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迪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哈特 010000)
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同时也是当前我国城市更新的一个大方向。人们越来越重视在城市更新、建设和治理的过程中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三者结合。城市更新是阶段性的历史任务,其内涵、方向和任务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因此必须结合实际顺应国家发展理念和国际形势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非农边际收入大于农业边际收入,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城市中的医疗、教育、就业、交通、住房压力持续增加;弃耕抛荒时间长,非农建设用地非法占用耕地农田;城区改造大拆大建导致高耗能、高排放和高污染;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度低以及土地在利用过程中不符合生态平衡原则、低碳绿色目标等。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房地产热”和“开发区热”造成了如今人均城市土地用地的面积过少、城市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城市更新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要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而城市群又是我国碳排放的集中区,受传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困难的影响,我国城市群在创造了全国80%以上经济总量的同时,也占据了全国75%以上的碳排放总量,因而成为“碳中和”的重点区和责任区,建议夯实城市群“碳中和”的主体责任[1]。因此,在城市进一步更新的过程中,要注重“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结合以达到综合效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的城市土地利用开发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协调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等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2]。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冬季采用集中供暖的方式,这种供暖方式以燃煤为主,其缺点是能效低、碳排放高。集中供暖时,煤料燃烧获取高热量,制取不高于85℃的供暖热水,高能低用,同时供暖热水的集中输送造成了输配过程的能量损失,必然导致北方地区集中供暖高能耗、低能效,不利于降低碳排放量[3]。南方地区大多利用电炉、空调等家用电器进行御寒,冬季取暖方式相对多样化,但是地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供暖方式的普及度低,采用这种方式供暖的家庭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极少。
南北方供暖的方式虽有不同,但是二者采取的多数供暖办法的清洁程度低,碳排放高,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双碳”的提出和确立,以及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趋势,使南北方地区如何进行清洁节能供暖、南方地区是否要进行集体供暖成为众多学者和政府官员在未来城市更新过程中提高人们幸福指数需要思考的问题。
城市更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发展任务和历史内涵,原有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方式会随着时代内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呈动态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城市的工业、商业和住宅用地需求不断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在绿色低碳的城市更新背景下,为缓解非农用地供求之间的矛盾和实现城市土地的立体效用,需要稳妥积极地进行旧城区拆迁改造来盘活存量土地,其中还需要解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钉子户”,解决建设非法住房、宅基地闲置、非法进行宅基地流转等一系列问题。每年由建筑运行带来的碳排放达到20亿t以上,建筑施工还间接导致钢铁、水泥等制造领域排碳16亿~18亿t。截至2019年,建筑部门相关碳排放已占到全社会排放总量的38%左右[4]。大拆大建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且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增加整个社会的压力,对于构建更加绿色低碳宜居健康城市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发文严格控制大拆大建。此外,在对旧城区改造的过程中不应以牺牲历史文化底蕴为代价,对于有历史文化遗址的旧城区应该以保护和传承为主,注重城市的非物质更新。我国城市更新中应该以“如何降低污染和碳排放”为前提,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并充分利用城区闲置和利用率低下的土地。
现阶段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的人口和土地需求呈现不匹配、不满足的局面,人地需求矛盾大,且分布地区不平衡。一般来说,南方地区的住房需求量大于北方地区,东部地区住房需求量高于西部地区。“人多地少”的情况导致城市在修建住房时过度重视提高社区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忽视社区中的绿化景观建设,绿化程度低,环境差,相应的低碳措施少甚至没有,在一些较偏远地方的小区或者老旧小区没有进行绿化。部分地区的小区绿化工程成为形象工程或“形式主义”,因而出现过度绿化导致居民生活不便,造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
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交通运输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起到“中介”的作用,交通运输的形式会影响城市的规模、居民点之间距离和空间的分布和人们出行方式等。在我国人口持续增长,城市居民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地矛盾加剧的现实情况下,城市道路狭窄是各地出现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的参考因素。车辆在行使过程中排放一氧化碳、碳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会造成大气污染,并且在道路拥挤时排放的污染物更多,这在我国人口密集的经济发达地区尤为严重。在城市更新中面临的又一大问题便是解决交通拥挤问题以及如何打造一种便民利民的低碳出行模式。
城市是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是消费最集中的地域,实现绿色发展就必须注重城市的绿色建筑绿色产业。我国的绿色建筑材料和绿色产业在近几年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发展。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超过50%,绿色建材应用比重超过40%,全国城镇既有居住建筑中节能建筑所占比例超过60%[5]。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数据,2020年清洁能源消费量已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4.3%,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绿色建筑和绿色产业的普及率较低,发展不成熟甚至滞后。
上述的问题是城市更新发展绿色低碳面临的重点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我国在未来城市更新中着重构建以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推动全国各地区冬季清洁能源供暖;我国未来以“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加大在全国范围内对清洁能源供暖方式的推行力度,尤其是在人口多、供暖形式不一、供暖市场广阔的南方地区进行清洁能源推广。改善高寒地区清洁取暖的方式,例如,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着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利用能源,加强电网、天然气管道建设。
社区和老旧小区应合理增加绿化景观设计,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可持续更新模式推动老旧空间的更新步伐。多数老旧小区因城市化发展而演变为如今的内城地区,社区区位条件优良但面积较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单体开发再利用的规模效益和潜在价值。因此,要政府组织、多方参与、规划设计,推动老旧小区的城市片区开发与街区振兴,带动社区更新改造建设[6]。我国的城市化不能演变成现代化大楼加上冷冷清清的街道,要以共治为手段,以共享为目的,建设一座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7]。重视城市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文化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彻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人地系统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封闭的人地系统、开放的人地系统、相互重叠的人地系统。在此背景下,人地关系从以前简单的一人对一地变成一人多地、一地多人和多地多人[8]。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治理要提升“硬件”和增强“软实力”,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质量化、美观化、舒适化的需求。
城市更新应重视把公共娱乐场地、公共开放空间、公共交通枢纽、胡同街巷等连接在一起形成窄街道、密路网;拓宽城市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在城市更新的机遇下引领步行+自行车+公交的低碳出行模式;完善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在现实中的法律法规、售后设施,特别是纯电动汽车能量补给站的建设和补给方式的多样化;推行轨道交通的建设如景观轻轨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加强地下交通轨道的建设;道路两旁注意树木花草的种植促进节能减排,提升城市形象。
在绿色建筑方面,应该注重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的绿色低碳发展。①装配式建筑是建筑领域的一项绿色革新,将传统建筑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所需要的构件和配件,再运输到现场进行装配安装。装配式建筑的节能减排效果较传统建筑方式更明显,因此在我国河北、上海、福建、海南、陕西、山西等地进行了大规模应用。②城市建筑的材料在选择上可以优先考虑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钢结构更节能低碳,更方便循环利用,有利于在城市更新中进一步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绿色产业的发展应该从人们的衣、食、住、行4个方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①纺织业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探寻绿色低碳的新材料,建立绿色低碳循环新材料产业体系,加强生物基纤维、天丝纤维、有机棉、有机亚麻、竹纤维、再生棉、再生羊毛等绿色环保的纺织面料的研发和应用,将绿色、低碳、环保、循环理念贯穿设计、生产、流通、回收等环节。②建筑行业要注重低碳材料的应用,在室内装修时使用低碳材料,选择易装配和拆卸的家具,选择绿色植物吸收有害气体,选择环保乳胶漆如生物乳胶漆,选择环保地材如植草路面砖,选择环保墙饰如纱绸墙布、麻墙纸、草墙纸等。③交通行业推行绿色出行模式。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推行动向单车、共享电动车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④食品行业应当在包装方式、包装材料上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包装食品时大力推行可回收再利用的包装理念,采用有利于减排的原材料包装,并且应当节省包装,避免过度包装。过度包装容易造成资源大量浪费、污染环境、诱发社会奢侈风气等问题,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我国绿色低碳城市的建设起步时间比其他国家要晚,新加坡“花园城市”、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印度的班加罗尔、丹麦的哥本哈根、美国的波特兰大都市区和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等国外绿色城市发展对我国城市更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可以从上述城市的城市生态建设、公共交通发展、城市住房、绿色建筑和能源使用等方面进行学习、吸取经验、借鉴教训。但在以城市为主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打造低碳绿色安全健康城市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路径和方法,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中国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必须符合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时空性、动态性、人本性内涵,在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中体现生态文明观、自然资源观、以人为本观,建设低碳绿色幸福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