性活力。动觉是对身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它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的运动有关,身体位置、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和支撑面性质的改变都会造成动觉改变[3]。

3 竖向交通空间与身体感知探讨

对建筑中被定义的元素或者垂直交通形式(楼梯、台阶、坡道等)进行再思考,将它们从语言、思维、分析的牢笼里解放出来,在身体感知现象学的情景中考察它们,同时转变常规的交通体被定义为实现目标手段的态度。本文进行了相关的尝试和探索,并进行了总结及案例回顾,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力图使设计师们能够以更开放的方式进行设计这项目的性活动。

3.1 楼梯、台阶的异化

在常规的设计中,楼梯一般被定义为交通体,非常明确地担负着从一个目的性空间到另一个目的性空间的转移功能。以这样的思路进行设计形成的楼梯往往使人的体验感比较差,行走其中的人们只想快速通过楼梯,并希望尽量弱化和剥离这种经过式印象。然而身体上下移动的体验是人非常敏感的感知,这种缺乏体验感的楼梯行走经验以挥之不去的整体感受融合到行为活动的总和中,甚至有时这种感受成为体验印象中最深刻的部分。因此,以开放视角考察身体与空间的交互性,把过程性与目的性等量齐观,拉长或异化楼梯空间的体验感成为非常好的设计策略。具体案例中的设计方式有很多,一般可以将其归纳为如下5种。

(1)拉长体验感,把通过调整为通过与停留结合,有多种实现形式,如把台阶与书架或阅读空间、观望休闲空间、玩耍游乐空间、框景式舞台剧场等结合。

(2)处理脚下踏面形式。考察脚的踏感与身体移动的关系,将另类体验感知融入踏感中,异化踏面被固化的意义。

(3)探讨保护感,如最小化楼梯的包裹感,形成身体移动过程中安全体验的极限感知。

(4)弱化楼梯与相连接空间体验感的差异,使身体的感知在楼梯的起点与终点处消解,并融合于对其他空间的感知中。

(5)杂糅体验感。将楼梯的连续性打断,加入非楼梯部件,同时保留引起身体移动的可能,形成另类的体验感。

3.2 倾斜的楼板

当代建筑师不断尝试与探索非等级的、非明确的模糊空间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如建筑师藤本壮介的非等级空间、妹岛和世的流动空间、隈言吾的弱建筑等。这种多义性空间打破了笛卡尔式的设计思维模式及二元对立的主客世界观,回归到了认识未分化的前思维阶段,强调身体与世界的直接关联。倾斜的楼面创造了身体移动和空间感受的丰富性,如库哈斯设计的朱苏大学图书馆及康索现代艺术中心、SANAA设计的劳力士学习中心及大阪艺术大学艺术科学系馆等都对倾斜的楼面空间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倾斜平面打破水平界面与垂直界面的平衡,刺激人与建筑空间的互动,它可以获得在建筑水平或垂直状态下体验不到的空间体验,而且建筑不再仅仅被视觉和立面主导,人的身体和感知能更很好地享受空间带来的愉悦。倾斜平面改变了空间和重力的关系,无论是缓慢地向上,还是缓慢地向下,人们总会处在一个抵抗倾斜方向力的状态中,这点感受在水平面或垂直面上是没有的[4]。

3.3 地景建筑

身体移动与空间感应可以发生在不同规模的空间中,近些年,地景建筑成为连接城市与自然的媒介,是打破建筑语义禁锢的探索。将建筑与自然融合,借用人在自然界身体自由移动的体验感,使爬山、逛草坡成为发生在建筑中的情节。从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的对比体验中,我们可以明晰地感知自然的魅力与身体垂直方向移动的巨大差异,将此种体验运用在建筑空间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人造地景通过抬升人的身体,改变人身体移动状态引发的体验感与感受是平面移动无法取代的。建筑与身体的互动加深了人对自身身体感知的程度,使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感受,甚至在某种层面上进行自我的重新诠释。身体感应成为人与世界连接的途径,这种互动是直接、沉浸式、前反思式的。地景建筑创造的充满活力的模糊性及可变性使人能更多地面对未知,而非固化的事物。

3.4 身体移动与空间翻转

在身体移动的过程中,空间内外转化对建筑设计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打破内外清晰的界定,使空间进行反转变化,赋予身体感知歧义性、矛盾性成为一种设计方法。身体时而上时而下、时而向内时而向外,连同对界面的敏感反应,形成了一种奇异的空间体验。这种人的空间反转性、矛盾性感觉也传达了人对世界的、内外反转的全部体验。建筑创造出一种自然过渡、而非决然割裂的内外空间,如同莫比乌斯环式的内外转化,使人对自己身体的内外、精神的内外进行重新诠释。身体体验中夹杂的歧义性、误读性及含混性突破了基于语言组织设计方法的牢笼,空间形式的人为界定划分全然消失,抽象性的描述提供了个体性的体验。

3.5 螺旋上升的主题

从《圣经》中对人类建造螺旋通天塔的描述,畅想到旋转上升、可层层停留观景的中国木构塔,再到莱特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展览空间的旋转向上结构,身体移动中的螺旋式上升一直是人类挥之不去的探索主题。由于螺旋的尺度和形式不同,身体对不同螺旋的感应有丰富、细腻的差异,极小的旋转上升,或实或虚的围绕,内聚的体验,挤压的身体感知与豁然开朗的身体释放,内的封闭与外的敞开,全视角的体验都可能发生。在身体移动的瞬间仰望与俯视,视觉带动身体欲望,可能引发一跃而下的身体冲动,如同希区柯克影片中梯井形成的天堂与地狱的欲望感应。儿童的游戏、身体冲动、脚下的飞快移动、全速奔跑与俯冲、躲闪与避让、前倾与后仰的身体及脚步控制伴随着螺旋上升发生。身体的旋转引发眩晕、迷醉的状态,螺旋上升的同时强烈的束缚与逃脱欲望掺杂其中,螺旋的重复向心性体验也需要在长度、宽度维度上进行突破与回应。散点式的螺旋、多中心式的螺旋将人的身体体验感进行去中心化和重复将成为螺旋体验感知新的探讨方向。

3.6 坡道的再诠释

柯布西耶将坡道引入建筑是一种经典,他的漫游建筑渗透了身体移动与空间感知的对应性,坡道与台阶的结合成为趣味所在。在坡道上的平缓身体移动拉长了身体体验的时间,在坡道沿途加入各种类似剧情式的情节设置,使得在时间维度和体验维度上都打破了坡道作为通道的概念。坡道的通过性体验被大大扩充,坡道的弯折形式、身体的转向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应形成了被四面包围着的氛围和体验,行走与停顿的传统空间组织方式的抽象性被忘记,取而代之的是身体的多样性体验。伴随着迈步、抬脚、偏侧身体、转身等动作的发生,空间与身体的互动成为身体记忆被留存,建筑存在的意义得以重新诠释。库哈斯设计的朱苏大学图书馆中贯通的坡道将分离的楼面抹平为单一表面的广场,建筑元件和空间有计划地分布于广场之上,在那里,通道使人们的生命活动跃然于前景,建筑成为了人们活动的背景[5]。

4 结语

竖向交通空间不仅有上述几种,本文列举的几种为较有代表性的类型,希望设计者能够对建筑设计中的基本行为进行拓展思考,对空间与人体的感应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不脱离身体与环境的原始互动性感应,有助于把建筑从被赋予过多解释性意义的大背景中解放出来。同时,上述不同种类的身体空间应设置于恰当的空间,设计时应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并考虑年龄差异与性别差异。各种类型的建筑,如学校、医院、展览馆等要回归体验本身,不应被类型束缚,应将探索空间及身体感知作为设计的方法之一。目前,设计界已经有很多优秀的案例,这些设计不是为了丰富建筑而进行的简单、强行的叠加,而是回归建筑本源的深度探讨。在学习和解读这些案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理解当代人的行为和空间需求,创造符合当下人们生存和体验需求的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坡道楼梯身体
AMT坡道起步辅助控制策略
平朔东露天矿工作帮移动坡道优化研究
有趣的走楼梯实验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火星车转移坡道柔顺性优化设计及动力学分析
我de身体
上下楼梯时要注意什么 ?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原来楼梯还可以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