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2022-02-05 16:16卢文昊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毕业生院校学生

卢文昊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2000 年以来,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一直呈上升状态。结合教育部对外公开的资料分析可知,2000 年至2022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从107 万人上升至1076 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22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目标,建立健全现有的就业创业机制十分有必要,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十分关注,也促使高校深刻了解到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及重要性。

一、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

(一)毕业生深造比例增加

新时期,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曾有研究团队在毕业生群体中开展过调研工作,发现超出60%以上的毕业生在调查中表明就业期间面临的最大门槛就是学历这一硬性要求,尤其是社会主流岗位的求职标准,很多均要求硕士乃至更高以上学历,与硕博类就业群体相比,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可谓不大。为此,部分高校毕业生为了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会选择考研的方式提升学历层次。受综合因素影响,我国近两年高校毕业生身赴境外深造的比例大大下降,但结合整体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深造比例并未出现过大的波动,整体呈持平状态。由此表明,大量高校本科毕业生均比较追求通过升学深造的方式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慢就业现象凸显

慢就业主要是指就业时间长、逃避应届招聘的一类行为,据相关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存在慢就业问题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才开始着手思考个人的就业方向,尤其是部分特殊社会因素的存在,导致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心态随之受到影响,使得慢就业现象日渐凸显。结合慢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实况分析可以发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备考型。此类毕业生主要以升学深造为当下主要人生目标,也有部分高校毕业生以考编、考公等理由申请延毕留校。

二是完美型。该类毕业生在就业时,对于就业岗位的追求过于理想化,高度注重自身与岗位之间的适配度,一旦不符合预期,即便选择延迟也不会入职就业。

(三)就业布局缺乏均衡性

随着大力推进中西部发展战略以来,我国面向全国范围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西部等偏远重点单位就业,发挥才干。结合现有的中西部发展战略推行实况来看,的确成功引导一大批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成为建设基层的先进典型。但此类人群在比例上相较于全体高校毕业生人数来讲,仍旧杯水车薪,就业流向严重倾斜,导致行业就业不均衡状况随之显现。以地域作为就业划分标准,高校毕业生明显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发达城市;以行业作为就业划分标准,高校毕业生明显更倾向于选择互联网、新媒体等热门风口类行业。另外,薪酬福利水平也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倾向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一)就业政策与毕业生就业需求衔接不足

站在宏观发展的视角来看,国家希望能够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主动投身于中西部、基层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就业,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同样亟需大批量高等院校人才进入以带动发展。但是,实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与国家预期并不一致。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聚集世界500 强企业、拥有区域及经济优势的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吸引力明显更大,不仅能够提供待遇更加丰厚的岗位,在个人价值实现和岗位形式方面也更具多元化,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促使大学生集中投身于这些区域就业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国家宏观发展需求与毕业生个人职业发展需求之间衔接不足的问题,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就业信息不对称

新时期,毕业生就业预期与实际岗位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现象普遍,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市场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影响劳动力市场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之间的衔接。站在高校毕业生的角度来看,职业规划十分明确且就业目标已提前锁定的学生整体数量并不多,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并不明确,对于未来所从事行业的了解也不深刻,再加上部分毕业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就业慢心态,使得就业岗位与实际就业需求之间的匹配要求被动提升。此外,站在用人单位视角来分析,在数字化发展背景下,整个社会发展对于跨学科类高素质人才需求日渐增长,但是在高校应届毕业生中却很难匹配到高质量求职者。由此可见,现阶段如何确保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实现信息对称,是解决社会结构性失业问题、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所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三)毕业生就业需求与学业任务之间存在不匹配情况

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的实践氛围极其浓郁,校园招聘使更多大学生拥有了毕业前的实习机会,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享有参与高质量、专业相关性高的优质实践项目机会,能够帮助高校毕业生获得更多的实习经验,并在求职竞争中获得明显优势。此外,部分院校为了从更多层面为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提升带来帮助,往往会在校园四年求学阶段硬性为学生添加实习筹码,很大程度上造成学业与科研时间遭受挤压,致使学生面临“牺牲求职实习”与“放弃实习机会全力学习”两种艰难选择,此类问题如何解决,也是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挑战。

三、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分析

(一)结合三个就业端口普及全程育人意识

新时期,高校在全程育人阶段做好就业端口把控时,应该从下述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前端。首先,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选择针对性、时效性及务实性更强的课程内容,并将不同专业、层级学生的需求综合考量起来,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资源,适当提升实务类课程比例,引导大学生在校求学阶段增加与社会之间的接触,优化自身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匹配度。其次,专项邀请企业内招聘人员入校分享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帮助学生了解就读专业未来的职业取向及就职内容,以此打破求职与就业两个端口之间的信息壁垒。

二是中端。首先,积极为学生与企业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并将学生的寒暑假时间全面利用起来,实习的实践计划需要由院校牵头设立,与学生自行投简历实习相比,由院校牵头下的实习岗位层次及用人单位质量明显更高,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奠定基础。其次,需要在校园内积极组织各类宣讲会或是招聘会等一系列就业活动,引导学生能够在求学阶段强化自己未来就业细节规划;吸纳综合实力更强的用人单位入驻本校,提升单位知名度的同时,加深其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印象,有利于后续就业。

三是后端。首先,大学生毕业离校前院校需围绕其就业途径、择业困难、签约行业开展调查,以此作为院校后续围绕大学生毕业引导就业的改进参考,促进就业指导教育及服务质量的提升。其次,针对校内各项就业服务进行优化。例如,当毕业生出现违约问题时,可以简化等待的手续及时间;离校后,及时将相关档案寄送至学生单位或户籍所在地相关单位;在班级内,建立高沟通频率的班级联络群。

(二)借助精准把控促进学生树立全面就业意识

在校园内推广全面就业意识时,需要从两个方面更加精准地做好把控工作,具体应该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结合高校毕业生的特征推行分类指导工作,为其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服务。首先,对于部分能够明确自身职业规划的学生,院校应该提前为其做好就业准备,包括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信息或是为其提供符合专业从业要求的实习机会。其次,对于部分存在就业迷茫的学生,院校应该主动结合其专业定位帮助其明确毕业的就业方向,除开就业方向指导外,在资源支持方面也必不可少。再次,对于部分存在消极待业或是慢就业意识的毕业生,应该积极结合其焦虑原因制定“去焦虑方案”,调整其存在的“慢就业”心态,不断引导其形成“先就业后择业”的心理意识,为未来就业创造“托底条件”。

第二,分析高校毕业生的个性化就业需求,为其精准提供就业信息服务。高等院校可以借助线上调研的方式,最大程度了解和掌握所有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兴趣、就业区域选择趋向,搜集学生在校求学期间参与的实践活动等相关信息,借助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实现就业信息的精准推送,使每一名毕业生均可享受到来自院校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例如,对于本科生,在为其提供就业信息时,可以从职业认知或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在就业意识不断强化过程中,主动规划专属于自己的职业成长蓝图。又如,在针对硕士毕业生就业进行指导时,应该将重点集中体现在对于个人职业综合素能提升方面,锻炼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职业发展空间扩展带来帮助。

第三,调研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精准提出就业政策,促进就业率的提高。在不同毕业生的不同需求下,就业的范围及层次必然也随之增多,高校想要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管理成效,就必须将所有工作做到细处、落到实处。例如,在面对突发性社会公共卫生事件,如新冠疫情,学生在面试时,需要将以往常规性的实地场景面试调整为远程线上面试,但学生仅是在宿舍、教室等场所面试,易使用人单位产生学生对面试缺乏重视的误会,影响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第一印象。高校可以在校园内单独开辟小型空间,提供给学生作面试用;对于决定考公、考研等学生,可以为其提供集中指导及培训条件。

(三)建立多方合作关系以支持全员就业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学生全面就业意识的树立,也离不开高校的就业管理工作。高校应坚持为毕业生服务的原则,做好与下述几类伙伴的合作:

第一,调动校内“伙伴”,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系统性的支持和帮助。首先,在院校内成立一支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团队,主要由校内职业规划教师组成,从理论课堂角度去启迪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意识。其次,作为院校就业中心负责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个人的网格员价值,为打通学生、校方两者之间的信息壁垒提供支持,尤其需要做好数据统计,精准组织更契合毕业生就业需求的相关活动。

第二,发动社会“伙伴”,为毕业生提供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行业指导。首先,可以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院校与社会“伙伴”之间保持稳固合作关系。其次,院校积极组建校外导师制,制度形式以“行业导师+学生”结对的方式呈现,以此将社会行业精英的就业价值发挥出来。再次,建立多维度的合作关系,使合作从简单的实践逐步扩展至更为复杂的科研、教学等更多层面,促使大学毕业生在合作期间享受更多就业优势。

第三,发动校友这一“母校”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在就业管理中充分将校友的作用及价值发挥出来,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目标。一方面,院校应该主动搭建毕业生与往届校友之间的平等沟通平台,将桥梁价值突显出来,促使母校与校友之间逐步发展成为“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在就业指导中,不仅需要通天线,还要做到接地气,此时以校友为接口,面向校内待就业学生提供更加多维度、多渠道的行业规律信息及发展渠道,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四)从实体出发树立全局就业意识

高校在指导毕业生就业时,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要求,全面调整现阶段毕业生就业倾向过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现状,从思想意识层面渗透和引导更多大学生进入西部、基层就业,贡献青春力量,为祖国全面发展做出贡献。具体而言,基于全局发展意识,高校引导毕业生就业时应该着重做好“两实”就业引导:

第一,做到实地实干,在校内举办各类实践锻炼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更多就业感知。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对于西部或是基层的工作内容了解并不多,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因素的存在,导致很少有毕业生主动赶赴西部或基层就业。高校要积极组织有公益意愿的学生参与院校所在地的公益活动,借此锻炼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适应能力。

第二,借助“实人实事”开展现身说法,并在此过程中引导更多毕业生树立担当意识。高校在毕业生就业管理中,融合思政教育、主题教育固然重要,但仍旧有很多学生在调查中反馈表明,基层就业学长学姐的回校交流,更容易升起情感共鸣。面对学生的需求,高校可以积极邀请优秀校友回到学校分享亲身经历,现场为学生的疑惑提供解决方案,并通过榜样作用的发挥,激励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能够时刻铭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从而自内心深处生成主动走向基层的就业意愿,为祖国经济建设挥洒汗水。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中,想要全面促进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升,首先需要做好前中后三个就业端口的管理工作,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人才需求与就业需求实时衔接,提升就业质量。其次,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应该着重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其推荐和匹配度更高的工作岗位,并多维度分析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其创设更多的就业发展空间。此外,还需分别从校内、社会等多个渠道为高校毕业生搭建就业渠道,借助就业渠道的拓宽,提升就业质量,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毕业生院校学生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伤心的毕业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