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保障制度功能认识的发展及其实践意义
——西方社会观点、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话语体系

2022-02-05 07:10丁建定
社会保障评论 2022年4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功能

丁建定

社会保障制度功能问题不仅是一个基本学理问题,更是一个对社会保障制度选择具有直接影响的现实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定位决定着社会保障制度选择,进而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实际效果及其国别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认识和定位的演进历史,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一种基本事实是:基于应对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社会保障制度选择呈现出一定的被动性,即制度出现先于理论发展,制度发展快于理论完善,从而使得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从缺乏系统理论指导的被动性制度选择,走向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主动性制度设计的转变。社会保障制度功能是社会保障制度理论的重要内容。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不只是为了揭示其自身的历史演进特征与内涵变化,也是为了深刻揭示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道路选择,更是为了揭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功能定位对社会制度的属性与功能所产生的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

一、西方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在分歧中发展

西方社会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因不同的社会思想流派而存在显著的差异。一些社会思想流派强调其积极功能,一些思想流派强调其消极功能,也有一些思想流派在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之间取其中间。

随着济贫法的出现,西方社会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争议开始出现。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强调和批判旧济贫法的消极功能。李嘉图指摘旧济贫法的消极功能。他指出:济贫法的趋势是使富强变为贫弱,使劳动操作除提供最低生活资料外不做任何其他事情,使一切智力上的差别混淆不清,使人们的精神忙于满足肉体需要,直到最后使所有阶级和人口染上普遍贫困的瘟疫为止。此外,由于将勤勉谨慎的人们的一部分工资给予贫民,就使得节制的思想不再为人们注意,实际上鼓励了不谨慎与不勤勉的行为。①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91页。

马尔萨斯总结了旧济贫法的六大弊端。第一,使人口趋于增长,而养活人口的食物不见增加;第二,济贫院中那些没有社会价值的人消费的食物将会减少更为勤劳者、更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本应享有的份额,使得更多的人依赖救济为生;第三,正在根除存在于民众之中的自立精神;第四,削弱普通人储蓄的能力和意愿,从而削弱人们节俭勤勉、追求幸福的动机;第五,为使一些穷人得到救济,全体普通民众不得不忍受整个济贫法的限制,这与自由思想格格不入的;第六,经常对劳动力市场产生障碍,给那些不靠救济为生者增添许多麻烦。②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33-36页。

穆勒结合救助方式批评了旧济贫法的消极功能。他指出,救助功能与救助方式密不可分,如果救助方式存在问题,其功能必然出现问题。对有需要者提供帮助不能取代个人的劳动、技能与节俭,不应使其丧失自助能力,而只应通过这种合法的帮助使其更有希望获得成功。帮助过多或者没有帮助都会损害人的自立精神。重要的是如何最大程度地给予必要帮助而又尽量不使个人过分依赖这种帮助。实施有限救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办法。③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下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558-559页。

斯宾塞总结指出了旧济贫法的消极功能。这包括:一是不利于人们同情心的发展。济贫法试图用强制力使人们大发慈悲而不是依靠人的自愿,其强制性替代了人们的同情机能;二是与自然和社会进化规律相违背。自然戒律要求人们适应环境,人类福利及其发展都要依靠这一戒律才有保证;三是遏止人们的社会性状态。要适合社会性状态,人必须失去野性,获得适应文明生活所需要的能力以及为将来的大满足牺牲现实的小满足的能力;四是对正常劳动者收入带来不利影响。在特定人口中依靠劳动生活者数目愈小,食品和其他必需品的生产必然愈少。食品和其他必需品的生产愈少,困苦必然愈大。④斯宾塞:《社会静力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40-148页。

洪堡指出了由国家实施的福利制度存在消极性的道德与政治功能。国家福利阻碍个人在道德生活尤其是现实生活中个性和固有特点的发展,因此,除非有绝对必要,国家永远不应对公民提供直接福利。国家福利不仅会使每个人都依赖国家,还会将其命运交给国家。这会对个人命运产生严重影响,使那些一旦习惯于依赖外来力量者听命于更加无可挽救的命运的宰割。①洪堡:《论国家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4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更加受到西方社会思想界关注。霍布豪斯强调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投资功能。他指出:“工人阶级物质条件的改善作为社会的一种经济投资,非但不会赔本,还会获得更大的利益。”“有一切理由认为工资的普遍提高肯定会增加剩余。”“作为一个公民,他应该享有社会遗产的一份。这一份遗产当他遭受无论是经济失调、伤残还是老年造成的灾难、疾病、失业时应该给他支持。”②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4-105页。

费边社会主义者强调社会保障制度的道德功能。他们指出,应该让每一个人都感到生活绝对有保障,应该让每一个人关于他未来的物质需要的所有忧虑都一扫而空。这样,人们对财富的渴望才会失去其杠杆作用。当人们的生活有了保证的时候,金钱利益的专横就会被打破,“人们的生命将开始用来生活而不是用来为得到生活的机会而斗争。”于是,那些能够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精神因素就会得到发展,进取的精神、创造的快乐、仁慈的本能等都会立即活跃起来并影响社会的进步。③肖伯纳:《费边论丛》,三联书店,1958年,第238-239页。

政治家俾斯麦更加强调社会保障制度的政治功能。他指出,只有国家采取一些措施才能制止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混乱局面。政府应该尽可能地实现社会主义者的要求中看来具有合理性、并和我们国家的社会制度相一致的东西。“一旦民众发现他们的君主开始关心他们的社会福利,社会民主党的先生们就会徒劳无益了。”④让-雅克·迪贝卢:《社会保障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5-16页。“建立由国家领导、由国家出资的社会保险制度是使工人离开社会主义革命的最好办法。”⑤卡特琳·米尔斯:《社会保障经济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20世纪中期,西方社会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存在显著的分歧。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家蒂特马斯提出国家福利制度具有五大积极功能:一是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并在许多方向上对社会收入实施分配与再分配。“国家福利制度是在质和量上实现最大的社会平等的主要动力机制。”⑥Abel Smith, The Philosophy of Welfare, Blackwell Publishing, 1987, p.5.二是促进社会团结与合作。增进社会合力功能是国家福利区别于经济政策的根本所在。“国民保健服务较之其他服务对增强英国的社会凝聚力作出的贡献更大。”三是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需要采取有效的社会政策加以解决,必须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一方落后都必然制约另一方发展。四是可以促进个人与社会福利的发展。通过国家福利可以使那些具有某种需要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社会保险的基本功能是缓解人们的不幸并增强人类的自尊。”五是一种投资方式。社会保障是一种投资,对健康、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支出实际上就是一种投资,其对提高社会福利和国民收入都有积极贡献。⑦Richard Titmuss, Commitment to Welfare, Allen and Unwin, 1968, p.59.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思想家艾哈德则强调福利国家的消极功能。他指出:“一些人幻想人的快乐和幸福建立在集体的总责任之上,并沿着这条道路前进。这种思想正把我们推向福利国家,也只会给我们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种思想与倾向扼杀勇于负责、博爱精神与自力更生等真正的优良品德。”①艾哈德:《大众的福利》,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页。“如果社会保障的目的在于使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得到全部的社会保障,绝对没有任何社会风险,我们就不可能希望他们的精力、才干、创业精神与其他优秀品质得到充分发挥,而这些品质对于民族生存与发展却是至关重要的。”②艾哈德:《大众的福利》,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页。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消极功能被新自由主义者给予强烈的抨击。哈耶克鲜明地指出国家实施的收入保障制度具有消极功能。他指出,收入保障是与个人选择职业的自由不相容的,当一个人的收入受到保护的时候,他就有可能失去选择职业的自由。收入保障有可能带来特权,影响他人的利益,从而对自由构成损害。把收入保障的特权时而给予这一集团,时而给予另一集团的政策,很快就会造成一种对收入保障的追求胜过对自由的追求的局面。收入保障可能导致社会对立和社会价值标准的蜕化。人们越是试图提供更充分的保障,有些人就越缺乏保障,在作为一种特权而得到保障的人与没有这种特权因而得不到保障的人之间的对立就会变得越来越大,由此将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社会价值标准,其所强调的不再是自立意识和行为,而是对收入保障的追求。③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19-128页。

弗里德曼同样批判了国家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消极功能。他指出,人道主义和平均主义思想促成了大批旨在增加特殊集团的福利的措施的实施,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保险”,还有公共住房、法定最低工资、养老机构国有化等。“社会保险方案是维持现状的暴政开始发生魔力的那些东西之一。”养老金国有化的代价超过它的任何优点,还往往使得养老保障专家控制了整个养老金制度,不仅增加了官僚队伍,还会强调和扩展自己的职权,结果是“日益增长的比例的人口被拖入社会保险系统。”④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72-180页。

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的中间道路思想家既强调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功能,也关注并提出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避免其消极功能。吉登斯倡导“积极福利”。他认为“福利在本质上不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它关乎人们的幸福。因此,经济上的利益或好处本身几乎从来都不足以创造出幸福。这不仅意味着种种其他情景和影响产生了福利,而且表明,福利制度还必须在关注经济利益的同时关注心理利益的培育。”他提倡“社会投资国家”,福利开支由政府和其他各种机构包括企业之间共同合作来提供,福利社会不仅仅是国家,还延伸到国家之上和国家之下;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变,自主与自我发展将成为重中之重;福利供给应当与积极发展公民社会结合起来;社会保障观念要发生积极的变化,废除固定退休年龄,把老人视为一种资源而不是一种负担,失业福利应当维持适当标准并主要用于人力资源的投资方面。⑤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9-132页。

政治家布莱尔提出了“第二代福利”的概念,以期更好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功能。他指出:第二代福利是要给人以扶持,而不仅仅是施舍,应成为成功的跳板,而不是缓解措施失败后的安全网,应当创造稳定并适应家庭生活方式的改变,用安全感来代替恐惧感,承认公民身份是建立在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鼓励公共或私人开展合作,消除英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不安全感和低等收入阶层的贫困。①布莱尔:《新英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167-168页。

显然,西方各种社会思想流派及政治家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都不同程度地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功能,或者是其消极功能,或者是其积极功能,或者是其政治功能,或者是其社会功能,或者是其经济功能,或者强调其道德功能。直到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中间道路思想家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发生显著的变化,将其政治、社会、经济、道德功能结合起来加以阐述,以避免其功能的片面性,强调其功能的协调性,争取其功能的积极性,减少其功能的消极性,从而使得西方社会保障制度能发挥资本主义社会治理的综合功能,并具有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重要内容的属性。

二、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从革命性走向建设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认识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批判和否定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在工人自己所生产的日益增加的并且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追加资本的剩余产品中,会有较大的部分以支付手段的形式流回到工人手中,使他们能够扩大自己的享受范围,有较多的衣服、家具等消费基金,并且积蓄一小笔货币准备金。但是,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13页。

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尤其是济贫法的功能,恩格斯曾经形象地指出,资本家“为了赢得火腿,可以给工人香肠。”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62页。恩格斯借用英国官方济贫法委员会报告指出了旧济贫法的消极功能,“它阻碍工业发展,鼓励人轻率结婚,促使人口增长,抵消人口增长对工资的影响;这个制度是一种全国性的制度,它使勤劳而诚实的人不愿意工作,使懒惰、放荡和轻佻的人得到鼓励;它破坏家庭的联系,经常阻碍资本的积累,耗费现存的资本,并使纳税人破产;此外,它还给私生子发抚育费,这简直是在发私生子的奖金。”恩格斯指出:“这一段对旧济贫法的作用的描述大体上是正确的。”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74-575页。

恩格斯不仅对旧济贫法的功能予以批判和否定,而且尖锐地指出1834年新济贫法的反动功能。他认为,“这个法律比简单地应用听之任之的原则还要残忍,因为在这个原则消极地起作用的地方,济贫法进行积极的干涉。”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75页。恩格斯总结指出,新济贫法“实质上把穷人当犯人,把习艺所当作惩治犯人的监狱,把住习艺所的人当作法律以外的人,当作人类以外的人,当作一切丑恶的化身。”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77页。

恩格斯认为:新济贫法是资产阶级对付无产阶级的重要手段。他指出:“在国家的这个措施中,英国资产阶级是incorpore〔作为一个整体〕,作为当权者出现的,在这里他们清楚地表明了他们的真正愿望,表明了他们那种使无产者处处遭殃但又把这归之于个别人的罪过的恶劣行为的真正含义。这个措施不是出自于资产阶级某一集团之手,而是得到了整个阶级的赞许的……这样就宣布了无产阶级是不受国家和社会保护的。”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82页。

恩格斯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唤醒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意识的政治功能。他指出:“习艺所的建立比执政党的任何措施都更激起了无产阶级对有产阶级的强烈的仇恨。大部分的有产者都因济贫法而欣喜若狂。从新堡到杜弗,这个法律引起了工人们一致的愤怒的呼声。”“新济贫法大大地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宪章运动的扩展;而且因为这个法律在农村中应用得最广,所以它又将便利无产阶级运动在农村地区的发展。”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81页。

恩格斯还认为建立无产阶级社会保障制度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废除私有制的重要目的之一。他指出:“由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一切都将是废除私有制的最主要的结果。”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71页。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出的一些无产阶级社会保障制度主张写进了《共产党宣言》中。这些重要主张包括:“直到私有制度完全废除为止,对社会的一切成员实行劳动义务制。”“所有的儿童,从能够离开母亲照顾的时候起,由国家机关公费教育。把教育和工厂劳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国有土地上建筑大厦,作为公民公社的公共住宅。公民公社将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将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偏颇和缺点。”“拆毁一切不合卫生条件的、建筑得很坏的住宅和市街。”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67-368页。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从推动无产阶级进行政治革命的角度指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还从理论高度阐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马克思为了批评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哥达纲领中笼统提出的“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的主张,提出了著名的“六项扣除”理论。他指出:“如果我们把‘劳动所得’这个用语首先理解为劳动的产品,那么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现在从它里面应该扣除:第一,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者保险基金。”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17页。在扣除上述三个部分以外剩余的社会总产品成为消费资料。“在把这部分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进行三方面的扣除。一是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分一开始就会极为显著地缩减,并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减少。二是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分一开始就会显著地增加,并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长。三是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分。”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7页。

马克思恩格斯还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马克思指出,社会福利费用尽管来源于生产者的劳动创造的财富,它“又会直接或间接地用来为处于社会成员地位的这个生产者谋福利益。”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7页。“如果我们把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总是为社会中还不能劳动或已经不能劳动的成员而进行的劳动的量,包括到1.必要劳动和2.剩余劳动中去,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工资和剩余价值,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独特的资本主义性质去掉,——那么,剩下的就不再是这几种形式,而只是它们的为一切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的基础。”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92页。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剩余,以及社会的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靠这种剩余中的形成和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发展的基础。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中,这种基金都是一个特权阶级的财产。”“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将把这种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即全部原料、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从特权阶级的支配中夺过来,把它们转变给全社会作为公共财产,这样才真正把它们变成了社会的基金。”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03页。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认识的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的认识。列宁鲜明地指出,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内在要素。“雇佣工人以工资形式取得的那一部分自己创造的财富,非常之少,仅仅能够满足最迫切的生活需要,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从工资中拿出一些钱储蓄,以备在伤残、疾病、年老、残废丧失劳动能力时,以及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密联系的失业时的需要。因此,在上述各种情况下,对工人实行保险,完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进程决定的改革。”⑥《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448页。

列宁同样把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无产阶级开展革命斗争的内容和手段。他指出:“必须进行最坚决的、齐心协力的斗争,反对政府和资本家强迫工人不经过工人大会糊里糊涂地选举自己的伤病互助会的初选代表的企图。”“工人们应当举行革命的群众大会,抗议在实行保险法中所发生的暴力和侮辱行为。”“争取合理地选举伤病互助会代表的斗争一分钟也不应当放松。”“必须把关于实行保险制度的一切鼓动工作同说明沙皇俄国的一切实际状况的工作密切地结合起来,同时要说明我们的社会主义原则和革命要求。”⑦《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53-454页。

列宁还提出了无产阶级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包括:“(1)一切雇佣工人的工作日限制为一昼夜8小时;(2)由法律规定,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男女雇佣工人,每周连续休息时间不得少于36小时;(3)绝对禁止加班加点;(4)国民经济各部门禁止做夜工(晚9时至翌晨5时),由于技术原因绝对必须做夜工的部门除外;(5)禁止企业主雇用年龄未满15岁的童工;(6)禁止在只对妇女身体有害的部门使用女工;(7)由法律规定,工人由于不幸事故或有害的生产条件而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时,雇主应负民事责任;工人无须证明上述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是由雇主的过错造成的;(8)禁止用商品支付工资;(9)国家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工人发放养老金;(10)增加工厂视察员的人数,在女工占多数的部门设女视察员,由工人选出并由国家支付薪金的代表监督工厂法的执行,以及由工人选出的代表监督工资标准的制定和商品的验收;(11)地方自治机关在工人代表的参与下共同监督企业主拨给工人的住宅的卫生状况,以及监督这些住宅的内部规章和租用条件,使雇佣工人作为私人和公民的生活和行动不受企业主的干涉;(12)在一切使用雇佣劳动的企业内对劳动条件建立正规的、全面的卫生监督;(13)把工厂视察机关监督制推广到手艺业、家庭工业、手工工业和国营企业中去;(14)规定破坏劳动保护法应负刑事责任;(15)禁止企业主以任何理由和为了任何目的(罚款、检验等等)克扣工资;(16)在国民经济各部门设立职业法庭,由对等的工人代表和企业主代表组成。”①《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95-197页。

列宁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级国家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列宁指出:“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这种保险是根据下列原则建立的:(一)工人在下列一切场合(伤残、疾病、年老、残废,女工还有怀孕和生育,养育者死后所遗寡妇和孤儿的抚恤)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失业失掉工资时国家保险都要给工人以保障;(二)保险要包括一切雇佣劳动者及其家属;(三)对一切被保险者都要按照补助全部工资的原则给予补助,同时一切保险费都由企业主和国家负担;(四)各种保险都由统一的保险组织办理;这种组织应按区域和被保险者完全自理的原则建立。”②《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449页。当然,列宁还明确指出:“只有彻底推翻沙皇制度,争得无产阶级自由进行斗争的条件,才会实现真正符合无产阶级利益的保险改革。”③《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450页。

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中,革命性具有重要地位,这不仅表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批判方面,而且表现在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唤起无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还表现在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错误认识的批判方面。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从理论高度阐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并在一定意义上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实现途径和基本内容之一。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不仅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客观需要和内在要素,而且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无产阶级开展政治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还提出了无产阶级国家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这使得列宁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具有显著的发展性,也使得列宁关于社会社会保障制度功能认识的革命性更富现实感,对无产阶级更富吸引力,对推动无产阶级政治革命更富推动力。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具有发展性与创新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和提升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和未来要求的论断。这些重要认识和论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保障制度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条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江泽民指出:“我们的建设任务很繁重,各项改革都在深化,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尤为重要。一定要把中央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以及一部分遇到困难的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的政策和要求,坚决落实好,切不可疏忽大意。”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重要文献选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54页。“加快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抓紧建立和完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这对于深化企业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75页。“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顺利推进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继续加强以失业、养老和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扩大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程度。”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87页。

胡锦涛指出:“社会保障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社会保障工作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④《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11页。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要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的必然要求。要针对当前民生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重点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帮扶,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要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制度建设,增强公平性、透明度、可持续性。”⑤《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575-576页。

其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江泽民指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既是加快结构调整、深化经济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客观需要。”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64页。“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50-551页。胡锦涛指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③《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82页。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明确提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④《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43-644页。

再次,社会保障制度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改革开放事业大局的重要问题。江泽民指出:“我们的社会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这样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社会保障的重要意义,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不断把社会保障事业推向前进。”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重要文献选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54页。胡锦涛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也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把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工作扎实推进,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促进社会和谐。⑥《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11-212页。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加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使得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进一步提升。这些重要认识和论断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社会保障制度对增进民生福祉具有直接而重要的积极功能。习近平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⑦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页。

社会保障制度对完成精准脱贫具有重要功能。习近平指出,到2020年,难免还有这样的贫困人口,要有社会保障来兜底的目标。这就涉及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相衔接的问题。目前,农村扶贫标准由国家统一确定,而农村低保标准则由地方确定,相当多的地方两个标准有一定差距。要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按照国家扶贫标准综合确定各地农村低保的最低指导标准,低保标准低的地区要逐步提高到国家扶贫标准,实施“两线合一”,发挥低保先兜底作用。还要加大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对因灾等造成的临时贫困群众要及时给予救助,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五保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的统筹衔接。要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对因病致贫或返贫的群众给以及时有效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要对贫困人口倾斜,门诊统筹要率先覆盖所有贫困地区,财政对贫困人口参保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要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保障贫困人口大病得到医治。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第292页。

社会保障制度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积极功能。习近平指出,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针对城镇低保人口,要通过完善各项保障制度来保障基本生活;针对老年人,要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增强医疗服务的便利性;针对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要让他们逐步公平享受当地基本公共服务;针对在特大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等其他常住人口,要让他们有适宜的居住条件;针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要让他们有一门专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和稳定收入。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第272-275页。

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制度保障。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9-46页。

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治国安邦的重大积极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中学习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功能,习近平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社会保障关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互助共济功能,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④习近平:《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求是》2022年第8期。

可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创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不仅确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功能,而且阐述了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维护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增进民生福祉、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综合性和发展性功能,进而提出了社会保障制度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这一重要论断,社会保障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涵。

四、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认识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实践意义

上述关于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认识的系统探讨,可以发现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具有显著的阶段性

西方社会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世纪中期的西方社会较多地强调旧济贫法的消极性,期望新济贫法更多发挥促进个人责任的积极功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不仅注意到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社会投资功能,还强调社会保障制度的道德提升功能,俾斯麦更加强调社会保障制度的政治功能。20世纪中期的西方社会开始强调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收入分配、社会团结与合作、解决社会问题、促进个人与社会福利、社会投资方式等综合功能。20世纪后期的西方社会较多强调收入保障制度限制了个人职业的自由,带来福利特权,导致社会对立和社会价值标准的蜕化等。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的西方社会倡导“积极福利”,强调福利关乎人们的幸福,强调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社会观念、社会安全等方面的综合功能。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认识的阶段性更加显著。马克思恩格斯比较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政治功能,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唤起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革命功能,也提出诸如“六项扣除理论”等重要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保障制度视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列宁明确指出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内在要素,并把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内容和手段,特别是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进而提出了著名的无产阶级国家保险的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同样具有阶段性。江泽民指出:“社会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重要文献选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54页。胡锦涛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也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②《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11-212页。习近平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①习近平:《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求是》2022年第8期。

阶段性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使得时代需求呈现出阶段性,进而决定了思想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社会保障制度功能发展的阶段性植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使得社会不断走向新的更加合理和完善的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功能发展的阶段性也是其走向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每一个脚印。在社会保障政策选择过程中,应该努力保证阶段性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科学、合理性,并对其不断加以总结和提升,一方面更好发挥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功能,也为未来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发展和完善奠定经验基础。

(二)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具有显著的两面性

西方社会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基于不同社会思想流派,呈现出显著的积极与消极功能之分。如前所述,古典自由主义主要强调旧济贫法的消极功能,强调新济贫法应该具有积极功能。无论是德国的新历史学派还是英国的激进自由主义,抑或是费边社会主义都比较强调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功能。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家蒂特马斯强调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功能。社会市场经济思想家艾哈德却提醒人们注意和避免福利国家的消极功能。新自由主义思想家重点强调和深刻批判了国家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消极功能。中间道路思想家既提倡和强调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功能,又建议通过改革避免和消除社会保障制度的消极功能。

马克思主义既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济贫法是工人阶级的“新巴士底狱”的消极功能,也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要素,既批判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错误认识,也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既认为可以把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度作为唤起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手段,又认为应该把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也存在一个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这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重大政治决定和重大政治文献中体现得非常清楚。1993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重要文献选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37-138页。1999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顺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条件。”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重要文献选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414-415页。2006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④新华月报社:《时政文献辑览(2006.3—2007.3)》,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0页。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6页。

认识总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程,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也是如此。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阶段需求决定其制度功能的基本属性,使得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属性的功能。这不仅是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完善过程,也是社会保障制度功能走向科学、合理的过程。无论是西方社会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认识的消极与积极之分,还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消极功能的否定与对无产阶级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功能的阐述,还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将社会保障制度视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工具和条件的片面性与新时代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治国安邦的大问题的全面性,其现实意义在于:在社会保障制度功能问题上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避免其功能选择的片面性和消极性,更好地发挥其功能的全面性和积极性。

(三)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发展趋势具有显著的综合性

尽管西方社会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和两面性,但是从整个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实践及其功能的发展趋势来看,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功能的发展变化存在一种从被动地强调和选择单一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或道德功能,逐渐转变为主动地把握和选择社会保障制度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与道德功能之间相互协调的发展趋势。从历史发展阶段上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主要表现为被动地选择社会保障制度单一的政治功能;20世纪中期,主要表现为被动地选择社会保障制度单一的社会功能;20世纪后期,主要表现为被动地选择社会保障制度单一的经济功能;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主要表现为逐渐转变为注重社会保障制度的政治、社会、经济与道德功能的协调。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认识的发展趋势同样走向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现在,从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对无产阶级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和社会控制的消极功能,发展到肯定社会保障制度是唤起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手段和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的政治功能,尤其是马克思提出的“六项扣除理论”和列宁提出的无产阶级国家保险的原则,更是鲜明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综合性与建设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发展趋势同样呈现出综合性趋势这一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呈现出从被动地强调和选择单一的经济功能到单一的政治功能再到单一的社会功能,进而逐渐转变为强调和选择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政治、社会与道德功能协调这一发展轨迹。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功能阶段发展来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主要是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其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继续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开始强调其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功能。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逐步转变为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的社会功能。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综合性得以显著体现。到了2022年,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综合功能进行高度概括和科学表述,指出:“社会保障……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①习近平:《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求是》2022年第8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综合性成为其根本特征。

社会保障制度功能发展的综合性是在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实践中发展和形成的基本特征,在社会保障制度实践过程中应该避免追求社会保障制度的单一功能,主动选择和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多种功能的协调发展,这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完善的结果,更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完善的前提条件。

(四)社会保障制度功能认识的转变具有显著的根本性

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转变来看,存在一种从对自由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所导致的弊端的修复功能到实现政治稳定、体现社会公平、推进经济发展、提升社会道德的转变,从而使得社会保障制度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旧济贫法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初期以自由竞争、资本原始积累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带来的弊端的修复工具,新济贫法是对工业社会初期自由市场经济带来的弊端的修复工具,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更加显著地呈现出对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带来弊端的修复功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本质属性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这就是试图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政治稳定、社会公平、经济发展、道德提升。正因为此,“福利国家”并不被认为只是一个社会保障的概念,而是一个政治概念。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影响当代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道德、文化生活乃至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正因为此,蒂特马斯才鲜明地指出“社会保险是20世纪重要的社会发明之一”。②Richard Titmuss, Commitment to Welfare, Allen and Unwin, 1968, p.59.显然,社会保障制度已经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修复工具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认识看,同样存在一个根本性转变的过程。这种根本性转变不仅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功能认识从唤起无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的革命功能,转变为以马克思的“六项扣除理论”和列宁的无产阶级国家保险原则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功能,从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批判,到将社会保障制度视为唤起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工具,再到系统提出社会保障制度的综合功能,并将其视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制度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功能认识的根本性转变。更重要的是从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理论阐释到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制度实践的转变。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唤起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功能的阐述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一定的实践,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认识在较大程度上主要是理论阐述。列宁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不仅具有理论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实践性。列宁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指出了社会保障制度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提出了无产阶级国家保险的基本原则。这些思想理论的部分内容融入到了伟大的十月革命实践,部分内容成为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共和国所实施的社会主义国家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保险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特征,更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显著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转变同样具有根本性。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强调社会保障制度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重要支撑,当然也强调社会保障制度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讲,实际上就是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因素和后果的修复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经济体制在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而部分人群在相当一个时期内还面临严重的生活问题。中共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从顺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条件,转变并定位为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其后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又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定位为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显然,这种转变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认识的根本性转变。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定位更加具有现实性、综合性和科学性的结合,不仅坚持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功能,还提出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精准脱贫的兜底功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功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制度保障,进而提出“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①习近平:《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求是》2022年第8期。社会保障制度不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修复工具,也不仅仅是为了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而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思想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也是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认识的重大发展和重要贡献。

总之,无论是西方社会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抑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都曾经历一个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虽然存在许多区别,但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实现或者达成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某种特定目标的工具,转变为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共同特征。这种特征是上述从被动选择社会保障制度单一的政治、经济、社会和道德目标,转变为主动争取社会保障制度多种目标的协调这一特征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也是当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要转折。未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必然在关注阶段性功能的同时重视整体性功能,追求积极功能的同时避免消极功能,主动争取综合性功能的同时避免选择单一性功能。更重要的是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制度走向合理和完善、体现社会制度优势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而不只是将其作为在特定社会制度下、为达成特定历史阶段的某种特定目标而被动选择的修复工具。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制度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基于PMC窗口功能实现设备同步刷刀功能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