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卓雅 章悦 王晗 金炜颖 刘庆琬
2016年住建部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深陷垃圾围城的困局,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我国每年产生的垃圾约为1.5亿吨,而目前最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是垃圾填埋,这种方式极易造成二次污染,且对垃圾填埋场需求量巨大,易造成垃圾围城和邻避效应的困境。且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网购、外卖等快捷式生活的盛行,包装垃圾问题重重,堆存垃圾总量不断增长。实际上城市生活垃圾的可利用比例较大,根据统计结果,部分城市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所占比例为6%-10%。在对49个城市的调研资料也显示,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含量在5%-50%之间,平均值在16%左右。随着科技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预测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的含量将会越来越高[1]。而垃圾分类正是对垃圾进行针对性处理的,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基础。对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的同时,减少垃圾简易填埋和燃烧的粗暴垃圾处理方式,进一步减少垃圾占地,有效减少污染,达到引领人们迈向绿色健康生活的目标。因此,施行垃圾分类、实现垃圾分类常态化已然成为近年的一大热词及必然趋势。
早在二十多年前,上海市就成为最早试行垃圾分类的城市,各地也相继进行试点实验,对垃圾分类模式作了多次的修改调整,累积了许多珍贵的垃圾分类经验。中国正式实施实施垃圾分类以来,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积极寻求适合当地的分类政策。但垃圾分类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从收集、运输到后续处理等步骤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必须实施到位,以保障分类质量,这无疑对大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基础设施、运输和处理方式的成本等其他综合因素使垃圾分类常态化施行难度较大。照各地实际的试行效果看,落实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困难,如上海的强制垃圾分类实行受阻。想要真正实现持久性推行,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如今根据“十三五”规划要求,我们要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相衔接的收运体系,从点到面实行垃圾分类。2020年《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获全票通过,南京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于2020年11月1日正式施行,南京市也将建立生活垃圾服务企业信用评价制度。社区作为垃圾分类主要梯队,努力探索让居民接受并自愿遵守的分类方式。而在校园垃圾分类中,由于目标群体在关于垃圾分类理念、相关分类知识以及主要产生垃圾种类等方面的不同,相应的政策设定也会与社区垃圾级分类有一定的不同。在如此大环境之下,南京审计大学也在积极响应垃圾分类号召,遵循校园垃圾分类政策要求,寻求合适本校的垃圾分类体系。本组主要对校园垃圾分类进行调研,以本校情况为例,尝试寻求垃圾分类的困境所在并提出相应对策。
本次调查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方法和采访调查方法。由于本项目中是针对南京审计大学研究的垃圾分类的具体对策,所有的调查数据均来自于该校校内人员,通过扩大调查人群范围希望最终所得的数据与结论能够更加接近现实,从而有更大几率使垃圾分类政策在此校实施。我们先是制作了一份电子问卷,收集大家对校内实施垃圾分类的认知与看法,再针对特定群体进行采访,使我们对垃圾分类的目标群体认知现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能够有大致的政策制定方向。
在问卷调查部分,我们问卷收集的主要信息为:校内人员对垃圾分类的基本认知,对垃圾分类的看法,对垃圾分类初步政策的认同感,以及对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的建议。本次收回的调查问卷总共250份,有效填写份数为200份。
从收集到的第一部分的回答来看,大家对于垃圾分类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但还稍有欠缺。问卷数据显示,绝大部分校内人员都了解垃圾分类的基本含义,有53.5%的人经常在课本和杂志上看到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45%的人在广告上接受过一点关于垃圾分类的信息。但有超过八成的人认为自己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只限于“有一点”的程度,在不限制查询资料的条件下,我们通过设置关于垃圾分类知识的问题发现可能大家的了解程度不是很深。例如在“鸡蛋壳属于什么垃圾”问题中,有9%的同学未能答对。而对于“一般会如何处理废旧电池和金属”问题,有21.5%的人选择了“和普通垃圾一样处理”,1.5%的人选择“随意乱扔”。尽管大部分人答对了上述两题,但是对于垃圾分类这种系统性较高的工程来说,我们希望在前期投递分类环节大家的准确性能够尽可能高,避免对自然环境或是人们的健康再产生二次伤害。综上,我们从第一部分问卷信息所得结论是:校内人员对垃圾分类有基本的认知,但仍然缺少精确分类的知识水平与行动力。
接下来,我们在问卷中对同学们进行垃圾分类时的阻碍进行调查,除了上述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欠缺以外,还有很多不同方面的因素。学校对垃圾分类投入的硬件设施和具体政策规定、人们的主观分类意识也是几个主要的阻碍因素。在调查中有70。5%的人表示如果掌握了垃圾分类知识、并且硬件设施齐全会愿意参与垃圾分类,超过六成的同学认为垃圾桶若能注明一些常见垃圾所对应的类别也会对投放有帮助。由此可以看到,除了目标群体的主观分类意识,硬件设施的建设是影响分类投放的一大外部因素。
分类政策的主要目标群体是校内学生,我们的问卷所提对策偏重从学生角度考虑,选择矩阵量表度量同学们对其的支持程度,最后按各个方案分数均值进行比较。根据统计数据,大部分的同学认为评比和奖惩制度是较为有效的督促方式。同时六成以上的同学希望垃圾分类政策实行的时候能够循序渐进,给大家足够的缓冲时间。但是我们在选取最后的对策时,也需要综合考虑经费和操作复杂度来决定。
在采访调查阶段,我们主要采访了普通学生、辅导员和负责宿舍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被采访同学认为垃圾分类的实施重点在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议学校更多开展垃圾分类讲座普及相关知识,同时积极组织附有综测加分的垃圾分类志愿活动以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辅导员老师则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垃圾分类的过程监督,建议通过招募学生干部、志愿者等方式进行监督,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效果可能会更好。而宿舍清扫垃圾的工作人员觉得,若是让他们协助学生们进行垃圾分类,他们当然是愿意的。但是想让所有同学都自愿分类是比较困难的,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不太高,并且由于学生人数较多,监督起来也更为困难。根据采访结果,大家普遍认为目标群体的积极性以及分类过程的监督环节是较难解决的地方,因此这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以及静脉产业的发展,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成了社会一大趋势。垃圾处理方式的改革急需政策的推动,2019年7月上海正式全面实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20年《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获全票通过,南京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于2020年11月1日正式施行,但遗憾的是目前南审校内并没有明确出台相应的政策。调查数据显示,72.5%的同学表示因为学校里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所以自己没有进行垃圾分类,显然,规章制度的空缺使得校内垃圾分类的实施无法执行,并且宣传力度不够,难以激起同学们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实施开展困难。
(1)目标群体。
①目标群体的垃圾分类意识。
目前校内的大多数的同学已经认识到了垃圾分类的好处,建立起了垃圾分类的意识。在问卷调查中75%的同学表示如果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并且校内设施齐全则非常乐意进行垃圾分类,超过80%的同学认为垃圾分类有诸多好处,如减少垃圾占地,缓解垃圾围城,改善环境质量等等。在面向我校学生的线上访谈中,受访同学同样表示垃圾分类在当今是十分必要的。
②目标群体素质。
校内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掌握目前仍存在一定欠缺,调查数据显示76%的同学因不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而不进行垃圾分类,80.5%的同学表示对垃圾分类知识仅有一点了解。线上访谈中受访同学也表示自己以及身边的同学不知道如何分类,希望学校可以推出相关讲座或者活动普及知识。可见校内大部分同学对于垃圾如何分类还是有些陌生。在这个情况下,即使绝大数人进行了分类,只要有一小部分人将垃圾混在一起随意投放,垃圾分类工作就不算是成功的。
(2)外部因素。
①基础设施。
校内提供的垃圾分类设施包括各书院宿舍楼、教学楼以及食堂的分类垃圾桶,垃圾桶类别分类主要为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对于这些校内基础设施,72%的人表示因为身边没有分类垃圾桶而无法进行分类,23%的同学表示看不懂垃圾桶上的分类标识,或许校内分类垃圾桶的数量上和分布上还有一些待精进的地方。教学楼、宿舍楼和食堂中的分类垃圾桶数量较少,或是存在分类不够精细的问题…如何合理地布置分类垃圾箱,以及垃圾箱周围的标识如何设计才能更好的让同学们认清垃圾所属类别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校的分类垃圾桶设施经过布置相比之前已有改善,为同学们的垃圾分类提供了很大便捷。除上述问题,校内可以考虑增设一些提醒同学们进行垃圾分类,以及宣传相关知识的标识设施。
②监督机制。
校内目标群体本身数量庞大,产生的垃圾数量较多,加上垃圾投放时间不固定,垃圾投放点也多,政策的下行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政策完成度难以有好的方式进行监督核算,监督的成本过高。如果采用人力监督,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效果也不一定能达到理想中的精确有效。而若是采用电子设备监督,现有技术又难以支持,监督的空缺无疑会成为挑战政策的实施的一大难点。
③其他因素。
校内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教育依然有一些空缺,使得很多同学没有培养起垃圾分类的习惯,或许还没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65.5%的同学以时间匆忙为由不进行垃圾分类,31%的同学会因为周围他人没有分类,进而自己也不分类,这些也是阻碍垃圾分类实行的因素。
垃圾分类是全体人员都应该参与进来的,因此加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并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是开展这一工作的根本所在。而想要将其常态化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为了要做好做实垃圾分类,在前期宣传阶段,我们应该在校园里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将垃圾分类渗透到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也要根据效果反馈及时调整垃圾分类相关活动的形式,使得垃圾分类相关知识能够更好地被接收,提高目标群体对垃圾分类知识了解程度,进而降低其进行垃圾分类行为的成本。
(1)利用校园中的多媒体媒介进行宣传。
在使用传统的宣传方式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广泛的传播力,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进行宣传,使同学们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更加清晰。考虑在宿舍楼的黑板上绘画有关垃圾分类知识的黑板报、张挂相关标语条幅、在教学楼内的LED屏和各书院食堂里的电视上播放宣传垃圾分类的公益短片,以便让路过的学生都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垃圾分类规则,进一步加深大家对垃圾分类的认知。
(2)开展相关讲座、竞赛等活动深刻认识。
在学校教师和书院领导的同意下,健全校园垃圾分类相关条规,将垃圾分类这一工作编辑进学生手册里。同时可以考虑通过聘请相关领域的优秀教师来我校开设垃圾分类课程,邀请这方面的专家教授来我校举办垃圾分类的讲座,举办垃圾分类的知识竞赛,设置垃圾分类宣传月等方式让垃圾分类进校园、进课堂,给大家提供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和成果的平台,帮助同学们理清垃圾分类的具体类别,将分类思想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从而一步步让学生们产生对垃圾分类的兴趣,对垃圾分类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最后可以做到主动分类垃圾。
(1)垃圾分类进程循序渐进,摆脱激进的执行模式。
在进行垃圾分类的时候,第一阶段应该先把生活中常见的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的分类认清并尝试进行分类,等到中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时,再开始进一步细分垃圾的种类,将生活垃圾大致分为可燃物、不可燃物、资源类、有害类等,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继续分成几个小类别,以此细化垃圾分类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最终实现理想化的垃圾分类。
(2)考虑目标群体利益,优化目标群体行为。
丁煌认为,政策执行是相关政策主题之间基于利益得失的考虑而进行的一种利益博弈过程。校内垃圾分类的目标群体是学生,要想校园垃圾分类政策能稳步行进,前期需要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逐渐转化成常态化。据上一阶段的问卷调查回收与结果分析,开展有关垃圾分类的志愿活动是校内人员认为的最有效的宣传模式。与学校相关社团以及学生组织合作,出品与垃圾分类相关的志愿活动,以志愿积分的形式给学生一些“回馈”,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学习与实践,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垃圾分类的好处。
同时,可以考虑定期在食堂举办一些环保方面的活动,以活动形式的新颖吸引大家。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去食堂用餐的兴趣,减少点外卖的次数,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率。也鼓励同学们将“光盘行动”这种行为贯彻到日常生活中,从源头上减少校园生活垃圾的产生。
(3)采取奖惩制度,完善政策执行机制。
奖罚分明的制度是实现前期有效规范的手段之一,做到正确垃圾分类的学生可以得到某种奖励,以此来激发他们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张暖[5]认为,一方面,完善垃圾分类责任追究和监督制度,对于没有按规定执行垃圾分类的目标群体进行一定的惩罚,使其充分意识到垃圾分类是每一个群体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建立垃圾分类激励机制,对积极配合和有效执行的目标群体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通过将垃圾正确的分类后,同学们可以得到环保积分卡,集齐特定个数的积分卡之后在相关部门那里兑现精美小礼物;通过每学期的评比垃圾分类优秀个人、优秀集体等活动,发放一定的荣誉称号或者给予综测加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