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域下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022-02-05 08:05石富丽
商展经济 2022年13期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结构性

石富丽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2)

受新冠疫情影响,世界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疫情得到了较好的防控,国民经济得以恢复。但是面对国际市场萎缩,传统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发展为主的思想导向,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它的形成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也是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又一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双循环是基于国际国内矛盾和中国发展现实作出的长期战略选择。双循环的提出对推动全球经济再平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国内结构性产能过剩背景下提出的。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内容及现实意义上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可以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解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发展。

1.1 以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在理论上具有科学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一方面是基于马克思全球化观点进行分析。马克思在他所处的时代提出的“全球化”思想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的扩张”。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不仅能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也对推进本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理论是我国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是从唯物史观的观点进行分析,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长久以来是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开的,如提高供给质量、去产能及去库存、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等。社会历史是不断前进发展的,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结合本国经济社会现实国情做出的最新战略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发展格局对于“全球化”思想及唯物史观理论都有吸收和借鉴意义。因此,在理论上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继承发展,体现了科学性。

1.2 立足国际国内市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在内容上有突破性

从国际国内市场维度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发现后者对于前者在内容上具有突破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是主要针对当时我国市场经济新常态形势下出现的产能结构过剩等方面做出的调整。通过改革创新的方法,供给侧一方努力提高质量,促进有效供给;需求侧一方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国民消费。前者主要侧重国内大循环,激发国内市场活力。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循环相互促进的模式,既着眼国内市场,也放眼全球市场。国内循环要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扩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同时要有效利用国际市场的有效供给和消费需求。新格局的循环模式对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相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充分利用了国际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突破性。

1.3 顺应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趋势,“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发展在意义上更具有深远性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策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进行了相应调整。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从经济长期发展来看,两者都具有重要意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保证”。我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经济政策的调整既要沿着原来的思想导向继续深化,也要根据新形势进行补充调整。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循环相互促进,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我国经济将在今后很长时间沿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入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双循环”的提出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发展,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具有科学性;能够壮大国内经济循环,合理利用全球市场,在内容上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突破性;放眼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周期性改变的变局,在现实意义上更具深远性。

2 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的机遇挑战

为了应对我国经济发展将面临的挑战,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以来面临的问题,可以发现问题依然存在并将成为今后构建“双循环”新格局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2.1 国内外市场不稳定性,加剧产品供给与消费需求的不平衡

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很多,除原有的市场秩序管控问题外,当下的新冠疫情、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等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因素加剧了国内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我国消费市场庞大,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优势,而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不平衡是经济社会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市场的无效和低端供给是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能过剩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滞后性,容易导致产业结构升级慢,产品难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疫情之下,居民消费需求欲望下降,部分产品出现产能过剩。而国外经济市场低迷,导致国外对内消费需求缩小,国内对外供给的部分产品数量减少。在此形势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在较长时间内继续面临市场的不稳定性问题,而这些不稳定因素将会阻碍国内国际市场的循环流通。

2.2 科技创新难度系数增大,核心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不匹配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离不开科学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是提供高质量供给的动力,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发力点。核心技术空心化是中国企业发展的痛点与难点。我国在2015年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中,创新理念是核心,主要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够提供有效供给,推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在国内大循环基础上,对国际市场提供高质量供给与刺激消费,促进市场循环流通。从科技创新本身来分析,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力资本。我国拥有强大的人力资本,高校大学生依旧是创新人才的汇聚地。但如何激发人才创新、提供有效的技术供给,是桎梏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市场格局中,这也是今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2.3 城镇化尚未完成,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得区域循环受阻

城镇化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城镇提供了劳动力,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服务得不到有效改善,城乡差异明显。这也是今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好城镇化问题,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城乡居民在教育、文化、医疗、户籍及就业等方面存在差距,在日常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国家进一步完善。城镇化进程中出现差距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尽量缩小差距。这也展现出今后我国在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健康等领域将会产生庞大的需求,这些需求将促进我国各行各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以适应需求,提供高质量有效供给。城镇化问题,既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过程中的挑战也是机遇。

上述问题是从国内国际市场、科技创新、城镇化三个维度提出的。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必然会面临许多问题,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科技创新是核心,国际国内市场是宏观背景,城镇化问题是潜在发展方向。

3 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构建以国内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方法大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经过长时间探索而正式提出的,在实际推进中必然会遇到挑战,在经济发展中要积极占据主动地位,努力提升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水平,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3.1 加强市场供给端和需求端融通,以政策导向激发市场活力

市场的不稳定性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国家要积极进行宏观调控,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市场供给端和需求端融通,促进国内为主的大循环和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融通发展。在经济方面,国家可以在税收、物价方面进行管控,促进居民消费,一定程度上扩大需求;在法律方面,相关单位要对市场秩序进行管理,严格防止市场出现腐败现象,阻碍经济循环流通发展;在行政方面,要理性运用行政权力,对微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要落实到位。通过政府政策的宏观调控可有效保证高质量供给,减少低端和无效供给。针对市场壁垒问题,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更加重要。对于市场需求的大数据统计,需要借助政府的职能进行并向社会公布,企业能及时根据需求变化调整生产,减少产能过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国家对经济进行总体把控而做出的新发展格局布局规划,这也体现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政策导向对于供给端和需求端融通具有重要作用。

3.2 加强交流互鉴,为技术创新要素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国内大循环,科技创新是关键”。科技创新是提供高质量供给和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着力点。科技创新的难度较大、人才创新力不足、技术创新点分散、市场靶向不够精准、企业管理机制阻碍创新要素发展都制约着科技创新。交流互鉴经常在文化交融中出现,对于科技创新也依旧适用。对于市场需求的靶向,不同企业会有不同见解,企业之间可以通过相互合作,集中在重点科学技术上加大投资研究,提高创新成果的产出率。在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的方法上,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借鉴,努力激发创新人才的创新热情。同时不仅要注重对内合作,对外也要加强合作,吸收学习国际上的科学技术。总书记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结合创新各要素分析,将问题细化到小点,找准对策促进创新点的生成。通过与不同对象、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互鉴,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有效激发创新活力、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入发展。

3.3 因地制宜完善城乡要素流动机制,促进城乡供给与需求均衡发展

城镇化过程中,体制机制是促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关口,城镇化可以为今后国内循环提供强大的市场需求,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发力点。而调整城乡关系,完善城乡要素的流动机制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城乡要素主要包括城市乡村的劳动力、资金、技术、医疗、卫生等。乡村劳动力能够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但户籍制度需要完善。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如何流通到乡村发挥作用,需要制定准确的流动机制。对农民工返乡就业要提供保障,部分城市人才下乡就业也需要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流动机制的制定要能够促进城市与乡村之间资源的流通,提供有效供给和扩大以国内为主的大循环。

4 结语

综上所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又一项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导向。新格局的构建面临机遇和挑战,对国际国内市场的不稳定性要加强市场供给端和需求端融通,激发市场活力;对科学技术创新要加强交流互鉴,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对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要因地制宜完善城乡要素流动机制,促进城乡供给与需求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容量,解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的难题。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结构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用市场化深化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