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概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2-02-05 08:05陈康徐玮蔚葛一宁
商展经济 2022年13期
关键词:年龄结构红利人口

陈康 徐玮蔚 葛一宁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大数据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1 引言

在人口的自然变动和不断发展中,人口年龄结构一直是人口结构是否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当较小年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即社会的少儿系数比较高时,人口数量往往有增加的趋势;反之,当年龄大的人口数量占比较大时,人口结构会随之转为老年型,人口数量往往会逐渐减少,社会养老负担也会逐步增大,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按照1956年联合国的标准,当年龄大于或等于六十五岁的人数占比大于7%时即可确定为人口老龄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可知,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龄化问题尤为严重,查阅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我国的人口结构中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的人数比例高达18%。在此基础上,开展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相关研究对于社会养老、经济发展等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2 人口年龄结构的相关概述

2.1 相关理论阐释

人口年龄结构即年龄构成情况,通常指基于年龄这一属性得出的从零岁到某一具体的年龄之间,各个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数的比例情况。现行的世界普遍通用的年龄结构主要以15岁、65岁两个年龄临界点将年龄段划分为三个组别,而在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对数据的处理中,年龄段分类更为细致,分为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四类。将人口年龄和性别结合在一起可以做出相应的年龄金字塔,进而对人口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

与人口年龄结构密切相关的指标主要有老年系数、少儿系数、老少比和抚养比。老年系数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分反映社会人口的年轻化程度,指在所有被计数的人中老年人所占的比重,也称老年人口比重,通常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少儿系数即在所有被计数的人中少年儿童所占的比重,也称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其中少年儿童的年龄段一般取14周岁及以下,最终结果通常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在老年系数和少儿系数的基础上,老少比指的是老年系数与少儿系数的比值,其结果通常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抚养比是衡量社会负担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被抚养人口和抚养人口的比值(结果以百分比的形式呈现)。其中,抚养人口为劳动年龄人口,被抚养人口即非劳动年龄人口,通常包括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人口。

2.2 人口年龄结构分类

在分类上,人口年龄结构通常可以简单地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1)年轻型指年轻人口占比较大的一种年龄构成,在该年龄结构下,儿童、少年、青少年群体较为庞大,故而社会的教育、医疗等压力也会随之增加,同时社会人口有逐渐增长的趋势。年轻型人口年龄结构需要满足的条件有:年龄中位数低于20岁、老年系数低于4%、少年儿童系数高于40%、老少比低于15%。

(2)成年型年龄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差异不显著,人口数量大有“不增不减”的趋势,较为合理稳定。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该种年龄结构的社会在发展中具有更多的潜在优势。成年型人口年龄结构需要满足是条件有:年龄中位数的下限为20岁,上限为30岁、老年系数范围为0.04~0.07、少年儿童系数范围为0.3~0.4、老少比范围是0.15~0.3。

(3)老年型年龄结构中,年龄较大的人口占比较高。在该年龄结构中,年轻人数占比相对于老年人较小,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社会总体人口呈缩减趋势。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需满足的条件为:年龄中位数大于30岁、老年系数大于7%、少儿系数低于30%、老少比大于30%。

3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分析

3.1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概述

人口数据按照性别、年龄进行分类汇总可得到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若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中从上到下表明年龄依次降低,根据我国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及生育政策的演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府对生育持鼓励态度,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标准的塔顶窄、塔底宽的正金字塔型。1954年,我国逐步规划节育、晚婚、计划生育等政策,在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1964年以后的人口普查结果出现了新的变化——人口占比最大的部分逐渐上移。1984—2015年,我国逐步放开独生子女政策,逐渐向二孩政策过渡,随着人口老龄化等新的人口问题来袭,2016年我国全面推行二孩政策,2021年我国开始推行三孩政策。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最终演变成了2010年第六次、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时不断拔高的中间宽、两头窄的蘑菇型金字塔型[2]。

3.2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现状及特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2020年我国人口处于持续增长状态且人口增速逐渐放缓。在年龄结构方面,我国0~14岁的人口(或称儿童人口)比例缓慢增长,2012—2015年,该人口比例一直在16.4%、16.5%两个数值波动,2016年的全面二孩政策后,0~14岁的人口比例有了较大的增长,直至2019年,最高比例可达16.9%,在2019年三孩政策的进一步影响下,2020年的比例实现了17.9%的重大突破;对于15~64岁的人口(或称劳动力人口),2012—2020年,该人口比例一直在下降,同样地,2016年、2019年均为重要的转折点——从2016年开始,劳动力人口下降幅度进一步提升,最高可达0.7%,2019—2020年,劳动力人口比例下降了2%;65岁及以上的人口(老年人口)比例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依然以2016年、2019年为重要转折点上升幅度逐渐增大[3]。按照老龄化7%的国际标准,我国一直处于老龄化状态且老龄化形势逐年严峻。

从抚养比来看,2012—2020年我国的少儿抚养比逐年上升,2012—2013年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少儿抚养比不变,2014—2019年抚养比缓慢增长,2019—2020年涨幅猛增至2.4%;2012—2020年老年抚养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2—2014年老年抚养比的涨幅均为0.4%,从2015年以后涨幅逐渐增加并逐渐稳定至0.9%。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均在增加,但两者增加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在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两者的共同作用下,2012—2020年总抚养比也在逐年增加,并且以2019年为抚养比涨幅的重要转折点。

3.3 现今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的相关影响

从宏观经济来看,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的影响最终会归结于其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影响。基于对凯恩斯需求供给理论的研究,对总需求的研究主要是总投资、总消费、净出口的分析;对于总供给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上[4]。

3.3.1 对总需求的影响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中劳动人口占比的逐年下降和非劳动人口占比的逐年上升导致我国抚养比与日俱增,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劳动力减少、国民总收入和居民储蓄能力降低,进而导致总投资减少;此外,由于劳动力的减少和抚养比的上升,贸易顺差减少、净出口降低;在最终消费支出分析上,由于抚养比增加,用于医疗等非生产性消费会有一定的增加,然而由于社会总产出和消费能力下降,我国总消费水平也会下降。

3.3.2 对总供给的影响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对总供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上。资本存量方面,将储蓄全用来投资时,资本的增加量就取决于储蓄和折旧的差值。当社会总抚养比上升时社会储蓄会下降,进而导致资本存量下降;技术进步上,由于劳动人口比例下降和社会抚养负担进一步加重,社会整体创新水平也会下降。

4 对策建议

4.1 确立新时代的消费观念,合理促进居民消费

最终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分发挥人口优势,以消费带动经济增长。根据对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数据的研究,最终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居民消费与GDP之间也有着稳定的长期关系。在消费观念上,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多种传播媒介传播积极健康的消费观,从思想上解放消费[5]。此外,根据我国当前抚养比逐渐走高的特点,创新性地开拓老年市场,相应地增加我国的非劳动群体(包括少儿人口、老年人口)所需的消费品和消费层次,在理性消费的前提下刺激老年群体的消费,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6]。

4.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养老体系建设

面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现状,我们应继续坚持2017年党的十九大“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在医疗服务、养老保险、互助养老等方面进行完善和创新。医疗服务方面,加强医疗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必要时可以采用免费咨询、上门诊治、医疗补助等方式尽可能满足社会养老需求[7];养老保险方面,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合理的投资、必要的监管和适当透明性公开,促进可持续养老资金形成和良性发展;互助养老方面,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方针为指导,健康帮助体弱、低龄带动高龄,在日常生活及文娱活动中通过互助的方式提高老人在各个方面的参与度,降低独居、空巢老人的孤独感,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少社会整体的养老负担。

4.3 把握人口红利规律,适当发展老龄产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出现了持续下降的现象,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然而,对于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我们不能只看到其消极的一面,比如:一般在人口老龄化初期,除了增加劳动力供给,人口红利还包括积蓄量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回报,人口老龄化现象在导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同时,处于40~60岁年龄段的人数增加直接带来的我国储蓄增加也会增加劳动者资本占有量,进而对劳动生产率的增加有积极的作用。面对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现状,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把握好人口红利规律,发展老龄产业,科学地提高劳动参与率和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创办老年活动室,为退休人员提供适宜的工作条件;推动农业发展,为农民工提供务农方面的保障。

4.4 内留外进,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新变化催生新常态,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就要被动地接受因人口老龄化、抚养比走高带来的缓慢增长。李克强总理在经济形势报告中曾说,人才红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底气”。重视人才,以人才强国。在政策上,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城乡协调及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上,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出发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在重视教学过程中动手和实践,因材施教,挖掘学生自身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兴趣和能力;在人才引进上,尊重人才、重视人才,逐渐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人才保护和奖励机制,杜绝学术作假、鼓励创新实干等学术优良品质,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8]。

猜你喜欢
年龄结构红利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具有年龄结构的麻疹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健康红利
基于人口红利缩减的我国经济增长对策探讨
让民营医院共享政策红利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科技体改:“创新红利”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